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红色记忆 >> 醴陵人物故事二则 >> 阅读

醴陵人物故事二则

2017-07-13 10:42:07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457
文/屈继元

     
低调谦和的传奇人物李隆光
革命战争年代淹没了太多的英雄人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广西爆发了震动南中国的左右江起义。红七军中有一位叱咤风云的年轻师长,他就是来自醴陵的李谦。李谦人如其名,为人谦和,从不张扬。他对部下也当成自家兄弟一样爱护有加,他从不把自己当成首长或长官,也不认为高人一等,他始终与战士同甘共苦,不离不弃。有这样一段真实的回忆录记载:红七军转战桂湘,辗转七千余里到达江西。路上不断有追兵堵截。李谦师长看到如此艰难情景,决定自己阻击敌军,让大部队先摆脱敌人。他留在最后指挥一个排作掩护,边打边退,一个排打得只剩下一个班了,李师长仍然指挥他们顽强作战。最后只剩下王贵排长和另外两名战士,而李师长也重伤刚愈,疲累交加。他看到敌人快要追上,便果断地对王贵说:“王排长,我快要走不动了,我不能被活捉,你看到危险时就先一枪把我打死吧。”王贵坚决地说:“师长,我绝不让敌人杀害你的!”
天亮了,到处飘扬着雪花。红七军的健儿们第一次看到了雪,又是穿着单衣短裤,有些人还赤着脚。不一会,战士们的嘴唇冻得发白,脚冻得发紫,但部队还是在大雪中隐忍而倔强地前行。李师长走在部队的后头,安慰掉队的同志。他一面鼓励同志们朝前走,一面把战士们的枪支取下来,背在自己肩上。一支,两支,一直增加到五支,直压得他腰也伸不直,更别说是走路了。军官们见到师首长这样,都纷纷效仿帮助有困难的同志。
李谦,原名李隆光,别号仲武,又名李刚,1909年1月13日出生于湖南醴陵县城北门的李家大屋。小隆光的出生对于父亲李月轩来说可谓意义重大,因为最近家里老不顺畅,妻子身体也不大好,他指望着这个儿子的出生能给家里带来好运。他在北城正街“张合义”南杂酱食店帮生意,妻子黎芙蓉也是个农村妇女,家里已生育了一对儿女隆泰和隆英。
  给儿子取名隆光是有讲究的,父亲李月轩期望他长大后能盛誉隆隆、光宗耀祖。父亲总对小隆光说:“你要做个有出息的人。”在他身上倾注了比其他儿女更多的爱。而小隆光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自小就表现出一种远在哥哥姐姐之上聪明伶俐。有他在,家里总是充满了笑声,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家风淳朴,感受的是正能量,这对于他在以后的成长都很有影响。7岁那年,小隆光被接到西乡姨妈家住,在表哥汪泽楷任教的开元小学读书。两年后转学到县城醴泉小学,校长傅行湘是一代大儒,很有爱国思想,这个人对李隆光的成长之路影响巨大。据同他一起念书的同学回忆说,李隆光很聪明,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他在同学们当中很有威望,什么人都能交上朋友,而且很有义气,爱打抱不平,得到同学们的尊重。
“五四”浪潮过后,醴陵这片土地上波涛涌动,各种运动纷纷兴起。1923年,李隆光和学校的进步师生一起投身到社会活动中,开展抵制日货的运动。他还是第一次走出校门深入到实际斗争中。发传单、写标语、做演说,做得干劲十足。他与好朋友蔡升熙、陈觉等一起来到县城阳三石火车站,只要看到有客车进站就上车检查日货。父亲很胆小,怕惹祸上身,他不愿儿子李隆光冲在人前。他心中对当局政府还是心存依赖的,一个小百姓自然不愿意与当局作对。他赶来告诫儿子说:“莫惹祸,少管闲事!”此时的李隆光被一种革命者的激情所鼓舞着,他坚定地说:“您自小就教导我要做个有出息的人,现在我们是在管国事,是大事,也正是有出息的事情;再说国家兴亡,人人有责。”父亲听后感到惭愧,看着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不禁欣慰地点点头。
