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代明
偌大的株洲,一市辖5县,在300万人口中,众多的专职和业余摄影者里,85岁的邓列贤,能够算得上株洲名实相符的“第一快门”了。
严格保密的三三一厂,照像业务既不能外发,更不得雇外人来做。
创建照像室时,邓列贤是唯一的合适人选。他是厂办技校团委的宣传干事,党支部的发展对象。睿智敬业,接受新事物快,善于团结群众。
从1954年开始的漫长“快门”岗位上,默默地做出骄人的业绩。毛主席的贺信、刘少奇委员长的复函原件,是国家级的档案珍品,他精心拍摄下来,充实了厂、市、省和航空工业部的影像档案。
共和国的6位元帅①、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狼牙山五壮士郭振林、战斗英雄麦贤德、英雄女少年戴碧蓉、著名科学家华罗庚等莅临视察指导,弘扬革命传统,普及科学知识。这些难能可贵的宣扬正能量活动,邓列贤都主动、及时地将其汇集在“快门”中,也同时演示着他的传奇故事。
偷拍刘少奇 违规却有功
1957年3月25日,刘少奇委员长,莅临视察驻厂5天。他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最先来厂、历时最长、考察面最宽、接触群众最多的一位,但却仅仅留下一张照片,而且是机灵的邓列贤偷拍的。
邓列贤每当举机作拍时,都被少奇同志的卫士张开手掌挡着镜头。意思是他没有拍摄的资格。
屡次受挫的邓列贤却不放弃。当少奇同志看完科长住宅前往职工宿舍途中,下班的职工、散学的学生汇成人山人海,争相看望刘主席时,他眼睛一亮——机会来了,赶快钻进人群里,避开了卫士,将相机举在两名职工的肩膀间,来不及对光和构图,快门一按,偷拍了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记载了伟人心怀群众、细察民情的倡导和践行。它丰富了影像档案藏品,不属为过,其功可嘉。
巧拍董必武 奖项被屈评
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上,董必武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后任党中央副主席,为推翻“三座大山”,缔造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奋斗终身。
1959年2月28日,他在广州参加中央工作会议返回北京途中,遂意取道三三一厂看看。
他察看生产现场后,饶兴登上中苏友好桥,上仰碧空万里,下览工厂全景。桥跨东边的厂级干部住宅,西接驻厂外聘专家公寓,桥下是沟通南北的主要通道。
放眼桥下,群众遍布,争看中央首长。董老频频挥手致意,邓列贤一按“快门”,收存这壮观的情景交融画面。
30多年后,航空工业摄影展览会征集作品的通知来了。他的第三代传人——株洲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谭碧泉推举这幅作品参赛,并请本文笔者拟了个标题——“领袖在群众之中,群众在领袖心中。”
在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暨三三一厂成立60周年的“双庆”期间,笔者受聘创作《老照片的故事》时,也首先想到了董老视察这一题材。可惜,邓列贤整理得井井有条的“样片存根”和“底片汇集”的两册对照索引本,已不复存在了。
追拍朱老总 中苏友谊深
1959年3月1日,朱德副主席偕夫人、全国妇联副主席康克清莅临视察。大家习惯称他为总司令。
朱德总司令进厂就紧握着郭固邦厂长手作自我介绍,“广州会议结束前,我就向毛主席请假,顺道在株洲短暂停留,观光三三一厂”,“也避免直达北京的旅途疲劳。”毛主席当即同意,高兴地说“好呀,这样就一举三得啰!”他解释——“你有两得,再加上我托你代我考察一桩事,不是‘三得吗’?”毛主席说,1957年起,中苏关系的热度下降,“你到厂里了解下有哪些影响,苏联专家的态度如何?”
在小会议里,郭厂长如实汇报,“到目前为止,尚无明显的影响,我们与专家的关系,一直正常”,“因为,这些专家都是斯大林时期培养的,也是经斯大林批准来华援助的。”
总司令还听取了郭厂长介绍专家们的感人故事:有热情为我们培养人才的;有抱病工作的;有帮制新机,延期回国的;有为救工人,积极奔忙的……
总之,专家的援助是忠诚的,中苏的友谊是深厚的。总司令静静听完汇报后,兴奋地通知——我看过生产现场后,要去看望苏联专家,克清同志先去幼儿园参观。
邓列贤在托儿所拍完康奶奶亲抚女娃李玉春的镜头,揹起照像机赶紧追到专家公寓。
正好,总司令与专家在畅叙友情,气氛亲切,笑语欢声。邓列贤抓拍了这一轻松愉悦的画面,记录下珍贵的友谊。
随拍贺元帅 情景很感人
1960年3月15日,中国第一枚导弹在三三一厂诞生了。5月31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的贺龙元帅,专程从北京来厂督察导弹进行打靶试射前的准备事项。
贺帅一行抵达厂招待所已近午餐时分,小憩一会,陪同的方强中将转达元帅吩咐,——“不准设宴,不许用酒,吃的以简便为好!”
