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创刊至今,《湘东文化》杂志已和广大读者共历三年寒暑,出刊12期,发稿350余篇,在挖掘、整理地方文化资源,弘扬株洲城市文化精神,展示株洲城市风采等方面,成绩斐然,得到了有关领导和广大读者的认同和赞誉。创刊三周年之际,为了推动《湘东文化》杂志更好地发展,本刊编辑部特组织了一次笔谈活动,邀请多位杂志作者、读者代表撰稿,虚心听取社会各界对刊物建设发展的建议。现将笔谈内容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周祥新(株洲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和文史学习委员会主任,株洲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湘东文化》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我履职的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负责编辑的《株洲文史》和《湘东文化》创办宗旨是一致的,都是挖掘、整理、研究、弘扬株洲历史文化,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挖掘整理株洲历史文化,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株洲历史文化、更好地宣传、传承和发展株洲历史文化。通过对株洲古代、近代和现代历史文化进行较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研究,我们每年出版一本《株洲文史》。通过文史研究工作,加深了我对湘东历史文化的了解,引起了我对湘东文化研究的兴趣。我觉得,《湘东文化》杂志在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上要比《株洲文史》更具有广度和影响力。
《湘东文化》创办之初,我以工作之便向县(市)区政协文史工作人员做宣传,介绍《湘东文化》,要求他们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撰稿。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有30多名文史研究员,我把《湘东文化》杂志推荐给他们,发动他们撰稿或将研究成果及时通过该杂志发表。我还给文笔较好的朋友介绍《湘东文化》,让他们感受到湘东文化的快乐。同时,我也用真心和热情参与和支持杂志的创办。3年来,我撰写了20多篇关于株洲历史文化的文章,在《湘东文化》杂志上发表了10多篇。
《湘东文化》杂志创办后,由于财政没有经费支持,困难重重。该杂志属内部刊物,免费赠送给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各院校,每发行一期都因资金困难而不得不去相关单位或企业去筹措,不但工作艰难且影响不好。为解这一难题,确保杂志能坚持办下去,作为市政协委员,我于2010年撰写了关于“加大对湘东文化的研究与宣传”的提案。市财政局非常重视,最后确定每年给《湘东文化》杂志预算5万元。这对研究宣传湘东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办好《湘东文化》杂志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湘东文化》创刊3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湘东文化》杂志越办越好!希望更多的人关心支持她,使她茁壮成长。
熊罗生(株洲市作协副主席,株洲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作为农耕文化的滥觞、红色文化的摇篮、工业文化的承载者;作为“醴陵、浏阳为中国近代以来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县份”所在地,我一直以为,湘东文化就该有《湘东文化》这样的存在和赓续,否则实在是有点薄待或辱没了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
年少无知,但总希望自已能逃离得很远很远,飞得很高很高,后来才知道,这种肉体在地域和空间上的背离,与渗入骨髓的文化因子日益滋长的回归是何等的苍白和无奈。在现代化狂潮的漩涡里,我们有很多人可能丢失了故乡,但另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故乡却会在我们的生命里疯长,这就是文化延伸的魅力。可不?正是那些泛黄的记录着文化符号的羊皮纸卷,让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们在超越时空的文化传递中,获得了故乡般温暖的回归感而激情四射,从而开创了人类文化的新的形态。所以每当我们手捧散发着激情和智性的《湘东文化》,我们怎么不可以把这样一个劳作当作与“羊皮纸卷”承载着的意义一样的不朽和伟大呢?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完全可以的。
在不断的为生存奔突的俗务烦扰与一次次独自伫立书房忏疚无从的自我恓惶中,曾经仔细审视自已的文化趣向,逃得越远,结果靠得越近,曾经有过的疯狂般的搜读,曾经有过的夜以继晷、废寢忘餐的涂鸦以及顷囊求书的羞涩,有很大一部分节点还是在湘东。所以我们尽可以为这片土地的肮脏痛忿难抑而游移,但我们终究无法逃离,终究无法拨出从童年时期开始就插入我们灵魂深处的那根饱醮文化因子的楔子,终究无法拒绝它给我们带来的文化温暖。衷心感谢三年来《湘东文化》杂志带给我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感动。
谭天恩(湖南工业大学副调研员)中国人讲究缘分。作为《湘东文化》的一名忠实读者,我与它很投缘,我喜爱这个刊物。我喜爱《湘东文化》,是因为它激起了我的家乡情怀。每当翻开《湘东文化》,带给我的是一种家乡情结,是历史的探源、文化的寻根。我似乎闻到了炎帝陵前俎豆的馨香,听到了秋收起义红军向井冈山进军的脚步声;似乎又回到故乡,登上云阳山,“卧对江流思往事,行穿云林扣禅扉。”“故乡明月夜,樽酒挹清辉”;似乎又游览在湘江风光带上,留连在神农城中,“塔影倒悬明月夜,松声遥带远山秋。”“夕阳江畔重回首,尽是恩波到处流”;又似乎在寂寥空灵的深夜,拜读杜工部飘零湘江上“穷途多俊异,乱世少恩惠”那动人心扉的悲怆诗句,在领悟朱镇古渡边朱张弘扬的蕴藉深厚的理学精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湘东,这块古老神奇而美丽光荣的土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这里的名胜古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使人梦绕魂牵,激情萌生!感谢《湘东文化》再一次点燃了我对家乡的激情之火,这是热爱之情,自豪之情,向往之情,建设之情,奉献之情!