雄鹰在等待振翅蓝天的那一刻。1924年春,李隆光和好友一行8人告别家人,踏上了去广东的征途,年仅15岁的他投笔从戎,开始了军旅生涯。临行前,父亲对他有些担忧,只希望他能平安喜乐。他再三告诫儿子:“儿呀,在外面要保重身体,记住做人不要太张狂。”李隆光叩了三记响头,拜别父母,毅然上路。可这一走竟是一条不归路,李隆光和父亲没料到这次拜别竟成了永别。
1929年5月,李隆光学成回沪,往广西南宁从事兵运工作。他记住父亲的嘱托,不张狂,收敛少年人的狂傲,一心做个谦虚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于是改名为李谦。1930年2月,李谦任红七军第二十师师长。1931年1月,红七军到达广东乳源县梅花村时,遭粤军4个团包围,李谦突围时中弹牺牲。他的警卫员和部下眼看着师长倒在血泊中,只觉悲痛欲绝。师长平常对他们很友爱,就像自家兄弟一样,而且从来没有官威,不搞特殊。那么鲜活的一条生命,昨天还在同部下说笑,同战友一起掰腕子、拉家常,怎么能说没就没了?
英雄仓促地走了,他离开时还只有22岁。
苏区著名将领钟伟剑的婚姻生活
在20世纪30年代,苏区延安有一对年轻夫妇令人称道,他们就是苏区著名将领钟伟剑和妻子石联星。
1932年春天在人们的期盼中悄悄来临。延安是革命圣地,也是全国进步青年心目中的象牙塔。这一年,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突破国民党的层层封锁来到延安,他们都是来追梦的,这其中不乏演艺明星。石联星因相貌姣好、身材曼妙,在延安明星中也最为知名。
那年春天对于石联星来说是不同寻常的,因为她遇上一个人。认识钟伟剑纯属偶然,竟成了改变她一生的难忘经历。那天利用中场休憩的工夫,她向周围扫视一圈。漫不经心的一瞥间,她看到观众席上坐着两个军人,其中有一个年轻军官相貌英俊、目光炯炯,那眼神坚定而又热烈。那是一种从没有过的感觉,她感觉好像被触电一般。演出结束,她匆忙出来寻找那个身影,可人却已走了。那个挺拔的身姿、那道炙热的目光已深深地嵌入石联星的心田。7天后的那个黄昏,她正在郊外散步,突然再次看到那个身影。迎着对方的目光,她感觉就像看到一位失散多年的老朋友。害怕这种幸福会转瞬即逝,石联星抛开自尊,主动接近那个男子。她发现,那人有着同他年龄不相配的传奇人生,而且声名隆盛,他就是苏区著名将领钟伟剑,当时被称为“红军中的一柄利刃”,年仅25岁。 “他身上该有多少故事呀?”年轻的石联星不禁好奇地联想。
1907年钟伟剑出生于醴陵桃花乡的一个普通农家。那时家里没有田地,全靠祖父钟经朗帮人做做缝纫工的微溥收入维持十多口人的生计。他们家境虽然贫寒,但团结和睦、快乐融洽。叔叔钟宪民不负家人厚望,奋力攻读,曾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东京士官学校。毕业后追隨同乡程潜一起,颇有升迁,因此,常汇钱給家中,置办了一些田土和房屋,才使得一家人有一个较安定的生活环境。钟宪民为了感激其兄钟云风资助求学之恩,1915年带侄子钟伟剑、钟伟铎到长沙明德中学附设小学读书。1917年又帶他们到上海读书。父亲钟云风是个老实憨厚的农民,给儿子的教化也是做个老实本分的人。钟伟剑的辉煌人生与叔父的教导是分不开的。叔父教会他自立自强,要他发奋读书,并灌输了很多新思想。得益于这些言传身教,钟伟剑个性鲜明,思想活跃。1925年考入黄埔军官学校,19岁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六军,1928年出国学习。1931年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那段日子石联星好像身在天堂,漫步于云端。白天喧嚣过后,夜晚显得格外安宁。石联星喜欢将头颅倚靠在钟伟剑那宽厚的肩头,听他讲述传奇的人生经历。这个像山峰一样耸立的男子,骨子里却是个浪漫多情的人。石联星的热情和大方就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钟伟剑。他发现只要与她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石联星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热血青年,1914年出生于湖北黄梅县的一个富有家庭。18岁那年,她背离家庭,到上海参加革命,加入救亡演剧队,从事工人运动。后来到了延安苏区,她成了大忙人,当演员、编剧本、任导演、当教员,样样出色,是苏区红色戏剧运动的开拓者之一,她和李伯钊、刘月华被誉为中央苏区“三大赤色红星”,曾被周恩来称为“星月联华”。
