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文物典籍 >> 南宋古城与“南宋古城墙” >> 阅读

南宋古城与“南宋古城墙”

2014-02-14 10:01:58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435
文∕史 刚



茶陵现残存的南宋古城,2002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誉为“湖南百景”之一;2013年“茶陵古城墙”又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宋古城是为南宋年间所定茶陵州治之地,并始筑其城,故名“南宋古城”。按《我国古代筑城技术》(《中国历史常识(专题部分)》,198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介绍,我国筑城技术开始筑的叫“夯土城”,俗称“土筑泥墙”或“夯土泥墙”,与山区农村至今仍有的“抖墙屋”的筑法是一样的。“用夯筑法筑城,在我国沿用了很久,直到宋代,用砖包砌城墙才逐步增多”;“不过用砖包砌墙,工费巨大,从它的开始出现到全面推广,经历了很长时间。明初修北京城时,也仅在城墙外侧包砖,到了正统年间才又在城墙内侧包砖。明中叶以后,砖城迅速增多。至清代,县级以上多用砖筑,只用夯土筑城的土围子则很少见了。”
南宋时茶陵筑城,明嘉靖四年(1525)版《茶陵州志》上载有“宋•刘用行”“绍定五年八月记”的“筑城记”,是为“夯土城”。从简要的文字所记即可知晓,其记曰:“乃农隙试事,众工云兴,万杵纷如,埏土攻石,竭蹶以趋。”刘用行记筑后的城墙:“周为九百三十有五,址广为尺三十,颠广损之,高为尺二十有五”。“趾广”,指城墙底脚之宽。
南宋古城之墙,由于是泥质必不能经久的风吹雨打,时常要加以修葺,故至清代不得不加以重修。清同治九年(1870)《茶陵州志》载有茶陵四大学士之一的彭维新为之而作的《重修州城记》,时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在记述泥质城墙之损坏时为:“距今四百年矣。石泐甓敝,颓堕几尽,跛牂羸豕之所狎出入”。这里的“泐”(lè),即“裂开”,“甓”(pì),即砖。“砖”之来历,可能是两种情况,一指历年之维修,尤其到明,是为在已堕之处的“侧面包砖”;二指“在城墙顶筑起的女墙和雉堞。雉堞就是城垛口”。“垛口上,砌有名叫‘转射’的活动射孔……通过它用弓弩向城外发射或观察敌情”(见《我国古代筑城技术》)。这种技术早在《左传》上就有记载,宋筑城时应该有,只是刘用行未记述,故全文未出现“甓”字。也正因泥质城墙之损坏,才会有瘸腿的母羊和瘦弱的猪习已为常地出入了。而重修是“卜吉兴事,遴匠庀材,酌法授式,分地程实;伐石于山,必修且厚;范土成甓,必緻且坚,煅石作液,必胶且洽。造小艓,制轻轺,以运载;椎杵雷轰,畚锸云集”。这样筑成的城墙,就是今天仍能见到的“茶陵古城墙”。
1993年《茶陵县志》记为:“城墙系红料石浆砌,夯土其中。原墙体高8.4米、厚4.4米,周长2 513米,设聚星、迎薰、通湘、紫微、朝天五门。城墙上有……垛堞2 366个”。若从今洣江石良一带的粉红石山来看,可推断,这种重约半吨左右的粉红条石,是取自石良处之山,经“轺”运至洣水河边,再用“小艓”运过河,才能至筑城之处。可见已制专用的小车和小船了。茶陵“重修”之筑城技术,也是与全国同步发展的。
“茶陵古城墙”能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在于它的城墙两侧都为石包,且在我国古代筑城技术常识中都不见介绍,有其独特之处;它饱经沧桑,存有600余米城墙至今天;还有一城门保存较完好,能见其城门名,并有护城河的入口一段约200多米。“茶陵古城墙”之称,与“长城”或“万里长城”也是一致的。从长城史看,长城始筑于战国,秦统一后之筑是连接原先秦、赵、燕北面的城墙,并加以增筑,长度超过1万华里,所以也叫万里长城。那时也为“土筑泥墙”,所以“秦长城的遗迹,在甘肃临洮等还可以寻见……残墙断垣”。正因是土筑,也才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泪水飞溅,把长城也给冲塌一道40里长的缺口”。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是明长城,全长13000多里,花了200多年时间才陆续修筑起来,也是“分别用土筑、石垒、木柱、木板或利用自然地形筑城,工程比较简单,毁坏严重,现在仅存一些遗迹”(《中国历史》第二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现在我们去北京参观所见长城是明后用青砖所砌而包。正因如此,“长城”或“万里长城”之前未加能说明时间的什么“战国”“秦”“明”来修饰限定。“茶陵古城墙”亦有“古”之泛称,隐含让人去深入了解,“古”到底为何时?如何去“打造历史名城”呢?它已明确定位为“历史名城”,待之以“做出某种评价”,也即分析并评之为“历史名城”而已,不宜将其定义为“南宋古城墙”或“茶陵南宋古城墙”。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濠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城,这种永久性的防御工程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告别“菇毛饮血”的野蛮时期,步入了文明时代。“文明史,就是人类进步的历史”,已成为历史学界的共识。茶陵古之筑城,按明、清两代《茶陵州志》载,从汉的“茶王城”,到“南宋古城”共有6座,今能见到的“茶陵古城墙”就是茶陵人民一步步地推进人类文明的标志。而今迈入现代化,人们要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正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不断推进。


(责任编辑:骆晓会)


相关文章
2018-12-27 18:08:05
2018-12-27 17:32:21
2012-12-29 09:31:58
2012-12-29 09:31:30
2018-07-23 11:08:57
2018-07-23 10:18:33
2012-10-13 20:31:31
2018-01-29 22:22:30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