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历史人物 >> 试说王守仁咏醴诗作 >> 阅读

试说王守仁咏醴诗作

2012-12-29 09:21:06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530

文/史铁良


正德元年12月,王守仁(1472-1528)得罪太监刘瑾,被下诏狱,廷仗四十,贬贵州龙场(在今修文县境)驿丞。第二年王守仁赴贬所,由浙江入江西,经萍乡至湖南醴陵,而长沙,溯沅水,经湘西入贵州,一路上他写了不少纪行诗,《王文成全书》载有55首。在醴期间,他寄寓城西的泗州寺,曾在泗州寺及靖兴寺讲学,并在此作诗四首。诗作反映了旅途环境的艰险和诗人寻求解脱的心理,也有对寺庙如画风光的描绘和纯朴的僧人的描写。
有关泗州寺的诗有二首,一为去时所作,一为回时所作。
第一首《醴陵道中风雨夜宿泗州寺次韵》:
风雨偏从险道当,
泥深没马陷车箱。
虚传鸟道通巴蜀,
岂必羊肠在太行。
远道渐看连瞑色,
晚霞会喜见朝阳。
水南昏黑投僧寺,
还理羲篇坐夜长。
本诗为何人诗韵已不可考。诗题即已透出苦雨的情绪,首联紧扣诗题,描写了在风雨中长途跋涉,泥深当道,何等艰辛,这正象征着他人生旅途的坎坷不顺。被贬蛮荒之地是他人生的一大低谷,一路上还有更多艰难险阻。不仅自然环境恶劣,而且还有人为的祸害。他受廷仗被贬后,先到钱塘(今杭州市),刘瑾派人暗中跟踪,想加害于他,他托言投江才躲过这一劫。一路上他能不提心吊胆?首联以融情于景的手法,抒忧心忡忡之情。颔联继续描写旅途的艰难,但带有议论的色彩。出句用李白《蜀道难》诗意,李诗中有“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之句,极写由秦入蜀难于上青天,王守仁却说这是“虚传”,意谓去龙场驿之路比蜀道还难。蜀道之上至少无人暗算。对句用曹操《苦寒行》诗意,该诗是曹操征袁绍外甥高干途中所作,首四句说“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表现行军的艰苦。王诗是说途中的苦况与当日曹军翻越太行山一样,因为山路的陡峭曲折,曹军的车轮也为之摧折,王守仁的车厢则被泥水陷没,虽然处境不同,但旅途的艰苦一样,所以王守仁借用曹诗对行路难作进一步的描写,同样象征着人生旅途的不顺。王守仁去龙场驿要穿越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四省,迢迢数千里,而醴陵属丘陵地带,他已深感行路难,后面的湘西、贵州到处是崇山峻岭,龙场驿就在万山丛中,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其行将更为艰苦。瞻望前途,诗人心中能不忧虑?这是诗中不言之意。颈联则一反前半首的凄苦情绪,诗人极目远方,只见暮色苍茫中现出一抹晚霞,这是天将放晴的征兆,诗人想象,明天一早便会红霞满天,久为风雨所困的诗人一扫心中的阴霾,着一“喜”字,高兴之情毕现。尾联作动态的描写,由萍乡到醴陵城要渡过渌水,诗人由渌水南岸涉江,投宿城西的泗州寺。泗州寺为唐时所建,后屡有兴废,今已荡然无存。诗人旅途劳顿,本当尽早歇息,可他却“还理羲篇坐夜长”,“羲编”,影印本民国《醴陵县志》作“义编”误,当是“羲”、“義”二字形似,以“羲”为“義”,又简化为“义”。“羲编”指《羲经》,即《易经》,相传八卦为伏羲所作,故有这一称谓。理学家对《易经》都有研究,理学的开山人周敦颐的《太极图》与《易经》就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作为理学中异军突起的心学大师,王守仁也经常研读《易经》,此前,他就写过《读易》诗 ,又在《杂诗三首》之三中说,“灯窗玩古《易》,欣然获我情”。此次旅途苦不堪言,投宿僧寺后仍深夜读《易》,这既有从《易》中寻求解脱,调整心态之意,也有像文王那样,在逆境中不灰心,发愤有为的含义。正德庚午(1510)他作《游瑞华》二首,其一说“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正愁不是中流柱,千尺狂澜岂易摧!”可见其人志存高远,意志坚定。不过,最后的“坐夜长”三字仍透出了一丝抹不去的愁思,正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所述“小楼一夜听春雨”,彻夜不眠,不就是因为心绪不佳吗?这首诗以写景为主,也有叙事,还稍涉议论,将复杂的思想感情溶化于其中。
第二首诗《泗州寺》
渌水西头泗州寺,
今过转眼又三年。
老僧熟认直呼姓,
笑我清癯不似前。
每有客来看宿处,
诗留佛壁作灯传,
开轩扫榻还相慰,
惭愧维摩世外缘。
