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光辉
前些日子,肖又铮先生登门送我一本新近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且印刷得蛮精致的书:《乾隆与蔡三》。这是由刘玉兰搜集,由他悉心整理,有着十余万言的民间故事集。这部书,写得很朴实又很别致,是那种别致的地域别致的人们口口相传的别致故事。我刚一打开书,就放不下了,从白天读至深夜,一字不拉地读完。其所以吸引我的,一是故事魅力,二是文字魔力。故事百味杂陈,雅俗共赏,文学珠玉,尽现眼前;文字启思启智,悦心悦志,暖情暖怀,尽在书中。全书长长短短的70多个故事,都是穿越了许多岁月的“长寿翁”,均是以人为载体却又长着“小故事大道理”的翅膀。它“超现实”向你我飞翔而来,却又能“很迷幻”地融人当下的情感世界。这就使《乾隆与蔡三》,给读者提供了新的审美经验了,听也抓人读也抓心。抓心抓在妙处,妙在这些“千字文”故事作品,不但很情感化而且也很口语化,不但很民间化而且也很戏剧化。显然是以书作舞台的人间百态演出。此书,当属当下民间故事挖掘继承和整理流传的成功范例,也是对民族精神“底气”和地域文化资源的及时“抢救”。我想,那些热爱民间文化,又有某些天赋的民间文学工作者,他们读了此书,也许会说,《乾隆与蔡三》书中的一些故事,可不也似曾相识嘛,也曾口耳相传嘛,为什么自己就“麻木”了一点,就走慢了一步,因而没去采录,没去整理?不能像刘玉兰和肖又铮那样去探究历史,去梳理传承,去琢磨当世,留遗响于后世呢?瞧,好一个“刘肖配”,刘玉兰与肖又铮配合默契,把民族民俗的民间文化整理得如此真实瑰丽。可不,那乾隆皇上,当初是真正地在真真切切地感恩底层民众;那蔡三妻子,如今是实实在在地濡染着文明世风。难道,唯有京剧才是国粹?民间的故事,未毕不是伟大的艺术?
伟大艺术伟大在故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伟大在它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语言文化“母语”之文化结晶。《乾隆与蔡三》剥除了凭借个人的想象进行虚构编造,丰盈了五千年农耕文化历史的真实,故事有感人的力量。故事传承人刘肖配他俩同生于朱亭又长于朱亭,从孩提时代起,便是咀嚼民间故事长大的,从小把《聊斋志异》和《今古奇观》搂抱在怀里啃,终于啃成了正果。刘玉兰从株洲县黄龙公社党委副书记的岗位退下来后,成了个搜集100余个民间故事的采录者,人称“故事篓子刘佬佬”。要他讲故事,他坐下一个,站起一个,弯腰又一个,个个故事哭则哭,笑则笑,不哭不笑他不要。他的搭档肖又铮呢,退休于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是位严谨的学人,总是给人留下随和印象。他玩笔杆子,不是为名声而作,纯属热心于为民间文学而奔走,享受着倾听时的丰富,享受着整理时的快乐。他那总是鞠躬似的谦和微笑,绽放在坦诚里,一瓣瓣展开,一读,你就知道他是个干大事而又不声不响的人。他写出了一堆故事,著述成书,众目睽睽,向他投来赞誉之目光,然他依然安之若素,且丝毫不为之激动,颇具大家风范。
中国是个民间故事大国,是个有9 900多个民间故事家的国度。肖又铮和刘玉兰是民间故事优秀传承人,深知一旦传承人消失了,那就意味着某种文化也消亡了。因此,肖又铮整理民间故事有使命感,绝不拿它当散文写,当小说写,当传奇写。他认为民间故事要准确地反映历史与生活,因而《乾隆与蔡三》里的所有故事,没有“戏说”加工,没有“参水”虚构,没有变形异化,没有曲解淫化。让读者喜读喜听的,就是这妙趣横生的机智故事,温情有力的英雄故事,反恶安良的正气故事,嘲讽贪腐的幽默故事,回味耐嚼的哲理故理,春种蓝田的爱情故事,愉悦情志的笑话故事。这些故事散发出恒古不变的历史清香,成为一股精神的力量,潜移默化濡染着文明世风。民间故事家肖又铮和刘玉兰,是湘东五千年农耕文化的真正歌者。 (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