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中国远征军抗日老兵王志忠访谈录 >> 阅读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中国远征军抗日老兵王志忠访谈录

2016-01-10 10:36:26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173

文/王志忠口述 丁才安整理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值得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永远纪念。笔者怀着极其仰慕的心情,采访95岁高龄的抗战老兵王志忠,他也是攸县数十位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印浴血苦战多年后,有幸归国回乡中的唯一健在者。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思维敏锐,善于言谈,对往昔记忆犹新。
本文根据王志忠老人口述的一手资料由笔者稍作梳理归纳成文,对于某些口述情节,笔者无暇细考,但主要史实可信。
出身苦 父辈祖籍无法知
我于民国辛酉十年(1921),出生在攸县城郊一个低矮潮湿偏僻的小茅棚内,在兄妹六人中,我是老二。在我略知世事时,父亲便英年早逝,留下了一个七口之家,由母亲一人独自承担。无衣无食极度贫寒的艰辛岁月,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首先,对于我父亲的身世,祖籍在何处?怎样来攸县?甚至姓名是什么,我也无法说清楚。父亲过早去世,我只能从母亲的口述中得知父亲是外地人,在清光绪年间,孤身一人流浪到攸县街头,年岁稍大时,便由一家富户收留,为他家义务劳作,不给报酬,只给一些残羹剩饭供他充饥。长到十六、七岁时,有人见这个无家可归的老实人无依无靠,便介绍一个有相同命运的当地女子结为夫妻。据母亲回忆说,父母成婚时,借住在这位好心人家的一间杂屋内,只有一张竹板床,临时从当铺租了一床土布蓝底白花图案的印花旧被褥,算是新房的唯一摆设(但这床被褥的租期也只有三天),这样便算草草成了家。后来,母亲问及父亲祖籍何处,姓名称号时,父亲十分尴尬地说,他不满六岁时便在外地以乞讨为生,不知不觉走到了攸县,老家在什么地方,只知道很远很远,但不知具体地址,现在也无法找到。至于姓名嘛,小时家里叫三娃,听说是姓王。因为,父母都是文盲,既不识字,更不会写王字,也无正式名字可言,别人则直呼他王三娃。所以,我们一家人便认同是王姓了。直到如今我想为父亲立个神主牌位都不知该怎么写,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终生遗憾。
求生存 母子相依苦撑家
我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攸县人,并且青少年时期一直生活在县城,但既无城镇居民的身份,又无农民的户籍,长期生活在上无片瓦遮身,下无插针之地的社会最底层,苦不堪言。由于父亲过于劳累,英年早逝,全靠母亲这样一位体弱多病,肩不能挑,脚难远行的小脚女人,抚育我们兄弟姐妹六人,经常处在日无鸡食米,夜无老鼠粮的饥寒交迫之中,艰辛度日。我兄生下来不满一岁时便患重病,误食草药后失语,有口不能说话,是个终身致残的哑巴。我是老二,还有一个幼小的弟弟。我还有三个姐妹,她们中有两人在多病无医中夭折。因此,全家生活的重担,便顺其自然由我和母亲承担。
为了生存,母亲将照顾弟妹的任务交给我,她每天起早摸黑和姐姐一起为别人洗衫浆衣,做饭干苦活。后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想方设法在大巷口路边摆了一个油货摊,天不亮去泡油货叫卖。为了养家糊口,母女俩每天黎明即起泡油货,白天替人打工。泡油货的原料不可少的是糯米粉,我每天除操劳家务外,还要磨米粉,磨米粉时,一只手花力气推磨,另一只手添米入磨,总是忙得大汗淋头。因为我们全家借住在一户人家的杂屋内。有时,还要听房东的使唤,为他家挖土种菜干杂活。直到十七、八岁当兵时止,我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苦苦支撑着这个支离破烂的苦难家庭。
找出路 背井离乡去当兵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弟妹们在苦海中也逐渐熬大了。从1933年开始,我先后在江西礼田和攸县聂生大、杨广大店铺当学徒。1939年,在一个偶然的场合下,宋子文的私人武装——税警总团在攸县招兵,负责招幕新兵的是位戴眼镜的攸县人。他为了完成招兵任务,对我母亲说,将我带去当兵,并对我说税警部队是由八国联军出钱出枪支持的特殊缉私武装,使用美式装备,生活待遇好,不用上前线打仗,生活无忧愁,生命有保障。经他这么一说,加上我们有三兄弟,抽壮丁时必须三丁抽一,迟早要去当兵。因此,我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报名参加了税警总团。后来,由于抗战需要扩充兵员,1941年12月,税警总团列入了中国远征军的序列,我编在新一军三十八师112团迫击炮连,充当一名炮手。
抗倭寇 入缅赴印打日本
新一军是国民党的五大王牌主力军的一支劲旅,1942年2月我们进入缅甸作战,先后参加了仁安羌、曼德勒、腊戍、密支那等大小战斗数十次。胜仗败仗难以统计。不过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密支那战斗。按理说那次战斗,是一场完全有取胜把握的决战。但是,由于指挥失误吃了败仗。当时日军不到一万人,我军有六万余众,力量对比处于绝对优势,完全可以取胜。可是,杜聿明却选择了一条缅北大撤退的死亡之路,使整个部队陷入到了自取灭亡的死胡同里,最终酿成了缅北大败退的悲剧。据官方统计,中国远征军入缅的总兵力10余万人,作战伤亡6万1千多人,其中,至少有5万人死于缅北大撤退的野人山。我们三十八师在孙立仁将军的正确指挥下,到了印度兰姆伽,保存了部分实力,为后来的反攻战作出了贡献,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兰姆伽 重整旗鼓再出征
