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
史载,我国牌坊的直接谱系可追溯到唐、宋里坊之坊门。在宋石刻《平江图》上就可看到这种坊门。系当局为提倡道德伦理之类的旌表,就其里坊居民有什么“嘉德懿行”,以榜示于里门上,叫作“表闾”。故有些里门就成了一种带纪念性的建筑物。它起初是木构建筑,到了明朝才出现用石头构造的,称作“牌坊”。茶陵地方文献载的牌坊见于明清两代。
茶陵牌坊多为州立、族立。明嘉靖四年(1525)州志载州立的有44座,其中为人物立39座,如:“学士坊(为刘三吾、李东阳、张治立)”、“大司徒坊(为李东阳立)”等等。(括号内在志上为小字,应视为注,下同),其它为某事立,如“育贤坊(在旧学前)”、“振武坊(在卫前)”等等。“旧学”指始办的官学,后迁,故为“旧学”;“卫”,明军队建制单位,驻防茶陵设驻军处,称“卫前”。清同治九年(1870)版为最后一次续修州志,记49座,除照录明志44座外,仅增5座,为6位取得功名的州人而立。族立牌坊由于族谱残缺,难以统计。龙家牌坊属此种,也是今天茶陵全境仅能见的一牌坊,2002年已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牌坊位于秩堂镇皇图村龙家祠正前方,又曰:“中宪大夫坊”(明清两代该村龙氏有四人先后册封或诰封“中宪大夫”。“中宪”为正四品官),建造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为三门,共5层,坊高为12米、宽10.2米。全系青麻石部件制作,后总装而成。第一层为门,以上四层为浮雕组合。内容有人物、花卉、鸟兽及镂刻图案。其中人物以《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关公挑袍》《长板坡》《甘露寺》《空城计》等三国故事为主,体现旧时的“忠孝节义”主题。浮雕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镂刻图案疏密有致,极为工细,表明当时当地牌坊设计与建造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第四层起宽度有所收缩,两侧有翘角造型,顶端为“山”字圆柱造型,气宇轩昂。其历时近500年,还完好无损,实属罕见。
石坊总工艺独特,并非见诸报刊中介绍的“用石料砌成”。“砌,用和好的灰泥把砖、石等一层层地垒起”(《现代汉语词典》)。而龙家牌坊不见任何灰泥,方形条石的竖接、横接只见缝隙线纹,相衔接处石与石之间甚至连括须片也无法插入,实则为一种暗式榫接工艺。“榫,竹、木、石制器或构件上利用凸凹方式相接处凸出的部分”(同上)。牌坊构件由于有雕花石板嵌入,条石相接凸凹部分须采取梯形,相接时稍用外力置入,达到吻合。部件十分工整,不能有丝毫马虎。凸凹相接,藏内里面,使得部件与部件之间相接后只见缝隙线纹,“工匠精神”可见一斑。
龙家牌坊矗立近500年没有坍塌,也没有被人力所毁,究其原因:一是其左右紧邻诸多民房,推毁很危险;二是相接十分牢固,非一般人力能拆毁。龙字牌坊当为省内外罕见的古牌坊,十分珍贵。 (责任编辑:钟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