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红色记忆 >> 耿传公祠里的故事 >> 阅读

耿传公祠里的故事

2018-01-29 22:12:29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730
                           肖晓菲                

  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耿飚少年时代生活于耿传公祠。在公祠还未正式对外开放的那日,我便借本地乡民之便,随着朋友的叔爷爷走进了这座耿传家公祠,
  耿传公祠始建于1861年,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由正堂、左右偏堂和左右厢房组成,长71.4米,宽33米,共有3进81间房屋,占地面积为3500平方米。他采用了湘东地区典型的文化理念,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祠堂正堂有耿氏家族祖宗牌位和耿飚半身雕塑铜像,两边厢房是耿飚生平事迹陈列馆。它不仅是耿氏醴陵一脉的宗祠,同时还是醴陵祠堂建筑的杰出代表。
  叔爷爷年近八十,是耿家德高望重的老人之一。他领着我逐一参观了“醴陵农耕实物展”“耿飚故居复原陈列”“将军外交家的风采”等陈列室。老人家比划着告诉我说,耿飚在这里生活了12年,13岁后便离开祠堂外出做童工,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耿飚原名耿标,参加革命后他自己改名为耿飚。他说,姓氏耿里有把火,无风如何旺?他选了这个“飚”,四把火由一股大风鼓动,呼呼地吹,预示着他要在世间风风火火走一回。可不,他南征百战,功成名就了。叔爷爷不待我发笑,随即话峰一转,说这也是拿命换来的呀,家里藏书《血战》里有这样一段故事:说是红军从井冈山战略转移到湘江边,一部分红军在山头上阻击国军掩护大部队横渡湘江。当时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时任中央保卫局长的罗瑞卿督战来到山头,见一人头抱着军毯蹲在战壕里,便提着驳壳枪非要毙了这位指挥员不可。好在旁边的战士说明这位首长疟疾发作,罗瑞卿这才作罢,这打摆子的就是耿飚。
  耿飚家境贫寒,一家人在耿氏宗亲的照顾下借居祠堂,兼顾祠堂洒扫、房屋维修和香烛管理等事务。他的祖父是游方郎中。他父亲则闯荡江湖,混到抚台的清兵营里学了9年武功,差点被选入皇宫。因为使过皇上赐予的虎头双钩,有“双钩大侠”的美称。耿飚出生于1909年,在耿传公祠里读过私塾,背过诗文。即使他成了一名外交家,军事家后,还是磨不去醴陵男子的本色,做得一手好菜,特别是醴陵回锅肉、麻辣豆腐,就曾经牵动过毛主席的胃口,说没有耿飙这个醴陵拐子的辣菜,下不了饭呢。毛主席以及与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还经常看他比武,看他那一身武艺练得出神入化。
  “那您见过他的轻功不?”我们即兴逗着叔爷爷问。
  “当然见过咧,可了得不了。”叔爷爷的故事已经招来了不少听众,看着他开怀大笑,大家不由得跟着笑了起来。
  从展厅出来,已是中午,朋友的母亲唤着我们去吃饭。叔爷爷哪里肯听,正说到兴起处,他招呼着我们先去他家看照片。老人将放大的照片拿出来给我们看,有彩色的,也有黑白的,多是他在京城与耿飚的儿子女儿们的合影。老人逐个地介绍,指着一慈眉善目的婆婆,他说,这就是耿莹。叔爷爷的年纪与耿飚的大女儿耿莹相仿,俩人投缘,去年中秋他去了北京与耿莹欢度佳节。叔爷爷说,莫看她是名人之后,日子过得并不比我们这些平民百姓轻松。小时候在她父亲的马背上南征百战,后来的日子太平点了些,她却不肯借父亲之名,硬是独自闯荡,还摆过地摊。如今,七十多岁的年纪了依然在为奋斗拼搏。我说她这么大岁数了,为啥还要折腾,享享清福不好吗?耿莹却说,命运安排我生在中国,生在耿家,我要对得起我的父亲。父辈靠双腿走出来的江山,我们做后辈的必须保护。哪怕仅仅是一只“小灯泡”也行。当孩子们有一天发现自己国家的文化博大精深时,我希望他们内心充满民族自豪感,能跟着“小灯泡”找到回家的路。叔爷爷抚摸着相片,话语里满含着对亲人的敬佩与牵挂。
  在叔爷爷的叙说中,我望着对面高山上那满坡坡的黄菊,灿烂耀眼,那诱人的清香簇拥着整个耿传公祠。
    (责任编辑:卫 华)
相关文章
2010-09-06 15:21:33
2012-07-20 16:18:27
2011-04-21 23:19:46
2012-07-20 16:17:02
2013-05-10 16:56:38
2011-04-21 23:19:09
2013-05-10 16:55:44
2010-09-06 15:20:41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