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汉青
“厚德博学”是大学的历史使命
对于道德建设,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都提倡实行教化。当代大学的德育,应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求真务实、爱国为民、勤勉敬业、高尚行操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公德宣传教育,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构筑良好的“以德化人”的道德文化环境,真正把大学校园变成学术圣殿和道德净土。德育途径是“养心”,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大学组织的人格化“养心”,即大学要自觉担当保护、继承、传授、推进和创新、丰富知识文化的使命,把学校建设成社会公共道德的示范基地。二是具体的“大学人”应该自觉加强修养,完善人格,勇于担当,鞠躬尽瘁,品行端正。
除了“厚己德”外,大学还肩负着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大学以“厚社会之德”为己任,向社会传播优良的道德风尚,施加广泛的道德影响,勇敢地肩负起“种德”的崇高使命。应通过向社会输送情操高尚的优秀人才和先进的精神理念,使一所大学影响一座城市。
“博学”是对大学的本质要求,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许多教育名家总结大学要“有大师,有大爱”,作者认为还应该“有大为”。一所大学如果不能坚持“博学”,不能担当起继承和丰富知识与文化的使命,没有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抱负和决心,那么这所大学实际上就推卸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构成大学基本要素的教师与学生而言,博己之学就是要恒久地坚持学习,学习是其天赋之责,是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荀子在著名的《劝学篇》中也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从被动学到自觉主动地学,从寡学到博学,确实是当代大学必须解决的一个紧迫课题。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要求教师严谨治教治学,遵循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德,通过学术与科学研究,不断更新知识,加深学养,站在学术知识的前沿,坚持改革,把学生引上“乐学、好问、勤思、明辨”的博学正途。
“厚德”与“博学”虽然出自不同的中国元典,但属于一个完整的哲学范畴。大凡品德高尚者,都具有高深学养;而学识渊博者,都注重对德的修养,他们都把“修为”和“学习”做为自己一生不息的追求,从而成为厚德博学的典范。“厚德博学”必须具有舍小我顾大我的雍容大度,能清贫饱学而胸怀天下,淡泊名利而志存高远,意志坚定而毅力超群,“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正是当代大学教师与学生所要追求的境界。
“和而不同”思想是大学建设发展的活力所在
选择“和而不同”作为一种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就是因为它的文化思想与当代大学所追求的精神取向、价值诉求、文化选择和办学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能引导大学走求真、宽容、自由、开放的办学之路,形成大师云集、成果丰硕、和衷共济、兼容并蓄、丰富多彩的良好局面,始终保持强盛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当代大学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取向,必须建立起和谐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文化体系、学术体系,增强凝聚,激发活力,多元互动,奋发有为,保障人才与成果的不断脱颖而出。以“和而不同”作为大学的文化与精神,准确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使命,代表了当代大学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也是当代大学从浮躁走向冷静、从功利化走向本性化的理性回归。其具体有四:
一是“和而不同”的形象文化。大学形象文化的共性是:大学要有大学气象,配得上“育人摇篮,学术圣殿”的称号,有宽容、自由、利于各种人才成长的环境,有求真务实、团结和谐、蒸蒸日上的精神面貌,有热情奔放、活力勃发的氛围。大学要有完善的教学科研场所和设施条件,要有大师风范,拥有一个学渊识广、德高望重的学术人才群体。大学要有大爱情怀,教师向学生负责,学校向教师负责。大学要有大为精神,为国家培育拔尖人才,提供创新成果。大学要不断更新知识,站在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的前沿。与此同时,大学要在办学理念、定位、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自己的特质。
二是“和而不同”的学术文化。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当代大学必须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加强文理渗透、理工交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及应用能力的同时,加大对学科边缘研究,争取边缘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突破,并根据各自培育人才的侧重点,体现出大学的个性特征。知识、文化创新方面,大学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极创造学术研究创新条件,鼓励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研讨,努力构建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培养出追求真实、卓越的大师级学术人才,生产出丰富知识、推动社会发展的学术成果。
三是“和而不同”的组织文化。大学组织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学术性,即以学科专业、学术研究为纽带,以学术人才为基本单元的组织形式。正因为如此,世界大学形成了三个基本传统:第一,自治,即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第二,自由,鼓励开展学术研究,进行学术辩论,发表学术思想。第三,人文关怀,主要体现为公正、尊重与包容,在大学组织中人人具有平等的人格,平等的做人做事权利,可以发表不同见解,提出不同批评意见,能包容人的个性发挥。
四是“和而不同”的执行文化。大学执行文化与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和治校能力紧密联系,文化影响的强弱,客观反映了大学校长的治校能力和主导作用。大学执行文化的关键是创新制度文化,提升制度执行力。制度文化必须全面、准确、清晰地表达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价值观念、人文关怀,既注重程序性制度建设,更强化保障性制度建设,牢固树立按章办事意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坚持“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追求,今天也符合大学的使命特征和文化特征,是大学应当坚持的精神取向、文化取向和价值取向。
大学是一个厚德博学的特定场所,厚己之德,博己之学,厚社会之德,博社会之学,是大学特定的使命。而要完成这个使命,大学就必须坚持“和而不同”,协调和理顺大学内外各种复杂关系,营造欣欣向荣的厚德博学环境。
深刻地分析“厚德博学,和而不同”,不难发现其本身所包含的 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厚”或“博”的方式和内容,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间的推进,不断剔除其不合时宜的“不和”成分,加入新的“和”的要素,如此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只有这样,我们的学养体系、知识体系才会不断地推陈出新。事实表明,任何新知识的诞生都是以对旧知识广泛而深透理解和吸收为前提;同时,创造新知识,开拓新知识领域的人必定兼通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理念的具体化身。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是当代大学的立校之本。大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真理、公正、自由、卓越。大学应该是真理的探索者、奉行者、维护者和传播者;大学要坚守公正、公平,坚持自由开放,包容各种学术思想的探讨与论争,解放思想,繁荣学术,创新知识,造就人才;大学要追求卓越,崇尚至善,争当一流,争创一流,以卓越的事业目标激励人们创造卓越的知识成果,以卓越的办学方式培育卓越的人才群体,以卓越的组织制度保障卓越的办学环境。大学追求真理、公正、自由、卓越的品性,决定了其必然以“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理念统领和治理学校,建立厚德博学的坚实根基,具有包容万物的广阔胸襟,顾国家民族之大义,成至真至善之卓越事业。把“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贯穿到学校的组织、制度、治学、育人等各个环节,是创办一流大学坚强而具有活力的保障。
(原载2008年5月23日《光明日报》,本刊有个别文字增删;责任编辑:骆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