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揽胜觅踪 >> 说 朱 亭 >> 阅读

说 朱 亭

2010-09-06 15:23:04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 浏览:256

                         文/忆  恢

我一直迟迟不敢动笔写朱亭。因为朱亭古镇的靓丽风采、龙潭水库的绰约风姿、凤凰山岭的秀美风光、砖桥田园的诱人风景,在不少文人骚客的笔下已有了极为生动的描述。我唯恐以自己并不深厚的文学功力,难以写出朱亭的山水之美和历史文化底蕴之深,难以描绘出她最真切的灵性、最动人心脾的神韵。

或许会有人问:朱亭不就是指800多年前,一代理学大师朱熹和教育学家张栻讲学的湖南省株洲县朱亭镇吗?你怎么将龙凤、龙潭、砖桥三乡也一并来说呀?其实,这原因既简单又复杂。一是“三乡一镇”,原本同属一个行政区——朱亭区;二是这山水相连之地同样秀色可餐,令我梦绕魂牵;三是……无论是天之涯,还是海之角,那些将“大”说成“太”、将“往里走”说成“往透里走”、将“放肆跑”说成“启太棚”的人,谁不说他(她)们是朱亭人?至少可说是“泛朱亭”人吧!在同样亲切甜美的乡音里,哪里还管它何镇何乡?在这里,岁月的刀笔一样锋利而华美。锋利处,整齐地切出了一座座陡峭的山峰;华美处,划出了一条条潺潺的溪流、静静的小河。你看那十里长岭,文家坳上,凤凰林海,山多像一幅幅画,透过白云从蓝天落下来,飞白的是石,泼墨的是松;山是一首歌哟,风拂松,低沉雄浑,鸟嬉戏,清脆亮丽。你如果有幸泛舟与龙潭水库相连的近20公里水路,就更能饱览朱亭秀美山水的幽深,那无数港湾,恰似世外桃源的人间仙境!难怪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作家、我的学友曹敬庄朱亭观光后,在《心履》一文中这样写道:“我说不出你是多么美!朝霞难比你的光彩,月色难比你的皎洁,碧玉难比你的肌肤,水晶难比你的丽质,晨雾难比你的温柔,波光难比你的妩媚,大海难比你的丰满,蓝天难比你的高远……”

如此山水胜境,撩动了多少人的诗情画意!因而到过朱亭的人,常常百感交集。首先就因她的名字,人们不得不怀想朱熹老先生当年来此结亭讲学的情景。这在老朋友刘凯先生所编《朱亭沧桑》一书中,可看到翔实记载。我想,朱熹的理学曾统治了中国思想界800多年,可以说撑起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半壁江山。外面许多有关他风流的流言,对我们已经不重要了。我们不要去理会他宣扬的那些糟粕东西,我们应去吸收他思想的精华之处。如今倘若立在朱亭镇为纪念朱张当年讲学而建的“朱张桥”、“一苇亭”,吟咏朱老先生所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传唱久远的诗句,你有何感想?大千世界,能够在千年之后仍传有其名的人已经不多了,何况朱熹名气之大,能有几人能比?在朱亭,让人顿生感悟的地方还有很多。当你在龙潭乡铜鼓塘听到元末农民起义军,弹尽粮绝时,将催征战鼓滚到山下深塘的悲壮故事;当你在龙凤乡惊闻明朝末年,朱亭地区哥老会以凤凰山为根据地,被迫起义的英勇奋斗篇章,难道不觉得朱亭多么令人景仰?

