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河清
家住炎陵的潘田家里有一架年代久远的纺车,又叫纺线车。我儿子每次出差去他家里总能见到这件“文物”。
几十年过去了,老屋历经几次翻建,淘汰了许多旧物件,这架纺线车却保存完好这架纺线车传好几代人了,这是咱家的传家宝。老潘抚摸着沧桑而厚重的纺线车深情地说。
纺线车是由脚架、支架、纺线轴及大转轮组成,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一家十几口人的穿戴全都仰仗这台劳苦功高的纺线车和奶奶那双巧手。在我的记忆里,奶奶就像一架永不歇停的机器一样没日没夜地劳作。白天,照看孙辈,喂鸡养猪,洗衣做饭,晚上,吃完晚饭,奶奶早早坐在纺线车旁忙碌。奶奶右手缓缓地摇动着车把,左手中的棉絮条在指间摆动着,均匀的白线迅速地吐出来。随着大转轮的转动,纺车便会发出柔和动听的“嗡嗡”响声。声音时急时缓,时高时低,老潘家常伴着“嗡嗡”的纺线声进入梦乡。一觉醒来,迷迷糊糊看到奶奶还坐在纺线车旁忙碌。有一次,我看到奶奶纺着线,头一点一点的,像鸡啄米一样。老潘喊了一声“奶奶”,奶奶一下子睁开眼,说:“差点儿就睡着了。”奶奶揉揉眼,起身去外屋洗一把脸,接着又纺线。
老潘的奶奶十几岁时正是上世纪30年代初,那时在井岗山的红军急需家织布做军衣,于是许多人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纺线车“唱”个不停。奶奶把一部分纺好的线拿到集市上换回一家人的生活用品,一部分线拿到作坊织成粗布,给井岗山上的红军做成军衣和床单。当地有一首民歌唱道:“井岗山上太阳红,我纺棉线为红军,棉线织布做军衣,红军穿上御寒冷。井岗山上太阳红,我纺棉线为红军,棉线织布做军衣,红军穿它打敌人。井岗山上太阳红,我纺棉线为红军,棉线洁来棉线长,根根线线军民情……”老粗布用手摸上去有一种妥贴温暖的感觉,穿在身上,即使在寒风刺骨的隆冬也不会觉得冷。红军战士穿着奶奶做的粗布衣练兵打仗,抵挡井岗山的风寒。
奶奶走时,毫无征兆。早晨离家时,奶奶还挥着手和家人道别。但过不了多久,奶奶躺倒在了纺线车旁,微笑着离开了这个世界。奶奶用勤劳的双手养活了一大家人,用善良的品格和革命的情操感染着她的下一代。办完奶奶的丧事,老潘的父亲一言不发,坐在纺线车旁吧嗒吧嗒地抽烟。从那天开始,父亲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纺线车擦拭得一尘不染。
奶奶一生没有给老潘家留下什么财产,只留下一架纺线车。这架纺线车虽不值钱,但在他心里,它却是最珍贵的财富。它是一张时间的名片,记录着先辈们艰辛的生活轨迹,凝聚的是中国妇女吃苦耐劳支援革命的精神;它是一面生活的镜子,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见证了祖国的进步与发展,见证了人民支持红军的历史。
(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