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揽胜觅踪 >> 走近千年古陶窑群 >> 阅读

走近千年古陶窑群

2017-07-11 19:45:52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198
文/肖晓菲


     
  这是两千年陶瓷古邑,醴陵窑薪火相传的历史诉说。
  很多人都以为,醴陵只有瓷业制造历史。其实,瓷器的发明是在陶瓷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说,醴陵制陶历史更为悠久,准确地说,醴陵这片土地上什么时候有了定居的族群,什么时候就有了陶器。
  下午三点,我们随着仙霞镇文镇长的脚步沿着古物余温,一路溯源而上,走进了左权家乡的古陶窑群。当地乡镇领导、村民早已等候在那,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先后观看了新阳村青砖明窑、楠竹山东汉窑,感悟了醴陵陶瓷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厚重底蕴。
  青砖窑遗址位于新阳乡新阳村窑下湾及附近村组,曾共有72座。留存几处完整的砖窑,窑室平面呈较规则的拱形,有排气孔,窑尾直线状,设三个烟囱。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于洪武二年至十九年(1369-1386),役使20万工匠及农民,修筑周长33.4公里的南京城墙。城墙青砖全部由长江中下游5省125个县承担,每县至少承制10万砖。为确保质量,还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每块砖侧面均压刻监制官吏、匠人和负责城砖的户主姓名、年月等字样。
  “您老可见过有刻字的青砖?”文镇长向身边一位八旬老人问起。
  “没有见过,无字的我家里倒有两块。”老人说着,从家里扛来了一块青色的厚砖头。
  “看这规格。是正宗的城砖。这种砖已不多见了。据说,南京博物院、玄武湖畔所砌栏杆,以及长沙天心阁城墙,用的,就是这种砖。”这些话,在老人听来,显然是透着骄傲的。他沟壑纵横的脸上,舒展开灿烂的笑容,顾不得弹掉身上的尘土,乐颠颠地扛着砖头回了屋。
  离开新阳村,赶往楠竹山,那是一处真正的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村里人说,古陶群在三千亩花木基地不远处,只是由于封山育林加上现在村里人已用不着上山砍樵,山里已是灌木丛生,完全封闭,已看不出窑的形状了。嘿嘿……美女们倒是不甘心,挽起了衣袖,在山里刨起了陶片来。瓦片深深地嵌入泥土里,颜色相近,仿佛都要与泥土融合了。巫老师收获最大,挖着了一片稍为完整的陶瓷壶嘴,捧在手心左看右看,将泥土抹去,再细细地看。这些陶器火候高,质地坚硬,纹饰清晰,工艺精湛,有方格纹、麻布纹、凹弦纹、横人字纹等等。少数施黄色釉,器形有瓦罐、钵、碗、盆等十多个产品。据考证,窑址所出黄釉,东汉时期盛行于湘江流域,圆底釜则与醴陵出土的东汉永元16年(104),墓葬器物中的釜形一样,平底碗与西晋初年墓葬所出土的碗也相差无几。
  在这风光秀丽的山村,我实在想象不出这方圆数里的山岭里,掩藏着竟然是东汉古群窑。当年如一条条长龙静卧在岭上的窑群,当窑火燃起时,那是遍体通红的火龙,当窑火熄灭陶瓷出窑时,人头攒动,肩扛手抬,又是怎样的热闹场景!悠悠渌水是陶瓷、青砖外销的重要途径。点点白帆,声声号子,渌江河上重复着多少年这样的景象?
  只是,往事如烟,历史的胜迹也就掩藏在了密林深处。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8-07-23 10:45:41
2018-07-23 10:44:16
2015-04-05 10:38:55
2015-04-05 10:38:18
2015-04-05 10:37:32
2018-01-29 22:17:59
2018-01-29 22:16:54
2018-01-29 22:15:39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