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红色记忆 >> 不甘督耕课读的李立三 ——访李立三故居随感之一 >> 阅读

不甘督耕课读的李立三 ——访李立三故居随感之一

2012-10-13 20:23:48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1455


文/陈邵桂


2012年初夏,我和几位同事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访了李立三故居。来到绿荫中的李立三故居小院前坪的最初感觉:李家应是晚清殷实人家,简洁的门联“春华秋实,日升月恒”则又透露着书香人家的信息,院门上方的“芋园”二字,既是横批,又是这座小院的名称。走进小院站在古樟树下的过道上,抬头可见正屋门额上胡耀邦题写的“李立三同志故居”石刻牌扁。进入正屋往右是李立三父母的卧室,往左是李立三生平事迹陈列室。
李立三父母卧室门旁以《李立三同志父母的卧室》为题的介绍文字是:“父亲李镜蓉,生于1873年,晚清秀才,为人恭厚勤谨,一生以教读为业,1942年病故,终年69岁。母亲何氏,生于1872年,秉性温顺,居家勤俭,1952年病故于北京,终年80岁。”室内挂着李立三父母的遗像,两边的对联是:
一梦等浮云,谁知身世年年茹苦含辛,愧乏贻谋绳祖武;
临终无别嘱,但愿汝曹个个督耕课读,多留好样与儿孙。
这幅联语既是李立三父辈自我人生经历的写照,又是对子孙后代的人生嘱托,耕读人家虽“茹苦含辛”,但还是惟愿子孙继续“督耕课读”。
来到陈列室,最先在展版上看到的是李立三故居外观照片,说明文字是:“1899年,李立三同志诞生在醴陵渌江乡福建围村芋园府。”还有一幅铁树开花的照片,说明文字是:“李立三出生时逢铁树开花,取乳名凤生。”福建围村于2001年更名为“立三村”,2002年撤渌江乡,立三村现属阳三石街道办事处。“铁树开花”与“凤生”寄托着父母长辈对李立三的期望。
1918年,19岁的李立三在衡阳参加老同盟会员、醴陵老乡程潜领导的护国军,陈列室展版上展示着他投军时写的《无题》诗:
浩气冲牛斗,
如焚痛国仇。
诗书从此别,
投笔效班侯。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李立三的儿子李人纪在《怀念我们的爸爸李立三》(1980年7月11日《人民日报》)一文中援引父亲的说明:“那时的确想救中国,但是应该怎样闹革命,是不知道的,后来到了法国,才开始解决这个问题。” 可见,李立三早年的志向即已超出“督耕课读”的父愿。陈列馆接着展现的是李立三赴法国求学在途中写的《无题》诗二首,诗的题记为:“1919年秋赴法国勤工俭学途中作。”现引其中一首如下:
今朝呕尽心头血,
添得海涛万丈深。
大陆神州被洗尽,
蓬灜三岛水烟沉。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留洋求学初尝的艰难。1921年11月,由于争取留法中国学生的正当权益,李立三、蔡和森和陈毅等被法国政府驱逐回国,旋即由中共中央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展版上陈列着当年批准李立三入党的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照片,还特别说明:“党中央机关旧址——上海铭德里二号。”李立三从此彻底脱离父辈安排的督耕课读的人生轨迹,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生涯。据唐纯良著《李立三传》记载,李立三因此与父亲发生过两次大的冲突。
1922年,李立三回家过春节,父亲知道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试图劝说儿子放弃从事的革命事业。李立三则以参加共产党是为了救国的道理来说服父亲。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又互不相让,以致一家人连春节都没有过好。这是李立三与父亲发生的第一次冲突。后来,李立三父亲说:“这个儿子是舍出去了,只当是没生他吧!”
1927年初,父亲在报纸上看到李立三指挥几十万工人罢工,想必是做了大官,于是来到武汉向儿子要钱补贴日益穷困的家庭生活,李立三仅仅给了父亲16元钱,并向父亲解释在共产党做官只有生活补贴,不发工资。老人家不相信做了共产党大官的儿子没有钱,于是父子之间发生了第二次冲突。李立三父亲回家以后对人说:“共产党不顾家。”
可见,李立三不甘督耕课读,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社会理想追求的具体化。

(责任编辑:卫华)


相关文章
2012-02-02 14:07:11
2012-02-02 14:06:31
2010-03-30 16:16:02
2018-07-23 11:15:18
2018-07-23 11:12:57
2012-10-13 20:26:08
2012-10-13 20:25:37
2012-10-13 20:24:34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