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叶
阳春三月,几位老友相聚在湘潭的西藏——石鼓镇,看漫山遍野的通草花,将铜梁山染成了娇嫩的黄色;汩汩流淌的山涧,将铜梁山点缀得格外灵秀;神秘的湘军古道,清澈的铜梁水库,古朴的顶峰村,精致的手工油纸伞,万亩金黄的油菜花,神奇的如鼓大石头以及香醇的腊肉,这些都成就了湘潭西藏独有的视觉和味觉。
进山的路很窄,会车更是困难,一路上都有工作人员做指引,我们把车停在铜梁山下的铜梁学校里,镇上的工作人员热心地为游客做免费向导,刚巧碰到了枚笑的同事,她告诉我们,镇上的工作人员已经连续几个星期没有休息了,每天都在景点巡回值班,为保证这次“石鼓观万亩油菜花”的活动顺利进行,她很热心告诉我们走古道的路线和注意事项,还送给我们每人送了一瓶矿泉水。
铜梁山是衡山、双峰、湘乡、湘潭的交界之处,是湘潭县的最高峰。铜梁山名称由来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一仙人挑着两个大小不一的箩筐,掌灯时分来到了大山脚下的花山村。热情好客的花山人见了这位外来客人,格外欢喜,他们以美酒佳肴相陪,不知不觉已到鸡鸣。仙人突然想起师父“鸡鸣前一定要翻过大山”的教诲,急忙告辞,挑起担子飞也似的上山去。可是,送客的花山人一会儿便发现,那人的担子搁在了山顶,扁担成了一条“一字脊”,两个箩筐便成了一字脊两端的“峦柱”,形似一个巨大的铜梁,铜梁山就这么叫开了。相传曾国藩曾经带领湘军从这里翻山越岭,回到他双峰老家,是他修了这条湘军古道。沿着这条青石板路往山上走,翻过山便能到达双峰县的曾国藩故居。无限风光在顶峰,我大汗淋漓登上顶峰的那一刻,纵情家乡的山山水水之中,把自己绽放得如一朵山顶的茶花,也为自己之前对石鼓镇一无所知而深感惭愧,总有一种想留下什么的冲动,总想表达我对这个陌生乡村的热爱之情。
特别是当我听说有故人多年前慕名来到铜梁山,他在山顶买了一处破旧住所,隔绝尘世,静心修行。听说他现住的山顶还未通电,手机无法接通,夜晚用蜡烛照明,他的小车停在村子前面,每隔段时间会下山采购日用品。我们一心想寻这位故人,终于未能爬上陡峭的山顶,也未见到本人,但一问起他的名字,村子里的人都认识他,说他早已看破尘世,修行多年了。他的种种传闻以及村民们对他的评价,让我非常羡慕他这份洒脱,也许人生之路其实都是自己冥冥中选择好的。
山顶上有小女孩卖红红绿绿的手工油纸伞,非常精致,这也是石鼓镇非物质文化的一大特色。传说,鲁班和妹妹斗嘴,看谁能做出在下雨时不会被淋湿又能看风景的道具。翌日公鸡啼叫之前,鲁班砌好了亭子,妹妹做好了伞,妹妹完胜哥哥……可见伞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如今,石鼓镇手工制作的传统工艺伞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我们中午就留在山顶的农家乐吃柴火饭菜,地道的顶峰腊肉香而不咸、肥而也不腻,大蒜干辣椒一起炒,够味。煎了一盘金黄的土鸡蛋,还有酸辣椒炒土鸡,炒腊黄牛肉,自家种的青菜,红薯粉条,吃起来味道都蛮正宗,没有掺假或缩水,价格也实惠。还有一瓶自酿米酒能让我喝出儿时母亲酿米酒时那种妈妈的味道。意犹未尽之时,看着一帮一帮的客人涌进来,排队等桌子就餐,实在不好意思老占着位置,我们起身让位,下山去看万亩油菜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一片汪洋的花海,总让人无比的震撼和愉悦,我们如蝴蝶般飞入花丛中,忘乎所以的拍照,追逐,嬉闹,仿佛回到童年的时光。
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北纬30度中国行——远方的家》第50集,以《无限风光在顶峰》为题,介绍了石鼓镇顶峰村的情况,拍摄了顶峰村秀丽的山水,以及险峻而独特的地形,并细述了这里的生活、生产状况,以及村民们的生活场景,养在闺中人未识的石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八方游客。
归途中,特意绕路去看了那块神奇的大石头,它高6米、直径7米,成圆柱形,酷似一面大鼓,横卧一处农田之中,这块让人无尽遐想的石头,如今已被神话了,远近闻名,很多人都去祭拜它,石鼓的地名也因此石头而来。我问了一位当地的老人,她也说不出石头的来历和存在的年代。
关于石头有许多的传说,其中一个为:西周武将崇黑虎被姜子牙封为南岳司天昭圣帝,往南岳赴任,在此小憩,听到金鸡报晓,崇黑虎便手执两柄银斧,身骑火眼金睛兽,腾空而去,其随从慌忙追赶,而所带之打击乐器成为累赘,弃于田野,点化为石鼓。站在这样一块巨大的无法解释前因后果的石头前,我只能展开想象的翅膀,祝福家乡美好的明天!
也许这个世界太需要还原了,亲近大自然,保留原生态,人如此,山亦然。这大约也是我们熟悉的那位故人能从人生事业的顶峰隐归宁静村庄的一个缘故吧。最美还是家乡的山和水,我们相信,湘潭的西藏,青山更青,石鼓更响。
(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