野人山,位于印缅边境(中缅未定界处),山的西北边为原始森林区,地势较高,海拔2000米左右,蜿蜒曲折在胡康何谷瓦鲁班之间,全程约250公里。(野人山的全部面积目前尚无确切统计数字)
1942年,远征军缅北大撤退时,六、七月间正值雨季,河水泛滥成灾,全军既不能徒步行走,又不能涉水渡过,原始森林中瘴气密布,低温潮湿,蚊虫蚂蟥、毒蛇猛兽出入无常,使人无处安身,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尤其是伤病员疲于奔命,只要躺倒在地就再也无力站起,数小时内即被蚂蝗和山蚂蚁啃光,只剩下一堆白骨。加上给养断绝,水源短缺,伤病员无药获救,死伤者处处皆有,尸骨遍地,此情此景令人不寒而栗。
我所在的新38师在撤退的途中,通过原始森林无人区时,其困境也与野人山相类似。我是死里逃生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行军,忍饥挨饿,战胜恶劣环境,九死一生,绝处求生存,苦不堪言。当时我只有一个信念,坚决战胜一切困难,一定要活着回到祖国去,回到家乡来。但是,我们在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走来走去,走出无人区时却到了印度的兰姆伽,残兵败将,溃不成军,只好在兰姆伽重新结集。兰姆伽是一处秘密训练基地,部队在这里整休待命,为投入仁安羌反攻战作准备。
仁安羌 解救英军传捷报
1942年9月,新38师在孙立人师长的率领下,入缅作战,参加曼德勒会战,取得了仁安羌大捷,这次作战我们新38师英勇奋战,击败了日军,解救了被日军围困的7000多名英军,并救出了被日军俘虏的英军伤兵、新闻记者、传教牧师等各类人员共500余人。中国远征军仁安羌大捷,赢得了国际声誉,战斗结束后,全军官兵受到奖励。
惩凶顽 得道多助获全胜
70年前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历经多年较量后,爱好和平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
中国远征军赴缅印抗日的壮举,对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所在的新38师,1943下半年进入反攻阶段,与美军联手攻克了瓦鲁班日军防线,使号称“丛林作战之王” 不可战胜 的日军18师,大部歼灭在胡康河谷,大大挫败了敌军的嚣张气燃,扭转了战局。紧接着又攻克了八莫、南坎等地。远征军入缅作战,得到盟军和当地政府以及民众的支持,最终迫使作恶多端的日寇无条件投降,印证了“得道多助”的古训。
庆胜利 内战阴影添新愁
1945年新38师奉命投入了第二次缅甸战役,攻克猛岩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们从“飞虎队”驻地的八莫机场起飞,乘飞机回到了云南省沾益县机场。我们回到了祖国,个个露出笑脸,人人欣喜欲狂。后来,部队在开往广州的途中,得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大家热泪盈眶,相互拥抱,欢庆胜利。但是,当士兵们高兴的泪水还没来得及擦干时,又有传闻说,部队要开赴内战前线作战,北上剿共,使我们顿生疑惑。
走正道 和平起义得解放
八年艰苦抗战最后取得胜利后,部队驻扎在广州市郊一个叫樟木头的地方。1945年9月的一天,上级命令我们坐船到秦皇岛登陆后出关,直奔长春、哈尔滨、沈阳等地准备参加内战。对于饱受战争痛苦的广大士兵和下层军官来说,都不愿意打内战,盼望能过上一段平静安宁的生活。因此,我要求请假回乡,但未获长官批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暂且留在38师,静观时局的变化。
“老天不负有心人”。1949年秋,部队在沈阳宣布和平起义,全体官兵兴高采烈,个个欢欣鼓舞,庆幸自己终于摆脱了陷入“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泥坑,走向了翻身解放的光明大道。
我由于时刻牵挂着家中的老母和同胞兄弟姐妹,一心想着回到家乡务农成家。于是,我向解放军部队首长正式提出申请回家,很快得到了批准,并发给了路费,使我在1949年9月,胜利地回到了阔别10年之久的攸县老家。
感党恩 解甲归田当农民
回到家乡后,母亲显得特别苍老,生活依然艰苦,无住房、无土地的情况,没有任何改变。但是,由于新政权的建立,人民翻身做主,我出身苦,为人忠厚老实,虽然在外当兵多年,未染恶习,甚至烟酒不沾,乡亲们对我不但毫无岐视,而且一如既往相看,使我倍感欣慰。在邻友的帮助下,我于1950年建立了新的家庭,1951年生了一个儿子,后来随着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一系列社会改革政策的进行,生活逐步好转。1976年,自建了一栋土砖住房,奔波几十年总算有了一个窝。
改革开放后,我家生活蒸蒸日上。儿孙们都建了楼房,我们晚年生活过得很幸福。尤其是党和政府对抗战老兵的关爱,使我感到特别荣幸。我告诉儿孙要永远记住党的恩情,热爱祖国热爱党,为早日实现“中国梦” 努力奋斗。
采访结束时,王老兴致勃勃取来了文房四宝,写下了“远征抗日,保家卫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条幅赠我。我想这是一位抗战老兵的肺腑之言,翰墨真迹,尤为珍重。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6-01-10 10:37:25
2016-01-10 10:37:00
2016-01-10 10:36:26
2016-01-10 10:35:37
2015-10-15 16:45:18
2015-10-15 16:44:48
2015-10-15 16:44:18
2015-10-15 16:43:21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