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揽胜觅踪 >> 访胡耀邦故居 >> 阅读

访胡耀邦故居

2012-02-02 14:02:30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267

访胡耀邦故居

                                               /陈邵桂

走访胡耀邦故居,是我向往已久的,2011630日终于遂愿,所见所闻所感略记如下。

胡耀邦故居陈列馆进门大厅,胡耀邦身披风衣的全身塑像两侧墙面的巨幅文字格外醒目。

大厅左侧墙面竖排胡耀邦撰并书红底金色行草阳文联语:“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字虽不多,意却很深。史载,清代襄阳人顾嘉衡在南阳做知府时,正逢襄阳和南阳为诸葛亮躬耕地发生争执,顾嘉衡是在南阳做官的襄阳人,身份特殊,不便表态,于是撰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既赞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又劝说争执双方不要“辨襄阳南阳”,关键是要铭记先辈的功名。1959年秋,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在南阳诸葛武侯祠看到了顾嘉衡撰写的对联,遂仿拟上述联语以言心志。

大厅右侧墙面竖排红底金色行楷阳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真理,也是常识,在此更具有历史的特定含义。早在1937年,毛泽东就在《实践论》中说过:“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一真理性命题,在延安整风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常识在全党普及,可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很多人忘记并违背了这一常识。197727日,有权威媒体发表社论,将违背常识的实践理论化为“两个凡是”。19785月,胡耀邦领导组织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拉开了凡亲历者至今记忆犹新的思想解放序幕。

进入陈列馆二楼展览大厅,展示的胡耀邦生平事迹令人流连忘返。

来访者最先看到的一幅图画,展示的是年轻的毛泽东在围墙内向士兵们演讲,两个十几岁的少年爬坐在围墙上全神贯注地聆听。关于这幅图画,讲解员如是解说: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以后,在文家市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决定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发展。会后的920日早晨,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小学操场上,向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官兵宣布前敌委员会的决定。为了鼓舞士气,毛泽东说:我们现在力量还很小,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坐在围墙上听毛泽东演讲的少年是胡耀邦和杨勇两表兄弟。两年后的1929年冬,不满15岁的胡耀邦就早早地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少小离家走上了革命道路。因此,陈列馆介绍胡耀邦早年革命经历的图文,即以《中央苏区著名的“红小鬼”》为标题。

在陈列馆展览大厅的展版上,有如下一段叙述:“1955年,胡耀邦倡导并推动了一场波及全国,有20万团员青年参加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年垦荒运动。在他的感召下,上海98名团员青年组成志愿垦荒队,高举‘向困难进军’的伟大旗帜,发扬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垦荒精神,于195510月来到江西德安县鄱阳湖畔安家落户。19551129,胡耀邦来到垦荒队员们住的简陋的茅草棚看望大家,鼓励队员们靠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的未来,并为他们题写了‘共青社’三个字。”上海垦荒青年来到鄱阳湖畔的第二个月,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就来看望他们,年轻人兴奋不已。据《人民日报》(19841223)报道:当时一位垦荒队员激动地高呼:“茅棚万岁。”胡耀邦笑着说:“茅棚是临时的,不能永久住下去,它只能3岁,不能万岁,将来要盖更好的房子。”陈列馆以精当的选材将这一史实制作成情景模型:茅棚下的胡耀邦站立在一个木制包装盒后,两边站立一男一女两位青年,包装盒上摆放着胡耀邦刚刚题写了“共青社”三个字的笔记本和笔墨,题字后的胡耀邦微笑着伴以手势,似乎在向两位青年描绘共青社的美好未来。历史在这里浓缩为一个立体的瞬间,直观地呈现给参观者,一代伟人的民生情怀亦浓缩在此。

1976106粉碎“四人帮”,8日,叶剑英派儿子叶选宁看望胡耀邦。10日,叶选宁再来,胡耀邦提出三条建议托他转叶剑英。陈列馆对这一史实的展示做了精心设计,三条建议的内容显示在展版上:“现在我们党的事业面临着中兴。中兴伟业,人心为上。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胡耀邦19761010致叶剑英。”展台上陈列着胡耀邦上述建议的追记手稿,陈列馆为手稿题写的说明是:“胡耀邦‘新隆中三策’手迹”。我由此感受到了一代伟人的拳拳之心、深邃之智,并联想到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的平反冤假错案,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前后相联,可以说胡耀邦三条建议就是20世纪后期中国历史的前言。

从陈列馆出来,我们进入故居参观。讲解员在解说故居内 “屋矮能容月,楼高不染尘”的对联时告诉我们:一位香港游客将其修改为“身矮能容月,位高不染尘”。我深感两字之改准确地表现了胡耀邦的形神,身材虽不高大但胸怀阔大,位高权重却一尘不染,也表现了人民对他深深的敬仰和爱戴。几天以后,我在《湘声报》(201178日)上看到黎安撰写的《耀邦同志的“粗口诗”》一文,始知修改对联的是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黎安在文中说:“很多人说,这一改,点出了胡耀邦为人处世的特质。丁学良曾在金融时报撰文,将胡耀邦身上特有的素质归纳为两点:一是他代表一种更文明的政治,或者更高层级的政治文明;二是他代表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和理想主义。20年之后,这种施政理念终于开始成为主旋律了。”

讲解员送我们从故居出来后讲了一个故事:1989415,胡耀邦逝世,他一直在家乡务农的胞兄胡耀福,匆忙买了一张火车站票连夜赴京悼念。在火车上,当旅客们听说这位农民模样的老人竟然是胡耀邦的亲兄弟时,争相给他让座。后来,浏阳当地一位老教师闻知此事有感而发:“国中有典型两袖清风做赤子,天下无先例一代‘皇兄’是农人。”

从胡耀邦故居归来,感慨颇多,谨记。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5-10-15 17:30:00
2015-10-15 17:29:42
2015-10-15 17:26:30
2010-03-08 19:12:06
2018-07-23 11:20:33
2018-07-23 11:18:49
2018-07-23 11:16:10
2010-11-17 23:43:24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