共同的理想和抱负把两个年轻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两人相知相爱,共同的理想使他们走到一起。钟伟剑自小受家庭的影响,身上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对妻子说:“我们有吃有穿就够了,而党的事业需要经费。”在他的带动下,富家出身的石联星生活上也变得简朴起来。他们每月把一部分工资交给党组织,作为党费。多余的钱则由石联星交给演剧队添置演出设备。钟伟剑正直不阿,待人和气,从不摆官架子,他还常常把战士们叫到家里,做好吃的给他们吃,笑称“打牙祭”。对于自己的生活标准,夫妻俩从不计较,只要能在一起,就是吃糠腌菜都觉得是幸福的。
钟伟剑很爱妻子,石联星忙于演出事业,有时刚演出回来就接到通知要马上下基层,他看到妻子眼睛都熬红了,很是心疼,就亲手烧制一碗好菜,叫人送到演剧队给妻子吃。两人各自忙碌自己的事业,但心永远在一起。他们夫妻一起的这几年都很恩爱,把更多的关爱和温暖送给战士和乡亲们。
  婚姻生活应该是平淡的厮守、简单的幸福。他们多希望这种幸福能够延续得长久一些呀,可革命事业不能允许这种简单的幸福。他们面临的只能是聚聚散散和一次次的悲欢离合。1933年春,钟伟剑告别了新婚妻子,奔赴前线,去担任红军学校军事团团长。不久又到瑞金红军大学任训练部部长。石联星则留在后方,在瞿秋白的领导下继续坚持革命艺术活动。
老鸦山战场上打得惨烈无比。钟伟剑牺牲时,石联星尚不知情,因为那个时期她的处境也很糟,还被捕过,两人好长时间没有联系。直到1937年她千里跋涉到达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她才得知钟伟剑已经牺牲在长征路上。石联星化悲痛为力量,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在周恩来的领导下,1940年石联星与杜宣、瞿白音在桂林创建新中国剧社。那时候生活非常艰苦,看着女儿梅子那张与丈夫酷似的脸,她心中更加狂热地思念丈夫,心内悲痛。
1949年7月石联星走上事业的巅峰。周恩来指示由她主演《赵一曼》,并成为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作品之一。在第五届国际电影比赛中,她也藉此获得“优秀表演奖”,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奖的女演员。石联星在银幕上成功地再现了赵一曼英雄形象。当记者前来采访时,她深情地说,演出时她想到了丈夫钟伟剑,想到了许许多多像赵一曼、钟伟剑一样的革命先烈们,他们的形象已经血液一样融入自己心中,所以才会有如此成功的塑造。在她的回忆录里一多半文字都是对丈夫钟伟剑的深刻思念,她总把自己当成一位未曾长大的小姑娘,心中总有一片绿荫。她说人生无悔,即使到了天国,她也期待着再次相遇,期待那个山峰一样耸立的军人,那道深情款款的目光。
                       (责任编辑:卫 华)
相关文章
2010-03-08 19:24:50
2018-01-29 21:51:05
2018-01-29 21:49:42
2010-03-08 19:23:21
2012-07-20 16:20:19
2014-08-10 10:25:53
2012-07-20 16:19:16
2014-08-10 10:25:12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