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溯源沿革 >> 从徐霞客《楚游日记》看茶陵自然人文风貌 >> 阅读

从徐霞客《楚游日记》看茶陵自然人文风貌

2015-10-15 16:51:42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1028

文∕张秋华


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宏祖(号霞客),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正月十日从江西永新进入湖南境内,在茶陵游历了8天(正月十日至十七日)行程达300余华里,并将所见所闻逐日详细地记载在《楚游日记》(其中1篇记载在《江右游日记》),为今人认识、研究和开发茶陵人文地理资源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

“吴楚雄关”“三路襟喉”

茶陵位于湖南东部,处在贯通湘赣粤交通线上的要津,素有“吴楚雄关”“三路襟喉”之称。徐霞客遍游江西武功山一带名胜古迹之后,继续漫游湘南(古代习称楚南,大致相当于今衡阳、永州、郴州三市及其所辖县域),以实现游遍五岳的壮志。茶陵是其必经之地,正如游记中所述分为两道:“一路直西向茶陵,一路渡溪西南向艻子树下。”即一条是陆路,从界化陇西向茶陵城经攸县漠田(今属攸县桃水)进入衡阳;一条是水路,从高陇渡茶水进入酃水(今称洣水),经攸县、衡东到达湘江。
北宋时期,茶陵境内即有驿道。据《湖南全省舆图记》(光绪二十三年)载:东南驿道起善化(今长沙),经醴陵、攸县、茶陵、安仁、酃县(今炎陵)出江西省界。茶陵境内从州城起分西南两路,西路经山口铺、文坊铺、寒婆铺、黄石铺、蓼塘铺、珠玑铺至攸县90里;南路经头铺、界桥铺、大乐铺、管塘铺、砻下铺至文章桥60里,抵安仁县城95里。当年徐霞客经茶陵州城过攸县走的官道就是西路驿道,《楚游日记》十八日记述为证,“晨餐后,自黄石铺西行,霜花满地,旭日澄空。十里为丫塘铺,又十里,为珠玑铺,则攸县界矣。”
从《楚游日记》来看,茶陵的水路交通同样较为发达:连接东西的茶水(洣水支流),贯穿南北的酃水(今称洣水),以及遍布山间的小溪。徐霞客对茶水源头进行了实地考证,“自界岭之西:岭下一小溪为第一重,黄雩之溪为第二重,崖子垅溪为第三重,芝水桥之溪为第四重。惟黄雩之水最大,俱从东转西,合于小关洲之下,西至艻子树下而胜舟,至高陇而更大云。”徐霞客对酃水(今称洣水)更是多次记载和描述,“舟人由江口挽舟入酃水,遂循茶陵城过东城,泊于南关”(十二日),“过欧江(洣水支流),溪胜小舟,西北过二小岭,仍渡茶陵南关外,沿城溯江,经大西门,寻紫云、云阳诸胜”(十三日),“时(洪山)庙下江旁停舟数只,俱以石尤横甚,不能顺流下,屡招予为明日行”(十四日),“晨起,泊舟将放,招余速下舟”(十五日)。甚至在边境山区,水运交通同样较为发达,如云嵝山“顺流飞桨,舟行甚疾”。

