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揽胜觅踪 >> 隐山秋色 >> 阅读

隐山秋色

2013-05-10 18:06:46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257




文/红 叶


在我印象中,湘潭隐山似一位养在深闺的故人。要不是在20多年后一次同学聚会上提到隐山,我是不会去邂逅隐山的秋了。我得知隐山正在大搞开发和文化建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排头乡政府主编出版了排头《天下隐山》一书,以追溯湖湘文化的源头,推究周敦颐《爱莲说》的真意。其意义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排头籍人郭先珍先生在此书序中所言:“排头乡政府编写《天下隐山》文史之举不仅是有的放矢,而且在弘扬民族文化,维护和发展地域文化,文化建乡等方面起了带头作用,真可谓是功德无量。”
寻得一个机会,我们终于来到隐山。那日天公作美,初秋的明媚犹如少女双眸,美女谭同学等几位家乡领导热情接待了我们,还巧遇一位家就住隐山脚下的老乡当向导,真正是赶上了天遂人愿的好事情。家乡新开通了高速公路,车子一路飙过去,似曾熟悉的风韵更增添了这初秋的热烈和妩媚。我喜极了公路两旁满目秋林的秀逸,挺起一种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宁静,让人心绪昂扬,联想翩翩,这也许就是心底流动的最真实的乡情。
烟塘书屋是要去拜访的,不只是肩头承受着来自重庆唐先生的嘱托和信任,他对家乡的一片爱心是万不可辜负的。烟塘早已声名在外,也写在魏清先生的文字里。家乡的农家书屋办得如此有声有色,书目齐全,数量之多,大出我的意料之外。以前村民闲暇的时间就是打麻将,如今爱书读书蔚然成风。徜徉书屋里,实属民风所向,村民之福,这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想来为家乡书屋捐书活动实属善举。
车到排头乡黄荆坪,眼见参天古树,习习古风摇曳着有关隐山的传说,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游江南至此,见寺院庙宇堂皇,香火缭绕,施主朝拜,确有世外桃源意境,即御笔写下“天下隐山”四个大字,从此,隐山之名大显。问及居住当地的老人,现四个大字的真迹还残存隐山脚下。
《湘潭县志》有记载,北宋理学家、文学家周敦颐晚年曾来此山隐居讲学,在龙王山莲花池畔写下了千古名作《爱莲说》,“隐山”由此得名。据史料记载,南宋文学家、理学家胡安国为避“靖康之乱”,弃官不做,由闽来湘,举家隐居于此。其倾毕生积累,创办了碧泉书堂,开坛讲学,将自己的平生抱负寄托于“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其二子胡宏、胡寅深得父亲学说精髓,父子三人被尊称为“隐山三圣”。胡氏门下高足辈出,隐山碧泉书堂备受士林推崇,安国先生高龄寿寝后,被天子赐谥“文定公”,予以褒扬。这就是我们登隐山所见的一座古墓上,立有“胡文定公墓碑”,当时我和楚荷老师都纳闷墓碑题字怎么与安国先生名字不符?谜底原来在此。隐山胡安国父子墓庐,虽在文革中遭到了部分损毁,但钦赐谥号“文定”字样及墓庐拓印挽联“秉春秋大笔,葬天下隐山”现在仍然清晰可辨。
胡安国先生儿子胡宏秉承父业,桃李满门,其中就有朱熹、张拭等南宋名儒。他后来创办了名闻天下的岳麓书院,使湖湘文化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成为十分重要的一大国学流派。正是在这一文化流派的滋养下,明清两代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魏原、王船山、王恺运、曾国藩、左宗堂、杨度、毛泽东、齐白石等政界、军界、学界、文化界人才辈出,群星闪耀,形成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旷世奇观。经过大量考证,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已经达成了共识,胡安国先生被尊崇为湖湘文化的始祖,隐山被归宗为湖湘文化的源头。
白墙黑瓦的寺庙前,有一棵垂丝柏树,高十丈余,上书为胡安国先生亲手栽种,我们伸开双臂,三人牵手可围住树干。相距三丈处还有一棵银杏树,高八丈许,干粗近一丈,相传为周敦颐亲手所植。当地老人说不知道是何年何故,起了一把大火,烧掉了丰茂的主干,却精神不倒,生命不息,从树根处又长出两株茂盛的合抱在一起鸳鸯银杏来,这实在是难得一见的曼妙之景。这些古木于1986年被定为县级保护文物。
站在千年古树下,放眼远方,荷叶田田,幽香四溢,此时是莲子成熟的季节,莲蓬饱满,由不得你记起《爱莲说》中的千古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情此景,我们更能体会到作者周敦颐当年淡泊江湖的心迹,以及在湘潭这块神奇土地所蕴涵的深厚文化气息。
老人手指着远方告诉我,隐山脚下新建了一座储量1万多立方的石坝水库,又栽植了翠绿的新林。这里苍松与山野交相辉映,新景与古迹互相融合,是一幅绝妙的“青山绿水,莲香古树”的乡村图画。正是隐山文化启迪了后人的思想,润泽了后代的心灵,赐予了人们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真谛!
挥手告别站在垂丝柏树下的老人,再寻胡安国先生创建的碧泉书院。靠着一弯碧水引路,横过座座古老的石桥,就到了远近闻名的碧泉潭。有亭榭建于一潭碧水之上,围栏把碧水层层保护起来,泉水清澈见底,正中心有好大一股清泉从地下喷薄而出,流淌了千百年,造福一方山民,实为奇观。碧泉书院演变的历史痕迹记录在长长的壁廊上,南宋湖湘学派的中心是长沙岳麓书院,而其发源地却在湘潭碧泉书院,即为胡安国先生创建的“文定书堂”。胡宏师承父学,修建和扩大学堂,讲学授徒,将书堂更名为“碧泉书院”。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张栻从长沙来到碧泉书院,拜胡宏为师。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刘珙知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聘胡宏两大弟子张栻和彪居正主持学政,碧泉书院渐趋荒废,而岳麓书院日渐兴盛,终成湖湘学派的大本营。
秋水长天,细雨迷离,历史恍若这潭渊源久远的泉水,明澈见底,一尘不染。思古忧今,乃为秋的本色。隐山秋色,美在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由此带给我们这些湖湘人的自豪和感动。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8-01-29 22:00:38
2012-07-20 16:25:23
2018-01-29 21:59:24
2012-07-20 16:24:50
2012-07-20 16:24:09
2010-09-06 15:29:31
2012-07-20 16:22:46
2012-07-20 16:22:11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