文/刘湘林
湖南省攸县,这是个靠近江西、广东的偏远之地,古称湘东奥区。
可能是靠近宗教圣地南岳衡山的缘故,也或许是临近炎帝陵圣地的原因,攸县百姓的宗教情结、崇拜英雄情结十分浓厚。全县庙宇寺观林立,依法登记的宗教场所有276处,民间信仰场所有25处,信教群众超过10万人,占全县人口1/8。人们供奉着西方佛祖,也供奉着中国历史上和地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以及为民办实事的有功人物,如彭祖、大禹、关羽、包拯、张岊等。三国时期攸县归属吴国,吴国大将甘宁曾驻守攸县一带。他英勇善战,为民做了许多好事,深得民心。他死后,攸县民众在县城建吴甘王庙纪念,祭祀的香火盛极一时。还有其他的将军庙,都是纪念为民惩恶扬善的将军修建的,至今仍香火绵延。在这个县域影响最深的历史人物就是包公。全县几乎所有庙宇寺观,不管主供哪尊菩萨,都会供奉一尊包公神像,而主供奉包公的“包公”寺庙就有6处。有关包公的花鼓戏在全县城乡常演不衰,有关包公的书籍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攸县,包公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前不久,怀着对包公这位先贤的崇敬,笔者专程前往麻城包公庙拜谒。麻城包公庙以其规模的宏大、历史的久远、香火的旺盛,在湖南省包公庙中最有影响,在全国包公祠中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从县城沿106国道经40公里路便到达攸县北部皇图岭镇,从皇图岭镇分路,约20分钟车程,经广华寺、大户坪、市上坪墟场便到达了麻城包公庙。
麻城包公庙座落在市城村三岔路口,左侧一条公路通过河丰村、长华村直达醴陵市,右侧一条公路通过长桥村、长竹村直达江西省萍乡市,右前方一条公路通往皇图岭镇,地处攸、醴、萍三地要冲,交通便捷。麻城包公庙始建于明末嘉靖十一年(1532),由我国著名道院江西龙虎山道人光瑞草创,继而由湖北麻城学者悟震四方募化正式建庙,世称“麻城包公庙”,迄今480多年,历史上由于战乱、朝代更替及自然灾害等诸多原因,曾八次被毁,十余次重修、扩建,至今巍然屹立。
来到麻城包公庙前,但见拜谒进香者三五成群、络绎不绝。
麻城包公庙每日都有不少进香拜谒者,而于时令节日为盛。每年农历八月庙会期间,香客更多,据传“进香者相望于道,人流塞街填巷”。麻城包公庙建筑呈长方形,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周围红墙绿树,四方飞檐角楼,是仿明清宫殿式建造风格,气势恢弘,素有湘东“小南岳”之称。包公庙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观音堂、三宫殿、戏院及生活用房。
山门为牌楼式建筑,中间一个大洞门叫空门,左右各有一个小洞门叫无相门和无作门,故也叫作“三门”。山门牌楼顶端,上书“圣城”二字。进入山门,在鹅卵石铺砌的通道两边,分别是紫红石垒砌的焚香炉和两个铁铸香炉。焚香炉直径2.5米,高3米。炉两边有对联:“燔柴通北极,保艾仰东京”。“燔柴”意为把玉帛和牲礼同放在积柴上焚以祭天。“保艾”意为保安养育。两个铁香炉上面有“法轮常转,佛日增辉”烫铸字样。在铁香炉后方有两座百盏灯,一个百盏灯每次添油5公斤。院子左边是功德碑,祁阳石上镌刻着四方募捐信士芳名。右上方是钟鼓亭,悬钟重500多公斤。山门院内植有多种珍稀树木,生长茂盛。
经山门院内拾级而上,就是气势恢弘的包公正殿。正殿有门联:关节从来不到,黄河今日水清。门前一对重数吨的石狮,雄踞左右。
大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角牙高耸,斗拱飞檐与木雕彩凤相互点缀。殿内高敞壮观,走廊与内厅十二对石柱支撑着木架结构的房顶。石柱上雕龙画凤,爪展翼张,每根柱上都镌刻着捐赠者的姓名。
大殿正堂上是木雕牌楼式神龛,神龛上方高挂“明镜高悬”匾额,两边题联为“降福降祥浩荡仙风黎庶仰,护民护国凛然正气鬼神惊”。另一台联为“孝肃贵遗风千古荫,清官正气万年荣”。神龛正中端坐着大包公座像,像高九尺。左有文官公孙策,右有武侠展昭二人塑像。神龛前的四个石台上高高站立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天将。神像座前,摆放着三把闪亮的铡刀,令人毛发皆竖,邪恶之人见了更会是魂魄飞散,这就是名震天下的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据说这是包公任开封知府时宋仁宗皇帝赠送的,意即可以先斩后奏。龙头铡,专斩枉法的皇亲国戚;虎头铡,专斩贪官污吏;狗头铡,专斩恶霸劣绅。上书“铁面冰心”四字,威严赫耀,着王、马、张、赵四天将服侍御刑。
