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红色记忆 >> 我打草鞋送红军 >> 阅读

我打草鞋送红军

2010-11-17 23:31:37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687

/李河清

那年五一期间,笔者和友人一起去株洲县大京风景区游玩。中午,在一农饭店吃饭时,发现店里的老婆婆正在用白色的玉米皮打草鞋,打出的草鞋不但结实、美观,而且被饰上蝴蝶结和彩色绒球后,成了很好的手工艺品。当时有不少游客向老婆婆购买了这种草鞋。

老婆婆姓唐名彩凤,年届86,她耳不聋,眼不花,手脚很灵活,她说这得益于自己常年打草鞋,因为打草鞋要求手脑并用,这无疑也是一种锻炼。

打草鞋在株洲四县两市农村的流传,已有很久的历史了,老婆婆从10多岁起就学会了打草鞋。她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父母和祖父母当年就住在井冈山下面,以打草鞋为主要家庭副业,家庭的油盐菜等日常生活开销都从卖草鞋的收入中支付。民国23年(1934年)秋天,当地苏维埃政府号召大家多打草鞋供应红军战士,她当时只有10多岁,硬是跟着母亲学会了打草鞋,还学会了一首打草鞋的民歌:星儿稀,月儿明,我打草鞋送红军;红军穿它走四方,踏出中华一片红。星儿稀,月儿明,我打草鞋送红军,搓绳搓得直犯困,想起红军来精神。星儿稀,月儿明,我打草鞋送红军,过去咱送粮和菜,现在送鞋也情浓。

打草鞋是俗语,其实就是编织草鞋,过去的原材料为稻草,最好是糯稻草,因其修长而韧性足,并且要新鲜的稻草,最好不要用受过热或变质了的稻草,这样的草鞋才耐穿。

“选材是打草鞋的第一道工序。第二道工序是删去稻草根部的外壳,扎成一个大捆,再用很大的木榔头反复敲打稻柴至柔软,行语叫将稻草打熟(软熟的意思)。第三道是在打熟的稻草上洒一些清水、搓好‘尘绳’,即草鞋的经纬绳。第四道是编织。操作者腰间有一‘扳腰’,面对固定好的‘草鞋耙头’(有九个齿组成),用稻柴在‘生绳’中反复穿梭将稻草勒紧慢慢织成一只草鞋,左右的绳略有不同,相配成一双。第五道工序是在编织好的草鞋上串些草和草绳,穿在脚上将草绳结在踝关节处就牢固了。”

“我们那时都很主动帮着父母做这些下手的工作,如删壳、打草、搓绳等等。”唐婆婆一边打草鞋一边说:“一个打草鞋能手一天打十几双草鞋,已经很不容易了。做好的草鞋每10双一扎挂在家中,一般积满了四五十双就由大人挑到红军营地送给红军。这年年底红军长征走了,我由于生活所近,便当童养媳嫁到了株洲。后来又以打草鞋卖草鞋营生。”“卖草鞋有固定的地点,一般在徐家桥或白石港码头上卖。当时一些种蔬菜的、拉板车的、市郊的农民、挑夫等等,都是穿着草鞋劳动和赶路的。草鞋轻便,更是价廉。当时一双草鞋从三分钱到五分钱之间。尽管很便宜薄利,但偏远一带还是有很多农户操此副业”。

唐婆婆还告诉我们,有段时间农村中的副业成了“资本主义的尾巴”,他们只得偷偷地在家中打草鞋了,挑到城郊去卖,一路要提心吊胆,生怕被人遇到告发了。

如今,物质条件改善了,人们不再穿草鞋了,打草鞋的手艺也失传了。农村大批旧屋翻新屋时,连草鞋耙头、扳腰、榔头这些可以见证历史的工具都丢了。其实,只要用白色的玉米皮,并把草鞋编得有些像市民穿的拖鞋一样,市民们还是愿意接受的,象唐婆婆这样,也不失为为这件传统的手艺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昔日先辈们和红军战士用来护脚的草鞋,虽已在我们这座城市中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我们不应忘记红军战士是穿着草鞋长征并打下江山的。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8-12-27 17:41:11
2010-11-17 23:33:02
2010-11-17 23:32:16
2010-11-17 23:31:37
2018-07-23 11:15:18
2012-02-02 14:08:42
2018-07-23 11:12:57
2010-11-17 23:30:54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