不过,更让人感动的是朱亭人的热情和实诚,朱亭人的才智和勤奋。谁去朱亭作客,朱亭人都会恨不得敲锣打鼓迎接你,放着鞭炮迎接你。不管进了哪一家的门,都会看到满满的一屋子笑脸和满满一屋子温馨。一桌子的菜热气腾腾,鸡鸭鱼肉、腊味山珍、时新蔬菜,样样齐全。在城里的名贵酒楼和挂着“乡村土菜馆”招牌的饭店,无法吃到的菜食,这里可任由你挑选,它透着沁人心脾的清香。在朱亭人家吃完饭,主人不是让你看家家都有的电视,也不是邀你打扑克、麻将什么的,而是请你和他们一道拉二胡、唱花鼓调。他们热爱生活,生性乐观。过去的花鼓调多是悲情的苦音,现在多是幸福的小调。朱亭有许多灵泛角色,花鼓戏表演艺术受到众多行家称赞。他们酣畅淋漓的癫狂演唱、如入无人之地的尽情挥洒,常常唱得听众热血沸腾,泪流满面。天长日久,生长在朱亭而又饱蘸民间文化养料的一些文化人,无形中就有了一种特有的灵气。集画家、诗人于一身的吴楚龙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出生于朱亭镇黄龙村,自幼家贫,三番辍学,遂以樵、牧、农事为生。执教两载有余。25岁入湖南师大始习丹青。自入画坛,颇具匠心。在国画领域潜心耕耘数十载,思古法,谋新意,走出了廖廓而深远的大境界,其作品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多次参加全市、全省、全国性展览并获奖。与此同时,先后出版的两本诗词选集《画余吟稿》,受到市诗词界高度评价。

我常常想,在“泛朱亭”有个叫太田营的地方。那儿里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率领起义军经过一年多征战,从江西一直打到了湖南。据说,有一天,浩浩荡荡的队伍路过朱亭时已近黄昏。当时秋收结束,几千亩田垅平平坦坦,且无半点水迹。先遣人员察看后,立即报告黄巢,经他准许,起义大军便在此安营扎塞。于是,绵延几十里的几万大军,停靠在从朱亭镇到砖桥乡如今太田村的大路旁。当夜,不少村民热情地给将士们送去鸡、鸭等菜肴表示慰问,可将士们怎么也听不懂当地方言,特别是表达大的意思时,总听到一片“太”的乡音。尽管这样,也未影响村民与他们的情感交流,很快与村民融洽在一起。黄巢对部下要求比较严,村民相送的实物,都一一付了钱。因此,起义大军驻扎的时间虽然很短,却给当地老百姓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次日,秋毫无犯的起义大军踏上新的征途,村民们表示由衷的敬佩,不少人燃起一串串鞭炮。为纪念黄巢,该地的原名“王家垅”改为现在的“太田营”。或许是黄巢起义大军将士特别眷恋这片热土,播下了情感的种子,因而给今日朱亭人带来了福祉,这里的土地格外丰饶,年年五谷丰登,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我觉得,如果将上述传说,聚到“朱亭”一并说来,能为“朱亭”增色的话,那么品读下列两首诗词,就更会感到即使“泛朱亭”,也处处闪耀“朱亭”的灵光。在砖桥乡马迹村与之相邻的太湖乡永丰村之间,有一座长约30,宽约5米的砖石桥,谓之“马迹桥”。桥之北为“上马迹”,桥之南为“下马迹”。相传“马迹”乃一神仙骑马而过留下的足迹,而桥则是当地一秀才中举后出资砌成。这些情况有多种说法,本文不一一赘述,然而朱熹《过马迹桥》一诗却是千真万确的。诗曰:“下马驱车过野桥,桥西一路上云霄。我来自有平生志,不用移文远见招。”透过寥寥数语,人们不难看出朱熹当年壮志满怀的气慨。因而湖湘学派代表、著名学者、岳麓书院创办者张南轩(亦为南宋著名理学家),作为朱熹的陪伴者,当即挥毫泼墨,写下《步朱熹原韵以和》:“便请行从马迹桥,何须乘鹤簉从霄。殷勤底事登临去,不为山僧苦见招。”这语意是劝慰还是什么?朱熹看到,应感慨万端吧!我读着,想着,不觉痴了。两位学者敏感的心思,敏捷的才情,敏锐的感受,得益于朱亭的别样的风情吧!他们多么像璀璨亮丽的星辰,在遥远的岁月里,熠熠闪光,给朱亭人文史册留下难得的瑰宝。

啊,朱亭,你的风姿,从古至今让多少文人学士文思泉涌!你的巨变,又让多少百姓享受盛世的荣光!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6-01-10 10:47:32
2018-12-27 18:13:03
2016-01-10 10:46:12
2016-01-10 10:45:47
2016-01-10 10:45:12
2018-12-27 17:53:20
2018-12-27 17:52:11
2012-04-27 08:42:19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