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庆祝株洲建市60周年征文 >> 白米下锅 >> 阅读

白米下锅

2011-11-10 09:50:39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216

  /叶子靖


“白米下锅”,是龙渣瑶乡的一个瀑布。从炎陵县城出发,沿106国道南行近60公里,有一处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当地人称它为“龙渣垌”,是瑶族同胞世代生活繁衍的地方。在龙渣垌的西南边的两山之间,不用登山攀岩,站在106国道旁,“白米下锅”瀑布,便一览无遗地呈现在眼前了。

1994年的秋天,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背起简单的行囊,怀揣着青春的梦想,走进了离家七八公里的瑶乡。那天,我在红星桥下了车,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沿着106国道,继续往瑶山寨子里走。大约走了十几分钟,刚拐过一个山嘴,拂面而来的风,就送来瀑布的声音。那洪钟般的巨响,被风撕扯成一个个的断章,翻山越岭而来,一声声,一行行,一章章,或轻或重,或抑或扬,或平或仄,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也有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在岔路口,迎面走来一位瑶家青年,他热情地告诉我,走小路很快就可以到学校。于是,我沿小路,继续前行。一路上,瀑声相伴,不绝于耳。放眼眺望,巍巍的青山,层层的梯田,纵横的村道,错落的农舍,蜿蜒的小河,被秋天的阳光涂抹成一幅流光溢彩的油画。白墙青瓦的龙渣瑶族学校,紧紧地偎依在龙渣垌东北边的高山脚下,正好与瀑布遥遥相对。站在校园里,远远望去,在两山的断崖处,那一带白而发亮的泉水,就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白米下锅”瀑布。

办完报到手续,我搭桂东至炎陵的班车回家,乘车的地点又恰好在“白米下锅”附近的“瑶雅经销部”。流泉飞瀑,响声如雷。穿过公路,踩着乱石,揪着草木,我来到了离瀑布几米远的正前方。抬头望去,只见两座大山,犹如两个孤独的剑客,拔剑相向,巅峰对决,但又不越雷池半步。放荡不羁的山泉,从两山的豁口飞奔直下,如白米倾泻,雪山崩塌,蛟龙腾空,中途,又撞在一块突兀的岩石上,抖落成一匹白而发亮的缎子,悬挂在半山腰际,再跌落到水潭之中。水潭,圆圆的,俨如一口铁锅,在瀑布的冲撞下,水泡汩汩,浪花簇簇,氤氲的水汽,弥漫在水潭的周围,还真是“白米下锅”,米饭飘香了。烟雾般的水汽,纷纷扬扬,随风飘洒,落在肌肤上,有一种沁骨的凉意。附近的草木藤蔓,透出一股油油的绿意。岸边的岩石,也是格外地湿润光滑,斑驳的苔痕上沾满了剔透的水珠。潭水像一群的顽皮的孩子,在深潭中嬉闹够了,又顺着窄窄的小溪,跌跌撞撞地流向远方。

时间如白驹过隙,5年的时间,悄然而逝。现在想来,那段青春的岁月,尽管简单,但是充实。在刚参加工作的日子里,同学间的信件,总是雪片般地飞来。在倾述相思和牵挂的信笺中,我总会向他们尽情讲叙观瀑、听瀑的那份诗意和浪漫,惹得远方的同学都欣羡不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不是仁者,也不是智者,但是面对“白米下锅”,我确乎有份割舍不掉的喜爱。多少年来,想起蜗居瑶乡的日子,对“白米下锅”瀑布,我心里总有一份无言的依恋和感激。在苦闷和迷茫的日子里,“白米下锅”流淌的诗意和奔腾的力量,给了我精神的慰藉和坚持的勇气。虽说十几年过去了,但是,在学校后面的山坡上,第一次挖土种菜,挥手拭汗时,不经意间,“白米下锅”映入眼帘,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定格成“种菜山坡上,悠然见瀑布”的熨帖感觉,依然是那样的刻骨铭心。失意茫然,心浮气躁的时候,深夜,踩着瀑布的声音,老校长敲开房门,与我推心置腹谈心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劝学的路上,一个调皮的男生,守候在路口,邀我进家坐坐的虔诚和热情,更是让我终身难忘。

也许,大多数看过“白米下锅”瀑布的人,听到它的名字,都会如我当初一样,想当然地认为,是取瀑布像“白米”一样注入“铁锅”似的水潭之意。其实不然。一位瑶族盘姓老人曾经告诉我,龙渣垌是个“铁锅”形,瀑布的水流入龙渣垌,就像“白米下锅”,寓意生活富足,不愁吃穿。据说,起初瑶族同胞生活在这里,日子也过得富足殷实。后来,受一个居心叵测的汉人唆使,将原来沿山脚绕村环行的村路,改为从龙渣垌中间经过,结果,“铁锅”开裂了,坏了风水。从此,人们的生活变得贫困不堪了。我知道,这是瑶族先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以及对自己遭受剥削压迫原因的一种宿命的解释。我刚调入瑶乡那年,正好赶上龙渣瑶族乡成立10周年。那年阴历1016的盘王节,瑶族同胞们,身着节日的盛装,杀鸡宰猪,载歌载舞,祭祀始祖盘王,歌颂美好生活。那时,瑶乡告别了“摇把子”,开通了程控电话,“龙珠电站”投产试运营,告别吃“返销粮”日子的瑶族同胞,人均存款近千元……如今,走进瑶乡,龙渣垌这个“铁锅”上的“裂痕”,纵横交错,106国道犹如巨龙腾飞,贴着山脚向大山深处延伸,南北走向的“团结大道”和蜿蜒飘逸的环村道路,四通八达,连接着村寨的千家万户。气派的红砖楼房,鳞次栉比,“白米下锅”附近的龙泉酒楼、阿霞餐馆,生意红火,酒菜飘香,招揽着南来北往的客人。我曾经工作过的龙渣瑶族学校,也变了模样,原来的一栋两层的砖瓦结构的教学楼,现在该建成了别具瑶家风情的风雨走廊,一幢崭新的教学楼,鹤立鸡群般地矗立在龙渣垌中,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电脑、鼠标、背投,为瑶乡的孩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逝者如斯。往事在岁月中发酵,记忆散发着酒的醇香。忆起瑶乡,“白米下锅”,总在我心头把岁月唱响。“白米下锅”,是一幅画,它装饰了我年青的梦;“白米下锅”,是一首诗,它流淌着岁月的歌;“白米下锅”,是一本书,它见证着瑶乡人的历史沧桑。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1-11-10 10:12:57
2011-11-10 09:52:31
2011-11-10 09:51:56
2011-11-10 09:51:13
2011-11-10 09:50:39
2011-11-10 09:50:06
2011-11-10 09:49:33
2011-11-10 09:48:57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