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忆 恢
在湘东这块红色土地上,至今还传颂着很多革命前辈的感人故事,本文选取其中的五则,以读飨者。
倒穿草鞋
胡攸,1902年生于株洲县南阳桥乡桐山村。(原属醴陵西乡)1925年参加革命。1928年至1932年,他由当时中共醴陵地下县委和湘东特委派遣,在现株洲县南阳桥、漂亮井乡一带发展党组织,建立农民武装,组织群众打击土豪劣绅,抗租抗税。1930年冬的一个傍晚,天下着鹅毛大雪,有人向胡攸报信说,国民党清乡队正赶来抓他。胡攸平日不走漂沙井、塘山口过渌江河,总是从郭家洲由农民胡子安用禾桶接送。此时,他便急中生智,找了一双草鞋倒套在自己穿的布鞋上,然后离开张家向塘山口河边走去。敌人赶到时,看了他在雪地上的草鞋脚印,随即朝着相反的方向追去。结果,胡攸安全地过了河,脱离了险境,敌人扑了一个空。
盐要归公,怎能随便拿
在1922年的安源九月大罢工斗争中,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袁德喜处处维护工人的利益。当时,食盐比较困难,奸商从中渔利,工人站起来以后,封闭了资本家的盐仓。俱乐部把看守盐仓的担子交给了德喜。这时,德喜的一个堂弟见他掌握的盐堆满了仓,想从中捞点好处,就悄悄地对德喜说:“喜哥!你看盐这么多,让我去拿一点出来吧,换点米来糊糊口,反正别人不知道。”德喜严肃地回答说:“老弟,这些盐都是要归公的,怎么能够随便拿?!”堂弟觉得喜哥说得很有道理,便打消了错误的念头。德喜秉公办事的精神受到了工人们的称赞。
坐轿人抬抬轿人
唐士谦,是国内革命北伐战争时期醴陵县农民运动领导人。1922年夏,士谦毕业于县立中学,回到家乡,在农民群众支持下,当上了唐氏私立伦序学校校长,聘请思想进步的张子意来校任教,对教育租(专用于教育的租谷两千多担)进行了清算,一切为贫苦子弟读书提供方便。当年冬天,士谦还试办了一所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学文化的同时,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道理,灌输反帝、反封建思想。由于他的一些作法触及了地主豪绅利益,被逼辞去校长职务。
1924年初,士谦受聘于刘氏私立兰谊小学,担任教导主任。开学时,学校派了两个农民抬着轿子接他。轿子一到士谦家,不料其中一个突然肚子痛得厉害。士谦见状便对另一个抬轿的农民说:“来,我俩来抬他。”就这样,他们将这个农民抬到了学校,还拿了点钱给这个农民治病。”于是,“坐轿人抬抬轿人”,在当地群众中传为佳话。
当和尚
易足三是我党一名卓有见树的地下工作领导人,曾任醴陵县总工会委员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以后,易足三与张子意等人仍在醴北一带坚持地下斗争。1928年1月醴北二区建立苏维埃政权,并建立了农民武装,坚持了4个多月。最后,因伪县政府集结全县武装并勾结株洲团防局以及驻当地的第二军一个营的兵力,分四路进行“围剿”,农民武装寡不敌众而落败。由于党组织遭到破坏,易足三不能在醴陵立足,于他是潜伏到浏阳、长沙、武汉之间,不久又潜往上海。在没有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的3个月时间里,他不得不在一个寺庙里削发当和尚。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易足三终于找到了地下党组织,与党中央取得了联系。但由于劳累奔波过度,大病了一场,经党组织派人送医院设法治疗才恢复健康。接着,易足三根据党中央指示,参加重新组织湖南省委的工作。
穷要有志气
192年,刘昌炎由工人代表会推选担任了安源工人俱乐部第三届经济委员会委员,参与财物保管和经济审查工作。他不但工作极端任,而且廉洁奉公,不徇私情。在昌炎的家乡有一个姓易的农民,想将四庙水田卖给昌炎的父亲。昌炎的父亲的确认为,田是好田,卖价也不高,想买,但手头没有钱,只好让大儿子昌学到安原去找昌炎想办法。昌学到安源后,见昌炎弟掌管的银元一篓篓地放在仓库里,便对昌炎说:“为了活命,买几亩田,你就设法搞点钱回去吧!”昌炎知道兄弟的话意,严肃地说:“我们家里穷,但要穷得有志气。这是公家的财产,一丝一毫也不能动用。”昌学只得空手而归。
(责任编辑: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