我喜爱《湘东文化》,还在于它的本土特色。读《湘东文化》,就是读湘东的历史。它反映的是本土的政情、民情,本土的人和事,真实而亲切,使我们感受到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深厚淳朴的人文精神。《湘东文化》杂志内容丰富,文字洗炼,史料真实,多侧面地把湘东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作为一个株洲人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湘东文化》创刊三周年,象三岁的幼儿,自然有不成熟之处。我期望它办得更好,通过挖掘优质稿源,打造特色栏目,办出本土特色,办出刊物个性,真正成为一份有特色有个性的地方文化名刊,成为展示株洲文化风采的靓丽名片。
丁水生(醴陵市史志局干部)近年受聘编撰地方史志之类书籍,同时迸发创作文史作品的热情,几年累积达数十篇。其中有些被编入《渌水神韵——醴陵风物志》一书。但因该书是县市一级政府组织出版,受众阅识难免有地域限制;而醴陵作为湘东地区历史悠久的文化重镇,其深厚的人文底蕴、源远流长的渌水文化,衷心希望有一个更广阔的表达平台。这个愿望可説是由来已久——“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2008年暮冬,同道好友花朝某日携《株洲日报》来,指着一则“创刊启事”说:“老兄!株洲要办一个《湘东文化》刊物,可不要辜负了这一块用武之地!”我闻言大喜:偌大株洲,统辖湘东五县市,地域辽阔、且多为人文渊薮之地,今日总算有这么一个期刊问世,实为本土之大幸!抓过报纸就细阅上面的“征稿细则”,深为其办刊宗旨和栏目设置所折服。于是,我投稿了;当然,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但很快,2009年第1期创刊号上,就登出了我投给她的第一篇作品:《醴陵古城迁徙时代小考》。《湘东文化》海纳百川的胸襟,鼓舞了名不见经传的我,三年下来一发而不可收,在这刊物上共发表文章十余篇(包括署笔名为“丁许”的作品),几乎期期没有空缺。 而我也成为了它的忠实读者。
我还想谈谈《湘东文化》编辑老师对我的无私扶助和指教。2009年初,我投出的第二篇稿件《酒文化和醴泉文化的结合——也说醴陵地名的由来》被刊物接纳,并按编辑的严格要求,我又精心多次进行修改提炼,使这篇不失为“一家之言”的作品,同在这年《湘东文化》和《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刊出。我由此成为醴陵第一个在该学报发表论文的文史作者,并随着《湘东文化》影响的日益扩大,我在其中发表的许多作品也进入了网络,有的还在多家网站上可搜索到,或其观点论据被援引。我为桑梓文化略效绵薄之力的愿望,终于逐步得到了实现。我深深感谢和《湘东文化》的结缘!在她创刊三周年来临之际,衷心祝愿这份地域文化刊物越办越好;只要她需要,我将会永远写下去!
