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才安
王志忠,1921年生,攸县城关人,1941年参加中国远征军新一军38师。1942年2月,赴缅甸作战,后来又转战印度,1945年回国。1948年,部队在沈阳和平起义,1949年经我军首长批准回乡。王老,现年95岁,是目前攸县远征军官兵中唯一的一位健在者。
本文根据王志忠老人的口述,纪录了当年军民一家亲、同仇敌忾抗倭寇的感人事迹。
远征途中 巧认干妈
1941年底,新38师驻扎在贵阳市郊,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前的突击军事训练。王志忠由于水土不服,双脚浮肿,溃烂出血,流脓不止,无法行走操练,由部队临时安排在当地一位王姓人家,用中草药医治。户主是一位忠厚勤劳的罗氏女人,她丈夫姓王,已经去世,留下一男一女,由她抚育成人。罗氏见王志忠老实可怜,又是王姓家门,有意收养她做干儿子。王志忠 在背景离乡,举目无亲,病痛难忍的困境中,有这样一位好心人收养他,乃不幸中之万幸,他倍感亲切,很快就答应了老人家的提议,结拜了这位不是亲娘胜似亲娘的干妈。在干妈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王志忠的脚疾日渐好转,部队催促他归队。
病愈归队 母子牵挂
军令如山倒,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接到催他归队的告知后,王志忠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王家,拜别了干妈,回到了新38师112团迫击炮连。1942年2月,王志忠随部队入缅,从此与干妈失去了联系,而且时间一晃不知不觉长达半个多世纪。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他们相互惦念,异地牵挂,渴望重新团聚,但苦于双方均无通讯联络地址,留下的只有苦苦的思念和等待。
回归故里 不忘旧情
抗战胜利后,王志忠的部队在沈阳起义,他也于1949年9月回到了阔别将近10年的攸县老家。1999年,王志忠生了一场大病,生命危在旦夕。此时,全家人齐集在他的病榻前,询问老人有何牵挂之事,对晚辈有何吩咐时,老人双目流泪,用微弱的声音讲述了一件令他终生不忘的往事。他说,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赴缅远征抗日时,远在贵州认了一位姓罗的干妈,不知是否健在?如有机会,希望儿孙们代他寻找这位亲人,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心愿。
阴错阳差 寻找亲人
王志忠经过病魔折腾,大难不死,但在病中留下的肺腑之言,却让儿孙们铭刻在心。2001年,王志忠的小儿子,在县城建四星级宾馆时,请了一位叫刘军的建筑设计师,他是贵州人,闲谈中无意说起了王志忠参加远征军时,曾在贵州认了一位好心的干妈这段往事,请刘军回贵州时,帮他打听一下,看能否找到这位恩人,以便了却老父亲的一桩心事。功夫不负有心人,好事天成,出人所料,真的让这位刘工程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王志忠所描述的这个王姓人家,但此时罗老太太和她的儿子已离人世,只剩下她的孙子王金华和两个外孙,而且他们现在已搬到了贵阳市定居。当刘工程师说起这件往事时,罗老太太的儿孙们说他们也曾听老人说起过这件事,知道在湖南有位姓王的伯伯名叫王志忠,但失联多年,杳无音讯。现在找到了并仔细印证了各个细节,大家喜出望外,兴高采烈,双方庆幸千里情缘终有果。
千里扫墓 代父吊孝
2002年,清明时节,王志忠一心想旧地重游,亲往贵州去拜祭干爹干妈, 但由于自己年岁已高,无法远行。 因此,只好安排晚辈们代老人出征。于是, 他的儿子王建国、王郁明、王蔚起和孙子王峰等一行5人,自驾奔驰私家车,从攸县出发长途跋山涉水,终于安全到达贵州,来到了一个叫王司镇的地方,在刘军和罗母孙子王金新等人的带领下,找到了王志忠干妈的墓地。王建国他们将事先准备好的花圈、祭品和祭文,情真意切地代父拜祭恩人,了却了老人多年的心愿。此情此景,让罗母的后人万分感激,迎来了当地群众的一片赞誉之声。千里寻恩人,代父吊孝的壮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送匾祝寿 湘黔情深
2011年正月19日,是王志忠老人的90大寿,这一天,他家异乎寻常的热闹,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远方客人,他们是王志忠干妈罗老太太的孙子王金新和孙婿金再良、李忠云。他们从千里之遥的贵州专程来到湖南攸县,为王老祝寿。在他们驾驶的一部崭新的皮卡上,除5名乘客外,车后的车箱内还装有一块由名人挥毫题写、精工制作的“德寿同臻” 巨大匾额和寿联,作为九十寿庆的生日礼物, 敬献给老人。现在王志忠老人将匾额和寿联,悬挂在客厅的醒目位置。他说,这是比金子还要宝贵的礼物,值得子孙后代永远珍惜。
亲如一家 友谊长存
战地结情谊,情谊更亲切。王志忠老人有一家远房的亲人,令左邻右舍十分钦佩。老人为人忠厚,心地善良,福大寿高,不但儿孙绕膝,而且结缘千里之外,友谊代有传人,可喜可贺,这也是爱老敬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光辉典范。笔者不禁感慨万千,祝他们两家友谊长存,世代传承,敬老新风,万古长青。
(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