在场人员都知道这番话的含意。时值共和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居民定量口粮削减。在全国人民被饥饿折磨时,而没有农副业基地的工厂,当然无力办好伙食招待首长。大家也明白,元帅的“禁令”是为郭厂长减轻压力,勉为其难。
摄影员邓列贤得知元帅的脏腑之言,心中感慨,每天挎着相机紧随元帅行踪,记录他的风采,拍下了许多难能可贵的照片。
在导弹分厂,元帅仔细听取总设计师朱传千的汇报后,当即很有信心地下达命令——进行实弹打靶试验。在811号航空发动机旁,元帅赞赏“你们很快试制出世界最先进机种,真不简单!”元帅参观劳模姜汉衡设计制造的钻头生产自动线运行演示,予以高度赞扬。得知当年的钢材指标尚未落实,元帅焦虑——全年时间已过半,赶快以我名义向国家计委李富春发电报。第二天冶金工业部来电话,通知厂里去领指标。
在招待元帅的职工业余文工团两小时节目,在广场举行男女篮球友谊赛,元帅看得认真,给以评价和指导,表扬文体活动搞得好——“困难之中,精神振奋!”高兴地分别与演员、球员们合影。
翻拍邓小平 空白得补平
在视察过三三一厂的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多数在1959年期间。
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1961年5月23日莅临。
当天早晨,党的第“八大”代表、湖南省委委员、厂长郭固邦,接到省委电话——“小平同志今天上午看看你厂,个把小时”。
郭固邦代表厂党委到小平同志的专列上迎接。小平同志高兴地说,“早就听到书记处的同志介绍,三三一厂搞得好,发展很快,我早就想来的。”“今天从上海去广州,顺道上门,也只能走马观花,看个把小时。”
从导弹分厂到发动机装配车间,小平同志听介绍、提问题,既赞扬,又鼓励,非常兴奋,看了两个多小时,还意犹未尽。
那天,是厂休日。得知他在厂时间不长,所以没有通知摄影员邓列贤出勤。
到了1978年,厂里召开科技大会,举办展览会时,在“首长视察”专栏中,唯独没有邓小平像片,用“山寨”美术家易泽洪匆匆忙忙的画代像。随后,笔者易职文史岗位。曾到省档案馆、省公安厅档案询求,都说只有小平同志头像的印刷品,而无照片,向中央办公厅和邓仆方同志致函也未果。
可是后来,却是“踏破铁蹄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那天,我去厂党校借书看。校长随手递给我一本,“这是昨天才到的,你捷足先登吧!”它非常大器,厚厚地,印制精美。书名《邓小平画册》,使我眼睛一亮,立即翻页。
巧得很,翻到的第一个画面,正是小平同志在专列上听取郭厂长汇报。我立即拿着它请高手邓列贤翻拍。老邓说,我已不在影像室工作了。他介绍,“去找刘金华吧,他是后起之秀。”
从此,三三一厂影像档案中的第一代领袖人物照片齐全了。
候拍毛主席 遗憾未圆梦
邓列贤的摄影生涯,顺风顺水,名艺双馨。尤其是被罗振坤副厂长推荐到《人民画报》深造,受一位资深白发专家的单传亲授,水平长足进步。自然有媒体看中了他,这是人们想去都难进的单位,他却不肯挪窝,一直守着本厂,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人往高处走,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望。邓列贤也有着崇高的奋斗目标。他要尽可能地拍摄更多来厂的共和国缔造者。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中,一定要有毛泽东主席影像,不拍上不走。邓列贤斟酌,在厂里拍摄毛主席机会多。因为毛主席曾写信祝贺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诞生,那是对向他致敬信的回复。
1958年除夕之夜,世界上最先进811号发动机在本厂试制成功,向毛主席报捷电文,会使他欣喜的。更让毛主席印象深刻的是,贺龙元帅在厂考察4天,考察报告受到毛主席赞许。善于思考的邓列贤认定,毛主席来厂视察,只是时日先后的事。他有信心等候着拍摄良机。
职工们也高兴,“我们连续三次向毛主席报喜,我们会有机会看到毛主席的!”也似乎感到,见到毛主席的时日,越来越接近了。等到了1960年初冬的一天,好消息来了。全厂上下都在作迎接毛主席的准备。
邓列贤接到通知,喜出望外,而且自信,受过《人民画报》培训后,有完成好任务的基础。大家等了几个小时后,却不见毛主席光临。是什么原因呢,上级没有解释,谁也讲不清楚。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笔者作专题调研时,才得到原省公安厅长、时任省人大副主任李强的权威答案。他记得,省委首长要我做好保卫工作。在专列上,毛主席问起三三一厂情况时,曾表示很想来厂看看的,只是天未遂人意,突然下起了小雨,所以去三三一厂的安排就改变了。
毛主席的心愿,全厂职工的希望,“第一快门”的夙愿,都成了历史的遗憾。然而,毛泽东崇高伟大的形象,长驻在三三一厂人们的心里。
【注】①彭德怀、罗荣桓、聂荣臻、朱德、贺龙、叶剑英元帅,相继来厂视察,题词勖勉。
(责任编辑:骆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