湘东揽胜:山秀、石美、洞奇

徐霞客湘东南游,主要目的是“探茶陵、攸县之山”。徐霞客进入楚境考察的第一座山就是茶陵云嵝山。云嵝山为湘东名山,“云嵝山者,在茶陵东五十里沙江之上,其山深峭”,系明代官至首辅大学士并创立“茶陵诗派”的李东阳、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张治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徐霞客在云嵝山考察和发现了流水侵蚀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如《楚游日记》所记,“有大溪自北来,直逼山下,盘曲山峡,两旁石崖,水啮成矶”,“溪底石峙如平台,中剖一道,水由石间下,甚为丽观”。云嵝山盘龙庵为虎窟之地, “神庙初,孤舟大师开山建刹,遂成丛林。今孤舟物故,两年前虎从寺侧攫一僧去,于是僧徒星散,豺虎昼行,山田尽芜,佛宇空寂,人无入者”。其间演绎的神奇诡异故事,成就了当代台湾“超技击侠情派”武侠作家云中岳(本名蒋林)名篇佳作《古剑歼情记》。
云阳山是徐霞客在茶陵重点探访的另一座名山,素有“古南岳”“亚衡山”之美誉。徐霞客在云阳山呆了3天,或宿庵里,或停庙中,“市薪炙衣,煨榾柮者竟日”,“挂石投崖,悬藤倒柯,坠空者数层”,终于实现登“云阳山之顶”的愿望。在徐霞客的笔下,云阳山的美彰显在迷人的雾景和壮观的“琉璃世界”。云阳山的雾景可与“黄山云”、“庐山雾”媲美,《楚游日记》道:“旭日藏辉,而沉霾屏伏,远近诸峰尽露真形,惟西北远峰尚存雾痕一抹”。“岭西黑雾弥漫,岭东日影宣朗,雾欲腾冲而东,风辄驱逐而西,亦若以岭为界者”。云阳山的冰雪世界堪称“南国北景”,《楚游日记》描述为:“峰脊冰块满枝,寒气所结,大者如拳,小者如蛋,依枝而成,遇风而坠,俱堆积满地”。“盖第二重之顶,当风无树,故冰止随枝堆积。而庵中山环峰夹,竹树蒙茸,萦雾成冰,玲珑满树,如琼花瑶谷,朔风摇之,如步摇玉珮,声叶金石。偶振坠地,如玉山之颓,有积高二三尺者,途为之阻”。
此外,徐霞客寻访了茶陵境内的灵岩、麻叶洞和秦人三洞。灵岩八景(灵岩夜月、观音现像、对狮岩、碧泉岩、伏虎岩、石梁岩、会仙寨、学堂岩)属于围谷丹霞地貌,《楚游日记》写道:“其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盘亘,堆环成壑,或三面回环如玦者,或两对叠如门者,或高峙成岩,或中空如洞者,每每而是”,“石质粗而色赤,无透漏润泽之观”。秦人三洞和麻叶洞,是发育典型的石灰岩溶蚀地貌。徐霞客在《楚游日记》中述说,秦人洞一带,“岭头多漩涡成潭,如釜之仰,釜底俱有穴直下为井,或深或浅,或不见其底,是为九十九井。……井虽枯而无水,然一山而随处皆是”。“望见西南谷中,四山环绕,漩成一大窝,亦如仰釜,釜之底有涧,涧之东西皆秦人洞也”。徐霞客勇钻当地人不敢进的麻叶洞,被村民们视为神异,且云:“前久候以为必堕异吻,故余辈欲入不敢,欲去不能。兹安然无恙,非神灵摄服,安能得此”。在《楚游日记》中,徐霞客将麻叶洞描绘成一座美轮美奂的地下迷宫:“两壁石质石色,光莹欲滴,垂柱倒莲,纹若镂雕,形欲飞舞……其上则莲花下垂,连络成帷,结成宝盖,四围垂幔,大与榻并,中圆透盘空,上为穹顶;其后西壁,玉柱圆竖,或大或小,不一其形,而色皆莹白,纹皆刻镂:此衖中第一奇也”、“然其洞但入处多隘,其中洁净干燥,余所见洞,俱莫能及”。

“民朴而淳,风俗醇雅”

徐霞客不仅详尽描述了茶陵的自然风貌,而且真实记录了茶陵的社会经济和风土人情。在《楚游日记》中,茶陵的畜牧、农耕等方面的情况颇多提及,山区乡村鲜活场景跃然纸上。比如在茶陵灵岩,徐霞客看到僧人小霞“方理诸俗务,结茅、喂猪”,连出家人都打理喂猪、编草的农家活,明朝时茶陵乡村畜牧业和手工业的繁荣景象可见一斑。在登云阳山途中,徐霞客记录了茶陵当地人烧木炭的情况,“盖前路之逾岭而西,皆茶陵人自东而来,烧山为炭,至此辄返。”对茶陵的农业情况,徐霞客不赘言辞,“是曰沙陂,以溪中有陂也”(茶陵山嘴溪);“坞内水田平衍,村居稠密”(茶陵东岭坞);“土人环石为陂,雍为巨潭以灌山塍”(茶陵秦人洞外)。
茶陵人历来厚道朴实、热情好客,广为外人称道。徐霞客陶醉于茶陵名山秀水的同时,没有忘记为神农氏文化育化的茶陵人民点赞。云嵝山“从来烧采之夫俱不敢入”,徐霞客前往之时,“途遇一人,撑伞将远出,见余问道,曰:‘此路非多人不可入,余当返家为君前驱。’余感其意,因随至其家。其人为余觅三人,各持赍火,冒雨入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茶陵人无畏、仗义的优良秉性让人肃然起敬。在茶陵东岭,坞内居人段姓,为徐霞客不厌其烦导行,“先至东洞”,“复导予行,始抵西洞”,“饭于导者家”,“返宿导者家”。 茶陵僧人也给徐霞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云阳山青莲庵“僧号六涧,亦依依近人,坚留余饭”,赤松庵“僧葛民亦近人”。
在考察云阳山的时候,徐霞客对云阳仙、赤松坛、罗汉洞、青云庵、五雷池、子房殿等人文景观进行了赞美,“庵(云阳仙)后有大石飞累,驾空透隙,竹树悬缀,极为倩叠。石间止水一泓,澄碧迥异,名曰五雷池,雩祝甚灵”。当然,徐霞客对于一些传说不轻易苟同,有着个人的独特见解,“路侧涧流泄石间,僧指为‘子房炼丹池’、‘捣药池’、‘仙人指迹’诸胜,乃从赤松而附会留侯也”。“农耕于勤,士勤于学”。徐霞客在《楚游日记》里,载述了茶陵人好学的人文胜迹,“灵岩者,其洞东向,前有亘崖,南北回环,其深数十丈,高数丈余,中有金仙,外列门户而不至于顶,洞形固不为洞揜也,为陈光问(唐代茶陵第一个进士)读书处。陈居严塘,在洞北二十里。其后裔犹有读书岩中者。”

(责任编辑:钟莹峰)



相关文章
2015-04-05 10:34:57
2015-04-05 10:34:28
2018-07-23 10:13:20
2017-07-11 19:30:22
2019-10-30 10:50:09
2019-10-30 10:48:59
2014-08-10 10:21:10
2017-07-11 17:27:55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