陈安国(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攸县一中高级讲师)一个作者阅读一本杂志,实际上就是一次亲昵,甚至是一次恋爱。如果谈得成功,很可能成为终身伴侣;如果不投机,大家就各奔前程。在我的心目中,一本好的杂志是能给读者终生丰富营养,醍醐灌顶,让读者不断成长和成熟的。《湘东文化》就是这样一本能给读者以丰富营养的好杂志。作为一本承载一个地区厚重的人文历史文化的杂志,《湘东文化》是我们株洲文化人的恋人,我与《湘东文化》已有三年的恋爱时间。
一本好杂志源于一位好社长、好主编和众多优秀编辑老师。《湘东文化》的社长彭雪开先生,是我省著名的散文大家,专著等身,文笔优美。有他引领带头,自然有一批优秀编辑荟萃。主编骆晓会老师,副主编黄声波老师,既当主编,又是责任编辑。其他编辑老师如陈立人、钟莹峰、易小斌和编务刘年喜,我虽都没有与他们谋面,却总能感受到他们温馨的关怀。我撰写的文稿有时篇幅稍长,主编骆晓会老师总是亲自打电话嘱咐紧缩。我有时因为教学忙,想请求骆老师帮助删改,骆老师很尊重作者,所删内容总是反复向我说明理由,让人心悦心服。经他压缩删减的文章更凝炼,足见其编辑水平之高,作风之严谨。《湘东文化》刊登出来的文章,经过编辑们再度修正润色,更加精炼简约。
一本好杂志,还会设立好的栏目。《湘东文化》设立的历史人物、湘东论坛、红色记忆、故乡故人故事、揽胜觅踪、溯源沿革、民俗风情、地名文化、湘东百业等栏目,地方特色鲜明,人文意蕴浓郁,可谓集思想性、历史性、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雅俗共赏,可读性强。一书在手,开卷有益。民俗风情让你心花怒放,揽胜觅踪让你心旷神怡,红色记忆让你铭记在心,历史人物让你崇拜仰止,溯源沿革让你眼界大开,地名文化让你耳目一新,湘东百业让你经世致用,……每每阅读,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另外,提点不成熟的建议:每年度杂志社是否召集我们这些撰稿作者开一次笔会,相互交流沟通一下。
袁楚湘(原株洲市二中副校长,湖南省特级教师)从2009年结识《湘东文化》以后,我每期必读,仔细品味,尽情享受着这道可口的文化大餐。这道大餐,内容极其丰富。从栏目设置看,既有神农文化,又有文物典籍;既有历史人物,又有红色记忆;既有方言俚语,又有民俗风情;还有湘东百业、旅游名胜、览胜觅踪、知名品牌、地名文化、作家作品等20余种,真是纵贯古今,横连百类。这道大餐可口,通俗性和学术性统一,知识性和趣味性相融,真实生动,色香味俱全。刊物有特色,继承、弘扬了湘东文化,有利于促进湘东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宋代诗人苏舜钦以《汉书》下酒,我读《湘东文化》,有时读到一篇可心的文章,妻子几次催促我吃饭也不顾。妻子说:“能当饭吃?”我说:“个中滋味,难以言状。”湘东地区人杰地灵,文化渊源极为深厚,道不尽,写不完。仅就饮食文化来说,攸县香干,醴陵糕点,茶陵馥蒜、白芷、生姜,炎陵白鹅、雾笋、红薇菜……这哪里仅仅是知名品牌,这里面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吃文化啊!
刘波(笔名红叶,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株洲某国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湘东文化》杂志有了一场美丽邂逅。这本厚重精致的杂志,让我的目光在本土非常熟悉的风景里行走,舒畅地品读湘东这片土地上的岁月留痕。翻开书页,你可以尽情追寻那些逝去的红色记忆;你可以寻觅故乡的人和事;它记录着你我都不陌生的民俗风情,它追溯历史名人,弘扬地名文化……每一个栏目,每一个篇什,都如此亲切,熟悉得如邻家阿妹,率性而朴质,却往往是你平时最为忽略的美丽。我更喜欢杂志里“览胜觅踪”这个栏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你熟悉的风景中行走,去感悟生活,体验美好情怀,这份幸福和自豪来得更真实更温暖。
在摸索了杂志用稿要求后,只要有关本土历史文化的稿子,我都先投给《湘东文化》杂志。三年来,陆陆续续发出了不少文章,我成为这本杂志为数不多的女作者之一,因此特别受到编辑老师的关注与鼓励,更重要的收获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自己不断地吸收老作家写作的技巧和营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我十分感激《湘东文化》杂志这个难得的平台,它真正成为了我的一位良师益友。《湘东文化》杂志不但内容丰富,文章质量整体水平高,知识性强,还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很多文献资料难得一见,值得珍藏。在市文代会上看到了这本杂志,在很多文化活动中看到这本杂志我不意外,但在某个美发连锁店的报架上看见它的身影,实在让人惊喜。我随手一翻,还看见自己的两篇文章。没想到一本纯文学的杂志,居然能和通俗读物一样,做到雅俗共赏,不管是白领,还是蓝领,谁都喜爱她。这是多么的不容易。这不更能证明杂志编得好,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吗?她亲切而不失典雅,精美而大方,实在能让你赏心悦目!今天,我终于明白了,熟悉的地方更有美丽的风景!
