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家连 刘多光搜集整理
湖南攸县新市镇打鼓堆村(现已与新市村合并),是攸县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人均只有3分田,可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仍然生活得很充实、富足。自古至今,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到外要饭的,这都得益于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子孙孙。
“打鼓堆,神仙土,锅墨灰(肥沃);作田又撒网,落霞唱歌归。”小孩唱的儿歌,生动地描绘了生活在这快土地上人们的幸福田园生活。
“神山三峙一担土,擂鼓四通二更天。”
这副对联以参天奇数和地生偶数的工匠笔法,刻画出一个古老传奇的神话故事。
很早很早年前,这里三年两不收。每到雨季,由于地处低洼,当洪水到来的时候,新市河的水就像脱缰的野马,淹没着这里的房子和农田,哭声遍野,民不聊生。老百姓为了生存,抵御自然灾害,世世代代都在这条河上筑坝,疏渠泄洪。但是,不知撒下了多少汗水,死伤了多少乡民,辛辛苦苦修成的防洪设施,当汛期一到,全都付之东流。这里老百姓百折不饶的壮举,深深地震撼了天庭上的一位神仙。相传“八仙” 云游“万石市”(即长沙湾至口吕家陂一带) “则见夫……万亩展扩,麦秀翻风。”吕仙的一个童子看迷了,爱上了这块风水宝地,落户杨洲(吕家陂),繁衍生息。吕仙为帮助乐居杨洲的童子和当地百姓解决麦田灌溉用水和抗洪的问题,设想帮助这里的百姓拦江筑坝,引水灌田。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吕仙从长沙湾(今观塘冲村)一担一担地挑着泥沙为老百姓修补、筑牢被洪水摧毁的堤、坝。当吕仙腾云驾雾挑着最后一担泥沙土途经万石市(今打鼓堆地段)时,突闻鼓响四通(按常规“三更半夜,四更天明”) 。吕仙大吃一惊,误认为是玉皇大帝早朝,召其立即回宫。为了不泄露仙机,吕仙脸向东方,眼观前方,将这担土就地卸下,左竹箕先卸,成独堆形,右竹箕边走边卸,拖成长长一堆,成“马鞍” 形。其实,这四通鼓声是当地万石市一孕妇一胎生五子的报喜鼓声。
说来也奇怪,这五兄弟并非寻常。第一婴落地,哇的哭一声,第二婴落地哭二声……第五婴落地哭五声。其母听得清清楚楚,就挨序按“哭” 声取名,长子名为“一哭” 、 次子名为“二哭” ……“五哭” 。接生娘听了这五个婴儿的名字,认为“哭” 字含讳忌,忙接囗说道:“恭喜老爷,贺喜太太,你家托仙恩祖德,人杰累累,生了五个状元及弟,五子登科。”接生娘将“哭” 改成“科” (攸县土语同音),由讳忌变成了吉利,博得了主人的高度赞扬,赏银三百两。
次日黎明,当老百姓下地干活时,突然发现原来一马平川的田野上约有数万余担土堆成的三峙堆,在晨曦的照射下,闪烁发光,耀眼夺目,中间还修出一条大道来。再瞧河上的堤、坝,坚固得像铜墙铁壁一样,巍然屹立,左右两条泄洪渠畅通无阻。
人们围观,神奇莫测。不知何时,一位白发长须的老翁突然出现在人群中,只见他合掌于心,俯首祈祷,念念有词地说:“这三堆土是吕仙卸下的,应取名‘神山三峙’ 。”话音刚落,这五个婴儿哇哇啕哭不止。婴儿的父亲不知所措,焚香炳烛,击鼓求神保佑。怪事出来了,鼓声一响,婴儿哭声即止;鼓声一停,婴儿哭声又起。一连三天三夜都是如此。久而久之,婴儿的父亲不耐烦了,干脆把鼓搬到这三堆土的最高处,用红丝巾系上鼓捶,垂挂在鼓旁树枝上,鼓捶随风敲打在鼓上,不断发出“咚、咚、咚”的鼓声。这五婴儿因常听到鼓声而从此不哭闹了。还是这位老翁见此情景,引吭长呼:“奇者!怪也!妙哉!这三堆土就取名‘打鼓堆’ 吧!”说罢,老翁不见了,鼓也不响了,婴儿也不哭了。
上述纯属民间传说,无法考证。
至于“神山三峙” 这四个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确有文字记载。早在明天启壬戌(1622年)正月望六日,鄂渚熊延弼在万石刘氏三房族谱中记载:“神山三峙、 无闾之巅。风景参差,依稀心目。 酉时金鸡出,卯时玉兔跃。三凸子夜含光,三凹朝夕蓄气。”描绘此处,像似蓬莱仙境。
“神山三峙” ,不断传出新奇。2001年秋,附近地区上升组和上前组的组民,为修复“打鼓堆” 名胜古迹,用机动四轮车送土上堆修补破损的“三峙”。堆上沉淀于千百年的神土,象海绵一样富有弹性。车行之处,“晃若乘鲤而岚” ,又如泛舟破浪,飘飘然然。5天时间,车行200余次,进有辙,退无痕,植被芳草无损。目睹这灵气者,无不为之称奇。随之,引来了古稀老母焚香,八旬老公培土,青壮男女个个争先恐后,都要为修复打鼓堆的“神山三峙” 出力。同时,又兴建了一栋“八仙祠”, 规模雄伟,屹立在“三峙”的中巅。从此,这里天天香火不断。这就又为“打鼓堆” 添上了又一个新奇,为旅游怀古添上了一个新景。
有诗曰:山峙依旧在,仙神此留名。积德济众生,除灾保百姓。
(责任编辑:钟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