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神农文化 >> “炎帝”名号探究 >> 阅读

“炎帝”名号探究

2010-03-30 16:24:12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 浏览:1045

 “炎帝”名号探究

/刘俊男

炎帝是众所周知的古帝名号,然而这个名号所指是神?是人?是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人?这是炎黄子孙应该弄清的问题。本文拟将研究所得与读者交流。

一、炎帝最早是五天帝中的一帝

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其中已出现了五方帝卜辞,如:方帝(佚236)(粹431),贞方帝(库574)(乙5576),勿方帝(龟1111)(录383)(甲1157)……甲骨文中还有“帝五臣”,如:“王又岁于帝五臣,正,隹亡雨。辛亥卜,帝五臣囗”(《粹》13):“癸西,贞:帝五丰(臣),其三牢”(《后上》2615)。甲骨文还有著名的“求年于四方凤”的卜辞,四方凤,即四方帝,因为凤为“上帝使者”或“化身”。陈梦家说:“卜辞因祭四方之神而及于四方之凤(或作风,甲骨文此二字同),卜辞之凤为帝史,与此正相适应。”又云:“殷四方帝,四个方向之帝,配四个方向之凤,四方之帝名即四方之名。”(《殷墟卜辞综述》)。

胡厚宣在《殷商史》第487页说:“卜辞以方与社并祭,当即是五方之神。卜辞中有所谓五臣和帝五工臣,也许即是指这五方之神而言。”因此,自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以来就有五方、五方天帝的观念。

这些方帝名称在《山海经》、《尚书·尧典》等中国最早的文献里大体相同,与甲骨文一脉相承。胡厚宣在作了充分研究之后说:“《尧典》的宅某方曰某,是因袭甲骨文和《山海经》的某方曰某;厥民某,是因袭甲骨文和《山海经》的四方名;鸟兽某某,则由甲骨文的凤某讹变,并因袭其四方之风名,是甲骨文和《山海经》里的四方名和四方风名,也整套地保存在《尧典》里。”而在《山海经》里则出现:“南方祝融”(《海外南经》)、“西方蓐收”(《海外西经》)、“北方禺强”(《海外北经》)、“东方句芒”(《海外东经》)。除“禺强”一名外,这四方神名与秦汉以后的四方神名完全一致。

上古的所谓“五方”又指五个季节,“五方帝”当即东方(春季)太昊帝,南方(夏季)炎帝,西方(秋季)少昊帝,北方(冬季)颛顼帝。甲骨文中没有方位的帝,大概就是位于中央赫赫有名的黄帝(黄,古又通皇,也指中央之帝)。黄帝地位最高,“执绳而制四方”(《淮南子·天文训》)。五行中的五帝,亦即五方帝,是古人所指的阴阳二气消长的五种状态(五个季节)的主宰者,或者说是古代历法的术语。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说:“太皞者,大起万物扰也。其神句芒,句芒者,物之始生,芒之为言萌也……炎帝者,太阳也,其神祝融,属续也……少皞者,少敛也,其神蓐收,蓐收者,缩也……颛顼者,寒缩也。其神玄冥,玄冥者入冥也”。由此可见,所谓五帝、五神全是古代历法学的学术术语,谈不上迷信。这五方其实是指五节,即春、夏、季夏、秋、冬,每节七十二天。在阴阳五行学术里,炎帝即太阳,颛顼即太阴,太昊即少阳,少昊即少阴,黄帝即中帝,“黄”有中和之色故为中帝居中央,不居部职。这是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学术的一种重要理论。在《尚书·洪范》、《礼记·月令》、《管子·五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等古籍里讲得很清楚。然而疑古派认为这是汉人为“伪造”历史而编造的一套学术,影响至今。

因此,我们说炎帝最先是指五天帝中的一帝。

二、炎帝又是比附五天帝的五人帝中的一位人帝

甲骨文已经出现了以人王比附天帝的现象,这种现象表现在人王死后也称“帝”。殷人为了区别天帝与人帝,在天帝前加“上”字,即称上帝,在人帝前加个“王”字,即称王帝。如武丁时卜辞说:“上帝降”(南师1.31;续存上168)。祖庚、祖甲时(续存上1594)及廪辛、康丁时卜辞(续4.34.7;南诚75;宁1.515)则有“王帝”字样。

将人帝比附天帝的一套完整理论至晚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孔子。《艺文类聚》引《帝王世纪》曰:“孔子称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是以化合神者称皇,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孔子对五天帝与五人帝的问题有一个解释,《孔子家语·五帝》载:

“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某也闻于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生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康子曰:太皞氏其始之木何如?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则以所生之行,转相承也。康子曰:吾闻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元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此五行之主而不乱。称曰帝者何也?孔子曰: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五行佐成上帝而称五帝,太皞之属配焉,亦云帝,从其。”

