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伟仁
大多数株洲人都知道白石港,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经白石港流入湘江的这条小河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龙母河。为什么会叫“龙母河”呢?原来,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在白石港上游约一公里处的东岸,住着一个周姓寡妇,丈夫早亡,带着一个儿子,相依为命。每到夏秋之间,儿子便下到小河里摸虾捉蟹,游泳玩乐。有一年,15岁的儿子在河里石崖缝中摸到一个硕大的怪蛋,足足半斤有余,非常高兴,抱回家中,献与母亲。母亲心疼儿子,将蛋煮熟后推说自己已吃饱,哄劝儿子把蛋吃了。不料三更之后,儿子遍身发热发红,狂躁不安。母亲非常惊恐,急忙求神祷告。这时突有一白翁老者,柱杖来访,告诉周母不必忧惧,此乃幸事。因为小儿吃了龙蛋,即将化身成龙,飞身上天。并从怀中掏出一粒药丸给小儿服了,告辞而去。小儿服药后,心神定静,热退红增,遍身生出鳞甲。黎明时分,云堆风骤,暴雨降临,小儿大呼:“我要去了!”周母嚎淘大哭道:“儿啊,娘含辛茹苦,拉扯你成人,只望养老送终,你这一去,为娘便没有依靠了,你叫我怎么活啊?”儿子连忙跪下劝慰:“娘不必忧伤,儿子不会忘记您的养育恩情,成龙之后一定不作孽障,只行善道,造福黎民百姓,乡民自会照顾娘的,倘若娘有难处,只须朝天叫三声,‘龙儿,前来救助娘亲。’儿子一定立即赶到!”周母听了儿子的一番言语,心中顿时宽慰了不少。这时,风雨大作,周龙腾天而起,直上云霄,雷鸣电闪而去。田间的牲畜苗稼,毫无半点损伤。周龙走后,乡里果然年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康,乡亲们便尊奉周母为“周龙圣母”。后来,周母死后,乡亲们将她葬在小河边,还为她盖了一座庙,称为“龙母庙”。人们为了纪念龙母,就将小河取名为“龙母河”,龙母庙所在的地方称为周龙庙村。
清朝的时候,湖南有个才子,金榜题名后,皇帝召见他,问他湖南什么最多?他便奏禀皇帝说:“我们湖南才子多得很,都会吟诗作对。”
皇帝听后,就下旨派人到到湖南察访才子。钦差大人在湖南经过清水塘,这时,肚子有些饿,就走进一家酒店,拿出笔来,随手在店门右边写上一联:“清水塘,沽清酒,清清楚楚。”等他喝完酒出门一看,只见一位挑着菜担的农夫把下联写了出来:“大坝桥,做大事,大大方方。”大坝桥是龙母河上一座著名的小桥,如今只留桥墩,桥下水流清澈,水下水草茂密。钦差认为湖南果然名不虚传,连菜农都能对出对子。皇帝听了钦差的汇报后非常高兴,认为湖南确实才子多,就下旨在岳麓山扩建岳麓书院,以招募更多的学子。
在如今龙头铺与明照交界处有座太平桥。这座桥始建于清朝咸丰二年,据说太平桥的名字还是洪秀全取的。
当时,桥建好后,还没有取名,正逢洪秀全北上攻打南京,路过此地。他骑马站在桥上,看到桥下河水凶猛,长沙、湘潭两县一水相隔,百里平川,风景又好,就随问一个送茶路过的伙头师傅“此桥叫什么名字?”伙头师傅回答:“桥才修的,还没有定名。”洪秀全说:“我们是太平天国的军队,路过此地,去攻打南京,要使天下百姓共享太平,经过此桥,这桥就取名太平桥吧!”洪秀全走后不久,桥边头忽然长出两颗树,一大一小,正像龙头龙尾,头朝下游,尾朝上游。大树还长出长长的胡须。于是人们把太平桥上游的地方叫做龙头铺,龙头铺镇以东约两公里的下游区域则称作太平桥村。目前,太平桥村依然可以看见一个大家族的祠堂。祠堂占地面积约有1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用料考究,颜色采用朱红和鹅黄的搭配,具有典型的皇家建筑的风格。相传此祠堂约有数百年的历史,只可惜在文革时期遭到了破坏,如今看上去显得破败不堪,四周只剩下一个框架和些许断瓦残垣。但是走进去,依然可以感受到祠堂当年的辉煌。祠堂的四周住的都是言姓人家,据世居此地的言新民先生介绍,这个祠堂是言氏族人为纪念先祖言偃而建立的。言偃(公元前506年——公元前443年),字子游,江苏常熟人,孔子的弟子,儒家文化的传人之一。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徒七十二人,言偃是七十二贤人中唯一的一位长江以南的人,人称“南方夫子”,擅长文学和历史文献学。言偃逝世后,历代的帝王对他推崇有加。唐开元八年(720年)被列为孔门十哲之九,牌位入孔庙受祭,言氏后人建家族宗祠可享受皇室规格;言氏后代世受皇恩,因此,家族宗祠修建得如此的豪华气派也就不足为奇了。
龙母河沿岸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骄傲。据说株洲市人民政府在治理“一江四港”的规划中,将龙母河沿岸的文化作为重点挖掘和开发的项目。届时,一条清澈而富含人文韵味的小河——龙母河,将会出现在株洲人民的视野中!
(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