包公座前塑有五位小包公神像。民间流传着“一老爷发令,二老爷看病,三老爷治精,四老爷判案,五老爷急急发神兵”的民谣。进香者纷纷在此跪拜,默念心中的祈盼。
为什么塑了大包公神像,又塑五位小包公神像呢?我暗自思忖,自问自答。包公、包龙图、包拯,是位铁面无私、不畏权势、惩治奸恶、为民做主、廉洁公明的北宋官员,是老百姓膜拜、向往的形象。包公主持公道,除暴安良的“青天”形象在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而且老百姓还认定包公有更多的能耐和神通,如“看病”和“治精”(妖精),这实际上也反映了百姓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希望有像包拯一样的人为百姓做主、排忧解难。传说包公爷十分灵验,除一老爷和五老爷外,另外三尊老爷经常被异乡人士抬去供奉,做法事,唱道场,办庙会,唱章。这些陆续进入大殿的虔诚百姓,让人领悟什么是民心,什么是历史文化薰陶。湖南省攸县离包公的出生地安徽省肥东县比较遥远,而离包公主要任职之地河南开封就更远了,包公生前没有到过攸县,当然没有直接为攸县的老百姓办过事。但当地老百姓为什么对他如此爱戴、敬仰,以至顶礼膜拜?而且越千年仍然如此?人们确信包公在护佑着这一方百姓。思之再三,我认为是包公文化、包公神韵的浸润。
在攸县,千百年来,人们在寺庙里敬奉包公,在舞台上表演包公,在书籍里看包公故事,在口口相传中听包公传奇,包公“忠孝、爱民、公明、清廉”的形象渐渐扎根于人们头脑,攸县也出现了学包公为官处事的典范人物。
明朝蔡槐庭,攸县渌田镇人,明万历庚辰(1580)进士,后殿试名历二甲,官至大仆寺卿。蔡以包公为榜样,素性淡泊,持身俭约,为官数十年,情同寒庶。任嘉兴知府时,以清廉化俗,使得当地大户奢侈的生活和行为有所收敛,在官场博得“清廉第一”的美誉。蔡曾说过“官中人,鲜为民,最上则为名耳”。他担任户部郎中时,总理甘固镇等地储粮,清屯政,调边饷,理盐法,颇有成效,所管官吏,也不敢骄纵枉法,时人称他为包公式的“四君子”之一。
出生于攸县城关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谭震林,青年时是印刷工人,读过不少古籍书刊,崇拜包公等历史先贤。他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跟随毛主席上井冈山闹革命起,就一直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他一贯坚持原则、无私无畏、敢于担当、一心为民。他逝世后,江泽民同志为他题词是“坚持原则无私无畏,诤诤铁骨肝胆照人”,其他领导同志为他的题词是“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缅怀先辈,克己奉公”“高风亮节,刚直一生”等。这些题词就是对谭震林同志的高度评价。他襟怀坦白,正直刚烈,无私无畏,爱憎分明。“十年内乱”中,他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直言上书,坚决抵制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倒行逆施,为此遭受到了残酷迫害。
诚然,一个人的品德素养是由各种因素形成和决定的,特别是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谭震林的政治品质,主要是他受马列主义影响和坚定的革命理想所决定的。但是,包公等历史先贤的精神无疑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
走出麻城包公庙,举目四望,但见田园如织、青山如黛、万木葱茏、飞鸟欢唱。远处一条小河,水静静流淌,千万年而不停歇。我想,包公精神一定会与这生机勃勃的万物同在,继续传承下去,在攸县不断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