从“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看,孔子认为的五人帝是前后相继的5位圣王(中间尚有不能比作五帝的平庸之王);从“生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配木,炎帝配火……”看,太、炎帝等五帝是五人帝;从“亦云帝,从其号”看,先有太、炎帝等五天帝名,再有人帝“从其号”,即人间帝王从天帝之号,即人帝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轩辕)、少皞(青阳)、颛顼(高阳)分别从天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之号。王肃注曰:“黄帝之属故亦称帝,盖从天五帝之号”。说明先有炎帝等天帝号,再有人帝从其号。

五天帝的名号只用于5位特定的人帝。在《孔子家语》中,康子继续问:“陶唐、有虞、夏后、殷、周独不配五帝。意者德不及上古耶?将有限乎?孔子曰:古之平治水土及播殖百谷者众矣。唯句龙氏兼食于社而弃为稷神。易代奉之,无敢益者,明不可与等。”这说明孔子时,能比附“五天帝”名号的五人帝只能是伏羲、神农、轩辕、青阳、高阳等五人,别人不能使用这些天帝名号。以后的帝喾、帝尧、帝舜等不得使用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五天帝之名号,只能在谥号前加个“帝”字,表明他们也可称为“帝”。在所有能称为“帝”的人王中,相互连接的5位圣君也可称为“五帝”,但这个合称的“五帝”,按董仲舒的解释是轮流坐桩的。董仲舒认为三皇五帝,原指“三正五行”,再指比附三正五行的8位人帝。古人将8位人帝比附三正五行也称“三王五帝”,当新一代名王死后,则往上推一位,最前的一位不再称帝,而改称“皇”,称为“九皇”,从下往上数第9位。九皇可以比附九人,如果再有名王去逝,则九皇再往上改称为“民”,有“六十四民”。(详崔豹《古今注》(卷中,问答释义第八):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因此,“三王五帝”(东汉以后混称为“三皇五帝”)是个变化的体系,是不固定的。所以司马迁说,要“通古今之变”。

《孔子家语》之言对五天帝与五人帝的关系可谓讲得很透切,近来有人证明《孔子家语》非伪(详杨朝明:《读〈孔子家语〉札记》,《文史哲》,2006年第4期),其说当是有分量的。

三、炎帝又指南方君王

五天帝还配五方土。《孔子家语》中的“五方帝”“分时化育”,这个“五方”,最先是指一年的五个时段,每个时段72天,即春、夏、季夏、秋、冬五节。在古代中国,代表时间的“五方”又与代表地理方位的五方对应,代表时间的12地支,也可代表12个方位,就象钟表上的12格既指向12个方位,又表示12个小时。当北斗斗柄分别指向地上子丑寅卯等12个方位时,从时间上说就代表了一年的12个月,因此,地上的方位完全可与天时方位对应。古人没有精确的测量地理的工具,他们通过星宿来表达地理,现存的古星宿与地域的对应源于商末周初,而且这种对应直观地体现了经纬度对应的关系,是科学的,详拙文《上古星宿与地域对应之科学性考释》(《农业考古》2008年第1期)。

基于天时方位与地理方位对应的理论,因此,五方帝还分管五方土,即《淮南子·时则训》所谓“五位”:“……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此赤帝(炎帝又称赤帝,参见《逸周书·尝麦》)明显为天帝,祝融等亦为天神,不得混于五人帝之史迹。《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等凡讲“天时”时出现的五帝皆指天帝。

古时“天人合一”思想盛行,古人还将五方地域的君主比附五天帝。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佚文《黄帝伐赤帝》残筒记载:“孙子曰:[黄帝南伐赤帝]……东伐[]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已胜四帝,大有天下。”这里的五方帝当指五方人帝。其中即有南方赤帝。

汉以后,活着的人也还要争当某方之帝。例如唐人黄巢在生时即有“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著名诗句,因为他是山东人便想当东方的青帝。

当今有些学者往往引天帝来证某人帝之生、葬地,需谨慎。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治史之座右铭,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我们研究炎帝时,也要分清是什么地方的炎帝,什么时代的炎帝,应找到炎帝的真名真迹(如伊蓍,石年等等)。

人间的王被比做“炎帝”后,这个人帝炎帝就有了事迹,我们研究炎帝就是要研究人帝炎帝的事迹。因为有很多人被比做炎帝,因此,我们要分别研究。人帝炎帝被称为炎帝后,他们的子孙也袭用炎帝之号,因此炎帝还包括他们的子孙。

总之,上古五帝有天帝、人帝两套系统,其一是将前后不同时代的五圣君比附五天帝,其二是将地域上的五方君主比附五天帝,应区分清楚。由于天帝和人帝很宠杂,因此,当今中国到处都有“炎帝”传说也就不足怪了。

相关文章
2018-01-29 22:23:06
2015-01-06 19:10:54
2019-05-30 10:05:37
2016-11-15 16:36:11
2016-11-15 16:33:11
2012-04-27 08:39:15
2012-04-27 08:37:29
2010-03-30 16:26:18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