王守仁于正德五年(1510)初结束贬谪生活,离开贵州贬所,重经醴陵,仍投宿泗州寺,并作此诗。从首联的“转眼”二字看,龙场驿的三年很快就过去了,但这是痛定之后的感觉。其实,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会觉得度日如年,这是人们的普遍心态。贵州的三年,王守仁艰苦备尝,不说环境的荒僻,以及政治上的挫折,就连温饱也成问题。刚到那里时,他住的是高不及肩的茅草棚,见其《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诗,他还住过洞穴,有“洞居颇不恶”之句。生活中多次断粮,在《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永言寄怀》诗中叹息说“谪居屡在陈”。用孔子在陈绝粮的典故,从“屡”字看,他比孔子更狼狈。他不得不采蕨、采薪、种地,在这种境遇下,会觉得日子飞快地过去吗?只有事后回想,才会感到那是过眼云烟,语调才会显得轻松。三、四句在叙事中带有诙谐,所以更显轻快。“熟认”这一细节描绘老僧感到似曾相识而仔细辨认的神态,非常逼真。一旦认出,就像老朋友一样,冲口而出,直呼其姓,又笑他不像三年前那么胖,通过一连串的细节,写出僧俗二人的不拘形迹。王守仁赴贬所,经过醴陵,只能盘桓数日,讲讲学,看看当地的风景名胜。三年后老僧仍能认出他,说明三年前,二人便有了交情,老僧不因王的被贬而轻慢他。第四句中的“不似前”, 《王文成全书》作“只似前”,应以前者为是,“不似前”说明有变化,这才会笑,也可看出三年磨难在诗人形体上留下的痕迹。五、六句涉及第一首诗,那首诗当是题于泗州寺壁,王守仁离开后,每有投宿者,那位老僧就向客人介绍此诗,竟如佛教中的“传灯”(即传法)一样,可见老僧对身处逆境的王守仁仍心怀敬重,他没有世俗中人情冷暖的势利。佛法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分别心,老僧都做到了。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老僧的心理就颇有此风。不过泗州寺也有过势利和尚,与王守仁同时的郴州人何孟春(《明史》卷191有传),在泗州寺也留下了题壁诗,诗云:“我昔过此人不识,解装借宿寺门侧。而今来过顿殊前,阇黎出候走欲颠。”诗人因而感叹:“吁嗟世态应如是,不意山僧犹复尔。”诗人两次投宿泗州寺,前后身份不同,接待则迥然有别,如同苏秦发迹前后,家人对他的不同态度一样。老僧的可贵,就在于他心中已无此尘俗。第七句回到眼前,写老僧一面忙着为他整理宿处,一面安慰他。离开龙场本是王守仁否极泰来的转机,不久便有庐陵县尹之任,老僧当然不知这些,以为他仍运交华盖,所以好言相慰,进一步刻画出老僧的善良真诚。面对这位心地如此纯粹的老僧,诗人感叹“惭愧维摩世外缘”,“ 缘”,民国《醴陵县志》作“传”误,与第六句“诗留佛壁作灯传”的韵脚犯重,这是律诗之忌。维摩,佛名,即维摩诘,与释迦同时,他讲说的大乘教义称维摩经。诗中维摩指佛,“维摩世外缘”即佛缘。王守仁来回经过醴陵时,投宿的是同一佛寺,接待他的是同一善良厚道的老僧,二者本是萍水关系,却在三年内两次相遇,并结下友情,他觉得这是一种佛缘。之所以感到惭愧,是由于刘瑾还未倒台,自己仍处于困境之中,前途未卜,虽然心存大志,却不能有所作为。这首诗主要刻画一位老僧的形象,他真挚和善,具有慈悲心怀,与山僧相较,他是佛门正传,佛已在他心中。与第一首诗相比,本诗基调有明显变化,一扫以前的沉重灰暗,色彩明朗。
清代及民国《醴陵县志》都载有王守仁另两首寓醴诗,统称《过靖兴寺》,而《王文成全书》未收。
其一:
隔水不见寺,
但闻清磬来。
已指峰头路,
始瞻云外台。
洞天藏日月,
潭窟隐风雷。
欲询兴废迹,
荒碣满蒿莱。
靖兴寺在醴陵西山,唐时所建。传说李靖曾驻兵于此,后建靖兴寺以纪念他,石壁上有李靖画像,今已不存。西山高七百市尺,隔江与县城相对,风景宜人。王守仁欲访靖兴寺,尚未过江,即听到靖兴寺传来的钟磬清音,那是僧人们在做功课,环境何等幽静,气氛又多么肃穆,诗的开头就写出了寺庙的特色。这是所闻。三、四句写所见,远望山路,看到了高出云表的台阁,那就是高耸天际的靖兴寺。诗人笔下的靖兴寺有如仙境,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神仙家认为神仙喜居洞壑,其地称为洞天,道家就有三十六洞天之说。第五句“洞天藏日月”,意谓靖兴寺如神仙洞府,别有天地。第六句既写实,又有虚拟,西山脚下有一临江巨石,可坐数十人,其下有一深潭,诗人想象风雷深隐其中,足见潭之深不可测。这与曹操《步出厦门行》的构思相似,曹操为了表现沧海的广阔,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王守仁笔下潭窟则可吞吐风雷。这一联渲染靖兴寺及其周围的仙家气象,也是对西山风光的赞美。前六句所写包含了王守仁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但他做不了方外之士,所以尾联回到现实。孟浩然诗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凡风景胜地,多有碑刻,所记为国家或地方的重要人事,这些碑刻成了历史的见证。封建士子在面对江山胜迹时,往往缅怀历史,借以一吐心中块垒,上述唐诗就有代表性。王守仁在靖兴寺也发思古之幽情,于是在四周寻访碑刻,但满目蒿莱,石碑已废弃在野草中。景象凄凉,抒发的是吊古伤怀之情。本诗运用了强烈对比的手法,以前六句的美好,反衬后二句的伤情,更显诗人心情的悲凉。
