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德胜
初夏时节,我又一次拜访了攸县的仙人桥。
那天,天空正起劲地漂洒着雨水,一会儿雨点,一会儿雨丝。我与五六十个作家协会会员和记者,撑开了花花绿绿的伞,如五六十朵色彩斑斓的蘑菇,潇潇洒洒游动于仙人桥。
“两峰对出碧云中,一水潺潺路绝通。好似女娲留片石,补天未已补山空。”我沉吟着清朝进士洪浩的诗句,与文朋诗友在七里峡顺着七里江,一路走走停停,寻幽观景,七弯八拐到达了仙人桥下。停留片刻,到仙女湖观赏,再回桥下顺铁索攀上桥头。
雨天把仙人桥景区渲染成了一幅湿漉漉的水彩画,我们在雨帘里,融入这美丽的画中。雨声、江水声、瀑布声与游人的欢笑声,为这水彩画配上了悦耳的音乐。
淅淅沥沥的雨水,把我们的思绪拉得绵缠而悠长。想象可以穿越时空。可能只有在这如烟的雨天,我们才能深层次地领会仙人桥的景致。亿万年风雨雕就的杰作,在人们心中酝酿成一则美丽的神话。传说,这里本是一块巨石,由于巨石的阻挡,七里江的水流不过去,以致上游成了一个大水湖,连年水患成灾。下游因无水,土地旱裂,民不聊生。八仙中的铁拐李云游此处,见到此情,体贴民间疾苦,用铁拐往巨石上一戳,于是巨石现一大洞,江水得以畅通,解决了上下游民众的困难。再看那巨石,成了一座雄伟的拱桥。
心理学家将神话理解为人类困境或冲动的奇异反映。我想,仙人桥的传说,定是先人们惊叹这天然美景之余的激情创作,同时藉这美景对苍天有所希冀。神是天的使者,人们在困境中寄望于天,天无所不能。有史以来,皇天在上,小民在下。如今有人说,老百姓是天,如果从老百姓是衣食父母这一点来说,没有什么不妥。可在老百姓的心里,总是把决策者和各级领导们看成是天。说得明白一点,即权力就是天。权力是人民的,但权力需要决策者和各级领导们实施。我倒是赞同战国思想家荀况的比喻。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老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可覆舟。如果水流畅通,舟们亦可以安稳顺行。所以说老百姓是天这话不贴切。老百姓不爱听漂亮的话语,不慕浮华之荣耀,喜欢实实在在的生活。他们求助于苍天,求助苍天体恤民情,求助苍天关注民生,求助苍天的公平公正。
从仙人桥返程,穿过悬崖绝壁间的栈道,到了仙人洞。同行的谭先生说,清康熙年间,临济宗三十二代主持周禅师从宝宁寺云游到此,看到这里不同寻常的风景,发现这处与世隔绝的天然溶洞,就以石洞为室,在此开山,苦练清休,弘扬佛法,终成正果,圆寂后葬在这里。我们几个似乎游兴未尽,为寻周禅师的墓塔,又回到桥头,登上了天龙岭悬崖上的云中栈道。
视线豁然开朗。俯瞰,仙人桥安稳地横卧脚下,七里峡就像一条巨龙,蜇伏于幽深的浓荫之中;远眺,群山巍峨,层峦叠嶂,数缕云烟升腾天际,天地浑然一体了。我们深深地呼吸着天地间的清纯之气,顿觉心旷神怡。在这么大气的风景中,我们从心底里惊呼江山如此多娇,又有些念天地之悠悠,发古之幽思。
此前,我曾两次去过仙人桥 ,陶醉过这儿的美景,而这次在绵绵雨丝漂忽中,入景中探微,登高处望远,开启了我另一扇心窗,有了另一番感悟。采风归来,信手涂鸦,弄出一首打油诗:风雨雕就自然景,百姓归功上天仙。寄望替天行道者,办事能如百姓愿。
(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