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文化动态 >> 读伟生教授著《〈历代赋汇〉赋序研究》 >> 阅读

读伟生教授著《〈历代赋汇〉赋序研究》

2019-10-30 10:33:17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72


 

文/陈邵桂

        
  刘伟生教授著近24万字的《〈历代赋汇〉赋序研究》一书,湘潭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展读之余甚为感慨,尤对其中《模仿与创新——赋家题材意识的表现》一节,多有体会。伟生教授在解说模仿与创新即赋作者题材意识的表现时指出:“赋家关注题材的动机不一,形式也很多样,不过在赋序中却比较集中地表现在模仿与创新,继承与超越的问题上。”作文大抵是不能没有模仿或者说继承的,同时也不能没有创新或者说超越。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乏经典论述和成功案例。
  模仿与创新或者说继承与超越,是历代文章大师特别关注的话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顾氏之论所指即是作文之模仿与创新或者说继承与超越之道。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一文中谈及自己的思想理论形成的过程时说过:“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又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理论体系,有“因袭”和“规抚”,即继承,更有“创获”,即超越。孙中山之论虽然不是专指作文之道,但其思想理论是由十数卷《孙中山全集》承载的,也可以理解为模仿与创新或者说继承与超越的作文之道。冯友兰在《新理学》一书的开篇提出“照着”讲和“接着”讲两种哲学研究方法:“宋明以后的道学,有理学、心学二派。我们现在所讲之系统,大体上是承接宋明道学中之理学一派。我们说:‘大体上’,因为在许多点,我们亦有与宋明以来的理学,大不相同之处。我们说:‘承接’,因为我们是‘接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的,而不是‘照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的。因此我们自号我们的系统为新理学。”学术论文是文史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就成文之道而言,所谓“照着”讲,可以理解为沿袭,或者说是继承,而“接着”讲,则可以理解为创新与超越。回顾上述有关作文模仿与创新或者说是继承与超越的经典名言,或许有助于更为深刻地感受伟生教授之论。
  伟生教授以大量案例说明“模仿与创新,继承与超越的问题”,虽然是针对研究课题赋和赋序立论的,但是翻阅作文的历史,模仿与创新或者说继承与超越也是可以讲出很多故事的。在中国文学史上,王勃《腾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王勃之前有瘐信《华林园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从瘐信到王勃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著名的梅贻琦大学论。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在儒家经典《孟子•梁惠王下》中即有“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的句式。在中共党史上,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批评教条主义者“言必称希腊”,已为政治学或哲学名言,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孟子•滕文公上》有“言必称尧舜”的表述。可见,模仿与创新或者说继承与超越已经历史证明是作文成功之道。
  伟生教授所论赋和赋序的模仿与创新或者说继承与超越的问题,仅仅是《〈历代赋汇〉赋序研究》的一个点,可就作文之道而言,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
(责任编辑:卫 华)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19-10-30 10:33:17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