其二:
老树千年惟鹤住,
深潭百尺有龙蟠。
僧居却在云深处,
别作人间境界看。
这是一首写景诗。靖兴寺前古木参天,至今仍有几人合抱的古樟,据当地林业部门鉴定,其树龄约有1500年。这可能是臆测,其依据或许就是这首诗,王诗既说“老树千年”,而王阳明生活的年代距今约五百年,二者相加,便成了老树的树龄了。其实,对于诗中的数字是不可拘泥的。“惟鹤住”是说只有鹤才有资格栖居其上,因为鹤在古人眼中是高洁之物,是仙禽。鹤这一意象在王诗中多有出现,如《化城寺》(六之一)有“月明猿听偈,风静鹤参禅”之句,鹤也参禅,当然是仙鹤了。鹤又是神仙坐骑,王子乔就骑白鹤,费文祎乘黄鹤登仙,所谓“昔人已乘黄鹤去”说的就是他;有的干脆化鹤,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去。第二句中的龙与鹤一样,称为神龙,传说中神奇之物,也是仙人所乘。龙隐深潭,令人想起《易经•乾》所说,”潜龙勿用”,意谓小人得势,贤才居下位,隐而不用。王阳明才堪重用,却被弃之荒野,作一小吏。对此,读者只能发一浩叹。诗中所写树之老,潭之深,物之奇,共同勾勒出靖兴寺的不同凡响。三、四句写人,“僧居却在云深处”当出于杜牧《山行》“白云深处有人家”,二者意境相似。这一句既写出靖兴寺的高竣,又点染出它的仙气,还显示出它与自然的和谐。最后,诗人由衷的赞美靖兴寺别有天地,是人间仙境。这首诗虽然是一首写景诗,没有涉及社会现实,但当时王守仁处境艰危,他描绘的人间仙境,风光无限,和谐宁静,没有世事纷争,没有人心险诈,这就曲折地表现了现实社会与理想社会的矛盾,流露出避世之想,虽然不是很强烈。江西安福人邹守益,曾任祭酒,是王守仁的学生,在王守仁离开醴陵赴谪所之后,步乃师后尘,来到醴陵,也写了一首《靖兴寺》,全诗如下:“凤阙一鸣成远斥,龙场千里且深蟠。题诗留得行程记,老树深潭不忍看。”这是步王守仁诗诗韵之作,“凤阙”句与韩文公《左廷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相似,韩、王二人都因忠而被斥,非罪远谪。邹诗运用王诗中的意象,为老师作不平之鸣。从最后一句看,他对王守仁这首诗的象外之旨,理解是深刻的,可以说,师生之间心心相印。
这四首诗的内容有一共同点,都与佛教有关。如对佛家清静之地的喜爱,对心地纯洁的僧人的敬重。这与王守仁的经历、思想有关。他有过遁世的念头,因而潜心佛道,向往道者的养生之说,在绍兴阳明洞中学神仙导引之术,经常出入佛寺,后来虽然跳出佛、道,但佛、道思想已渗入他的血液中,使他的哲学具有佛、道的因素。在如何对待朱熹和陆九渊二家学说的问题上,是朱非陆是主流,而王守仁表面上对二者采取和光同尘的态度,实际上为陆学左袒,他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传统。朱熹曾批评陆学中有许多禅,王学何尝不是这样。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释、道三家虽然党同伐异,却又互相渗透,各自既保留本来面目,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王学中有禅并不奇怪。他在《答人问良知》二之二中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不仅思想受禅宗影响,连话头都是禅宗的。禅宗认为,我心即佛,不假外求。慧能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王守仁则认为良知就在自己心中,舍却本心是寻找不到的,与禅宗的说法正相仿佛,只是将“佛”换成“良知”二字而已。禅宗有个公案记载唐代慧海答源律师问修行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唐代还有个叫懒瓒的和尚,他所作《乐道歌》也说“饥来即吃饭,睡来即卧瞑”。禅师们多有以吃饭睡觉启人开悟的。王守仁借用这两句禅语来说明良知就如佛那么平常,它就在每个人的心里。由此可见,王守仁与佛禅的密切关系,这就是他的寓醴诗全与佛寺相关的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易小斌)









相关文章
2018-01-29 22:09:44
2018-01-29 22:07:44
2011-07-18 23:47:35
2011-07-18 23:46:59
2011-07-18 23:46:05
2011-07-18 23:43:49
2010-04-18 21:52:34
2018-01-29 21:42:58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