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著名作家鲁彦来到茶陵,开始了他为期半年多的茶陵治病休养生活,在湖南省立第二中学——现茶陵一中,度过了他生命中的近乎最后一段时光。
鲁彦(1902-1944),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中国现代著名乡土作家,中学语文课文《听潮》的作者。
“鲁彦自从离开家乡后,从没有在一个地方定居过三年以上。”(覃英《鲁彦生平和创作简述》)早在1917年,年仅15岁,小学尚未毕业的鲁彦,随同在外做小店员的父亲到上海当学徒,做小伙计,从此开始了他出外独立谋生,四处漂泊而贫病交加的一生。
鲁彦出身贫寒,又遭逢乱世。对现实的不满、抗争和呐喊,使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920年,因为“觉得那样的生活太没有意思------非离开那儿不可”,“渴望着容许他入团,来过那理想的快乐的生活”(傅彬然《忆鲁彦》),他参加了由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组织的“工读互助团”,成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名旁听生,也由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在文学创作道路上,鲁彦十分幸运地得到了鲁迅、茅盾等大师的奖掖和扶持。正是因为十分敬仰鲁迅,他取笔名为鲁彦。他与鲁迅先生也有过密切的交往。仅据《鲁迅日记》记载,仅1925-1928,四年时间内,两人之间的交往就达34次之多。鲁迅给鲁彦赠送过《苦闷的象征》和《呐喊》等书,在有关文章中戏称鲁彦为“吾家彦弟”。
1941年夏天,巴金、艾芜、张天翼等人聚集桂林,大家决定办一个刊物来宣传团结抗日,反对分裂投降。巴金提议鲁彦担任刊物主编,于是便有了1942年初创刊,坚持了三个年头,抗战期间影响最大的文艺期刊之一的《文艺杂志》。由于长期劳累奔波,鲁彦患上了肺结核。到1943年,已经卧床不起了。经过劝说,他终于放下了杂志的编辑工作,于10月份左右从桂林来到茶陵休养,直至1944年7月,再从茶陵返抵桂林,在茶陵度过了几近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
仿佛一种预感,初到茶陵,他的心情甚是悲切。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写道:“我现在所最关切者乃是孩子们。儿女过于稚弱,今忽远离,恍如弃之,心中愧恨,梦魂难安。”(王西彦《在魑魅的追逐下——记鲁彦的病和死》)在来到茶陵之前的这一年春夏间,鲁彦万般无奈,被迫将三个大一点的孩子托人送到湖南攸县难童保育院寄养。为此他一直“心中愧恨,梦魂难安”,到达茶陵后,随即托人把孩子接回身边。
茶陵休养期间,鲁彦一家的生活,主要靠鲁彦夫人覃英在湖南省立二中任教来维持。
覃英(1906-1993),字谷兰,湖南宁乡人。早年毕业于长沙女子第一师范,后肄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29年与鲁彦结婚,育有四子一女。覃英毕生教书为业,从事教育工作,桃李满天下。为照料鲁彦,支撑家庭,也为教育事业,覃英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心血。
这期间,冯雪峰来信告知,他的长篇小说——长篇三部曲的第一部《野火》已经出版,并且寄来了稿费。这当然是个喜讯,对于一个疾病缠身,辗转病榻的人,更不啻为一剂灵丹妙药,让人振奋。
柳亚子也曾为他发起募捐,给他筹集医药费,对他不无帮助。
鲁彦为什么选择千里迢迢来茶陵休养?应该是三个原因使然:一是茶陵尚未沦陷,位置偏远,暂时比较安定;二是三个孩子寄养在邻近茶陵的攸县难童保育院,急于接回身边;三是茶陵有湖南省立第二中学,便于覃英一边任教,一边照料一家大小。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其实,茶陵休养时期,对于常年颠沛流离的鲁彦,是一段难得的宁静祥和的时光。家人团聚,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有覃英的悉心照料,有冯雪峰、柳亚子等许多朋友的关切和帮助。这样的境况,对于鲁彦的康复无疑十分有益。事实上,这期间,他的病情也大有好转。他也因此开始做长驻茶陵的打算:尽快把长篇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春草》续写完成,然后进入第三部作品《疾风》的创作。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他刚刚收拾起精神,准备大干一番,1944年上半年,日军发起了第三战场的新一轮战役,从江西进攻湖南。紧邻江西的茶陵首当其冲。7月,日军逼近茶陵。省立二中被迫撤离,鲁彦一家只得重返桂林。
“在兵荒马乱的途中,鲁彦病情转剧,幸得到茶陵中学(指省立二中,今茶陵一中——本文注)两个学生的扶持;还得到开明书店陆善涛等的资助,于7月初到达桂林。”(覃英《鲁彦生平和创作简述》)
“他们带了三个儿女逃难。逃到衡阳,打算乘火车再回桂林,可是搭车的人拥挤不堪,他病体虚弱,上不了车,就在火车站上等车,躺了三天三夜。最后连车站的工友也感动了,帮他上了车,才算到了桂林。可是经过这次长途跋涉的劳累,加上国事日非,忧患交逼,他终于不能支持,在8月21日(应为20日——本文注)病逝。”(徐炜《迎着敌人的刺刀——我编<文艺春秋丛刊>的回忆》)
“一个从桂林发出的电讯,说鲁彦因旅途劳顿,至桂林后病情转恶,但以囊空如洗,无钱打针,终于20日晨逝世,厥状至惨,享年44岁(应为42岁——本文注)。”(王西彦《在魑魅的追逐下——记鲁彦的病和死》)
了解到这一段历史,作为《听潮》的读者,我们坐在和平而明亮的教室中的今天的莘莘学子,该有一些怎样的触动呢?
在茶陵期间,鲁彦的儿子王恩珂随父母在省立二中短暂就读。2005年9月,从网上得知茶陵一中将隆重举办建校100周年庆典,身在北京,已近80高龄,获得过国家发明一、二等奖和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金属材料科学家王恩珂,特别发来贺信,称:“鲁彦、覃英携子女曾于1943年9-10月至1944年5-6月在茶陵省立二中(一中前身)校内居住与执教。学生王恩珂特向母校师生致意,庆贺母校百年华诞。我因身体不适,未能下决心赴湘庆贺为憾。”并赠送《鲁彦选集》一本以示纪念。情真意切,令人赞叹。
(责任编辑:易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