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溯源沿革 >> 从吴氏宗祠看醴陵的祠堂文化 >> 阅读

从吴氏宗祠看醴陵的祠堂文化

2011-11-10 10:09:12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851

 

  /丁水生


据民国《醴陵县志》氏族祠堂表统计,醴陵建有各姓祠堂572所,遍布全境城乡。它与各姓所修众多族谱,同为各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族谱主要记叙氏族的世系源流和人口分支发展,祠堂则为族众祭享祖宗之所,集建筑、雕刻、美术书法、楹联碑记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大都建造得堂皇壮丽,蔚为大观。建国以来,时代演进使祠堂的祭享功用终止,祠堂屋宇或被充作学校校舍,或被区、乡机构和农村居民占用,许多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祠庙建筑,长期未能维护,大多数都已废去或拆除不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物价值认识提高,一些历史较久有影响的祠堂,逐渐自发得到修葺而基本恢复原貌,其文化内涵重焕光彩。这其中,就有醴陵富里镇荷田村的吴氏宗祠。

荷田村东距醴陵城区60多里,水秀山清。吴氏宗祠初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主体建筑中央包括“入孝”和“出悌”,辟有3门。中间大门分两扇各绘一幅彩画门神,顶盔贯甲威风凛凛,两侧青砖门墙,石柱上镌刻着门联:

祖业恢宏,几经风雨根基稳;贤裔奋发,一举整修祖德深。

从大门跨入门厅,感到视觉格外空阔,一眼就能望到内堂后墙摆放祖先牌位的“祖庭”。它沿大门中轴线,两侧各有6根高4以上的方形大石柱,高高撑起跨过两旁天井的整个厅堂,没有任何墙体槅扇作分隔,所以显得十分轩敞肃穆。置身其中,你不由会仰望,会把脚步放轻。想像香烛燎绕中,一片庄严敬谨,这大概就是祠堂建筑要带给人的第一个感觉吧。

6对石柱把厅堂分为三进三开间。从门柱到第一对石柱是头进门厅,门厅过去是天井庭院,占第1到第4对石柱的位置。中间甬道宽阔平坦,两侧天井各宽约一个开间,上架长廊与门厅左右相联,所有地面一律青砖铺砌,与祠堂两侧燕尾翘角的青砖山垛墙风格统一,横平竖直的石灰抹缝令人赏心悦目,呈现一种特有的古典建筑美。天井的作用主要是采光和疏导雨水,兼种植花木置放盆栽。过天井到第5对石柱是横厅为第二进,与两旁天井廊道相通,照例是左置钟右架鼓的所在,中央顶部为一八角形斗拱藻井,下悬一匾题曰“延陵衍庆”。第5对石柱到第6对及后墙止为第三进,也即进门就能看到的“祖庭”。每一对石柱,均大字阴刻楹联一副,或颂述祖先,或劝勉族人,朴实无华,语重心长。如第二对石柱刻的是:

创业维艰,虽丝栗勿忘先泽;守成不易,惟耕读可振家声。

第六对石柱则刻:

嘉庆前贤架殿宇喜建伟业,共和后人护穹庐乐承遗风。

看得出是民国初期后人重修所题。天井两边廊道墙上,嵌着建祠或重修时的题记和捐款碑刻,其中叙述了吴姓祖先的历史: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号周太王)生有3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即周文王)。太王欲立季历以传位于昌,于是泰伯和仲雍出逃奔至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让季历。荆蛮之民义之归附有千余家,立泰伯为吴太伯,即为吴国祖先和得姓由来。时为商朝末期距今已愈3000多年。荷田村吴姓,为其后裔分支,清顺治时从福建迁入醴陵,也有近400年历史。

祠堂右侧过去附设吴氏私塾,另有一门出入。门上石额题曰“挂剑遗风”,左右门联上为:治平第一;下为:德让称三。这又包含春秋时期吴国贤公子季札的一段故事:吴太伯下传到第15世孙寿梦始称吴王。寿梦有子4人,少子季札以贤而多闻著称。寿梦欲立季札,季札坚辞不受,后因被封于延陵(今江苏省武进县),故号称延陵季子。曾出使鲁、齐、郑、卫等国,途中结识君(春秋初期江淮之间的一个小国),他非常喜爱季札身上佩带的一把宝剑,但不好意思明言。季札却心中清楚,因出使大国公务所不能离,决定回来再送给他。谁知季札返回时,君已因病死去。季札于是去其墓上吊唁,解下宝剑挂在墓旁树上拜辞而去。跟随的人不理解劝他说:“君已死,这么贵重的东西谁又能收呢?”季札却回答:“既然我心中已经许诺,怎么能因人死了就背叛失信呢!”这就是“挂剑遗风”和“延陵衍庆”两块祠堂匾额的由来,足可看出吴姓族人对其重然诺、讲信义的远祖,是何等敬仰和追怀。

醴陵近年被恢复重修的祠堂还有多所,如贺家桥镇的潘家祠堂、泗汾镇符田村的刘氏宗祠、大障镇的杨氏宗祠、黄泥坳办事处石子岭村的肖氏宗祠以及王坊杨林的汤氏宗祠、李氏宗祠、张氏宗祠等等,都很值得人去一看。徜徉在这种充满文化讯息和符号的古建筑,你会感动,你会思索,为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祖先的智慧创造而骄傲自豪。

(责任编辑:骆晓会)


相关文章
2014-08-10 10:21:10
2012-04-27 08:34:56
2011-02-05 13:31:20
2011-02-05 13:27:13
2011-02-05 13:25:24
2011-02-05 13:23:58
2011-02-05 13:15:11
2017-07-11 19:30:22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