李河清(株洲电厂退休职工)三年前,凝结着湘东文化人心血和热情的《湘东文化》问世了!三年来,《湘东文化》坚持弘扬湘东文化的宗旨,成为研究和传授湘东文化的一个良好平台。这本面向大众的文化刊物,以其高雅的品味、醇厚的内容广获好评,为继承、弘扬湘东文化,作出了不俗的贡献。值此《湘东文化》创刊三周年之际,编辑部、联络部的同志设法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我觉得这是一件大好事,这也是刊物必定会越办越好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很赞赏《湘东文化》载文颂扬大革命时期湘东地区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与此同时,我想,株洲是一个工业城市,拥有几十万产业工人,今后在挖掘、整理、研究、推介、传播湘东文化方面,特别是挖掘工业文化题材方面,一定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钟若君(湖南工业大学学生),我入大学不久,就有幸阅读了《湘东文化》,因而了解到湘东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历史书写过多么令人眩目的辉煌,文化有着多么厚实丰富的积淀。《湘东文化》特色鲜明,一本60页左右的杂志,将民俗风情、红色记忆、历史人物等厚重的文化命题集于一身,且自然流畅,处处散发诱人的文化气息。在这里,既有“又见昭山”、“要寻诗意上九郎”等揽胜觅踪,又有“朱德率部集结酃县始末”、“四访开国上将宋时轮”等红色记忆追溯;“老家风俗”、“好客的茶陵人”,则以恬淡之笔,向读者展示出湘东风俗中的特有风味,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而着眼于湘东文化的“湘东论坛”,却每每以深厚的常识笔触,向读者勾勒出一幅对本土文化探究的思考蓝图,既深度可叹,又对接地域文化的思与想,让阅者拂卷思叹。另一个惊喜是,在这样一本言称文化的地域文化读本之上,你可以读到伟人轶事,却不妨碍换取另一种思境,细细品味“可爱的奶茶——刘若英”等鲜活素材。《湘东文化》为每一位生于斯或长于斯的湘人,了解湘东文化,触摸湘东文化,提供了一扇方便的窗口,值得每一位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认真品读和珍藏。
陈钢(株洲市芦淞区诗词社会员,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湘东文化》好比五彩缤纷的鲜花点缀了生机勃勃的春天,郁郁葱葱的花木装扮了烈日炎炎的夏天,色彩斑斓的树叶书写了绚丽多姿的秋天,纷纷扬扬的雪花描绘了银装素裹的冬天。株洲文化百花园因《湘东文化》四季不同的景致显得更加光彩夺目。而我的生活也因有《湘东文化》的陪伴更加精彩。
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肖又铮老师。他赠给我2010年第1期《湘东文化》。赠者似乎无意,可受赠者有心。从那一刻起,我如获至宝地记住了这本装帧朴素、内容丰富的杂志——《湘东文化》。回家后,我细细地品味着书里的文字,深深地被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真挚情感而触动。从此,我与《湘东文化》结下了不解之情缘。匆匆流逝的岁月,怎么也割舍不断我与《湘东文化》千丝万缕的情思。我每当读着这本文化期刊,尽情地享受着“文化的盛宴”,美美地获得精神的慰藉。我愿做《湘东文化》忠实的读者,衷心期待它在内容、包装等方面不断得到改进,使众多读者喜爱的刊物真正越办越好!
杨超君(株洲市博强培训学校校长)我是湘北益阳人,近两年通过阅读《湘东文化》杂志,逐步了解到绚丽多彩的湘东文化。来我校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和各类职业培训的学员,也争相阅读放在报刊处的《湘东文化》。我认为,大家一直喜爱这份杂志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办刊定位准确;二是栏目设置灵活;三是文章体裁多样,文笔清新流畅,雅俗共赏。对这份刊物,学员们评评点点,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要设法扩大发行量,免得大家为了一睹为快,常常发生争执。二是要着力缩短刊期,能否改为双月刊?三是可适当插入广告,力求得到一星半点办刊收益。这些建议,仅供领导和编辑老师参考。
(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