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深情
文/谭学凤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一佳句筑成了许多人对故乡的深情思念。乡情、友情、亲情,情情相依,孝心、忠心、爱心,心心相印。激情燃烧的岁月,使人记忆犹新。美丽的田园,令人流连忘返。我离开老家参加工作已50多年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始终在我头脑中盘旋,时而梦中相见,时而忽报平安,一再提醒我千万不要忘记养育之恩的家乡。
我老家距县城只有10公里,小地名叫昂头冲,这个平凡连茶陵地图也难以寻到的村庄,虽不那么“显赫”,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景观。相传,早在200多年前,这个地方渺无人烟,杂草丛生,清乾隆癸已年(公元1773年)有个姓谭的瑞霭公看中了这块不茅之地,带领儿子从严塘樟市迁到这里,札茅棚栖身,从一户起家,现已发展到66户,繁衍了10代人,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土地肥沃,阡陌纵横,“七冲十八坳”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一副美好的画卷,居住在这里的祖祖辈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辛勤耕耘,垦山造林、开荒种地、修塘筑坝、架桥修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修一口能荫100多亩农田的山塘,男女老少,风雨无阻、手挖肩挑,花了两三年时间终于把塘修好,使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村民不仅爱土地更爱树木,孩童时代,我曾见村后有一块原始森林,松、杉、柏、枫、樟、梓等各种树木交叉,树连着树,藤连着藤,漫山遍野,花草争奇斗艳,鸟儿树上歌唱,泉水山下流淌,野兽出没无常,山间气象万新,生态环境多美呀!只可惜,1958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把这片谷箩粗的树全部砍伐作为炼铁的燃料,损失非常之惨。至今,山上虽已植树造林,但尚未恢复原来的状况。唯一的是在村头上保留了一棵大樟树,它已成了历史的见证。这棵樟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高达25米,树杆很大,有2丈5尺粗,几个人都搂不过来。此树根深叶茂,覆盖两三亩地,一年四季常青,晴天能遮荫,夏天能纳凉,树下是村民集会休息的最好场所。乡亲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它。过去,缺医少药,有人刮樟树皮做单方治病,有个老人见后很痛心,在樟树上钉了一块“人要脸,树要皮,此树的皮不能剥”的“告民告示”,从此再也无人动它一片皮叶。大樟树之所以能长期保留下来,还有它特殊的纪念意义。大革命时期,贫苦农民起来造反,在樟树下宣誓,决心跟着红军闹革命。有的参加茶陵游击队,上了井冈山,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战争中,有的为革命流血牺牲,全村共死了12个人,占当时人口1/5。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多次进村侵犯,烧、杀、抢、夺,无恶不作。有一次,日本兵来了,我父亲背着我往山冲里逃,一颗流弹飞来,把父亲手中的蒲扇打落了,险些丧了我父子性命。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反动派还常常来这里抓丁派款,搞得民不聊生。有一天夜晚,伪乡长带领队兵荷枪实弹包围村庄抓壮丁,遭到乡亲反抗,伪乡长就下令毒打、捆绑农民,并开枪把一个大哥的手打断了,把一个讲公道话的老人吊在樟树上受罪。每当回忆这些情景,大家对大樟树肃然起敬。它成了革命的象征,成了村庄的风景线,都愿它越长越茂盛,百年不老,千年不衰。
情系故乡,更多的是看到家乡解放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乡亲们齐心合力,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奔小康,青年人外出打工闯世界,老年人安居乐业守田园。60多户人家都建了标准的三层楼新房屋,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汽车通到家门口,衣、食、住、行都不愁。最近几年,自筹资金修了一条环村道路,架了两座小桥,兴建了一座小II型水库,营造了300多亩林,山上绿油油,还发现地下宝藏,经勘测,村前红石山上蓄有大量的稀土资源,很有开采的价值。交通也非常方便,茶洮公路(茶陵县城至洮水水库)穿垅而过,凡是要到井冈山下第一水库(即洮水水库)去参观旅游,这是必经之地。公路上车轮滚滚,汽车的喇叭声、田间劳作农民的扬鞭催牛呼喊声,山林中野鸡、斑鸠、布谷鸟、猫头鹰的啼叫声,儿童上学路上你追我赶的嘻笑声,汇成了一曲美丽动人的“农家乐”。
平安社会是福,生态平衡是金,家乡确实变美了。我坚信,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希望的田野,将散发迎面扑鼻的清香,开出鲜艳的红花,结出丰满的硕果,让乡亲们过着甜甜蜜蜜的幸福生活,这是我心中的祝福,永恒的深情。
(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