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桂平
曾多次到过太湖,那儿的山水吸引了我,所见所闻聚成笔下文字,不尽的情思悠悠而出。
太湖境内有段谷地较宽坦,当地人叫“湖”,名曰大湖冲,因乡民“大”“太”不分,大湖读成了太湖,延续到至今。太湖有两大冲,太湖水库以上的叫太湖冲,桐梓坪以上的叫长冲。
太湖冲北有个历山,据说4000年前舜帝南巡曾巡游到此,《一统志》中曾有此记载。长冲永丰村处有个禹王井,据说大禹治水骑马留下过马蹄印,印后水涌,于是形成禹王井。太湖这块土地历史悠久,确是渊源流长。
在进入太湖的龙门村有个建宁县遗址,三国时期存在9年,古城墙遗址还挖出过箭矢。这里曾准备建洛溪渡变电站,还准备建株洲核电站,只是至今仍未动工。
太湖乡政府上行一里多,有个永兴山的地名,周边山岭如莲花瓣般朝来,又名莲花山。南朝梁天监七年(508年),唐氏族人唐仁卿、唐华卿兄弟建起了开利寺,据今有1500年的历史了。据说寺阁为神工所造,尝倾欹欲坏,一夕雷霆震动,又奇迹般地恢复自然端正。
开利寺又名报恩寺、浮屠寺,寺内铜佛像高5.2丈阁高6.4丈。公元880年唐僖宗元年,黄巢掠湘,曾进驻开利寺,唐佑等30余人躲入铜佛像内,热气润铜像,双目流水如泪,众军士大惊,随即向佛跪拜后缓缓退出。唐佑当时位居岭南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后来官居宋代刑部尚书,在当地很有名望。
1944年10月6日,一队日军闯入开利寺,搜捕抗日游击队员。僧人与混入的游击队员十余人藏入“观世音”腹中,住持西来法师劝服众人巧妙出逃后,他只身静坐在此腹中,结果被日军放火烧死。附近乡民赶去灭火,被日军掳去30人到朱亭做苦工。开利寺遭此劫难,毁损大半。解放后,人们在原大雄宝殿内办起了小学、中学。2005年大庙被彻底拆除,重建了太湖中学。
开利寺殿南的“六朝松”,是栽植于六朝时代的古柏。枝繁叶茂,直插云宵,躯干高达20米,3人合抱有余,1500个年轮佐证了它的“千古不磨”,1958年曾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名录。因受1944年大火的熏烤,元气大伤,只有一两枝发叶生长。1977年夏一场大风,大树轰然倒塌。
太湖乡最高的山要数明月山,就在茨塘村境内,又名明月峰,亦称高峰、和尚峰,现叫做够爬岭。明月山众岭成峰,高耸入云,而其灵谷岩有镜石,朗若娥照;其龙须滩泉石幽奇;其南祝山有纪念五位高僧的五座石塔,还有宋刑部尚书唐佑的墓碑,都是很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
明月山曾有个和尚叫齐已,是唐末五代著名诗僧,俗名叫胡得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曾为僧友赋诗:“明月峰头石,曾闻学月明。别舒长夜彩,高照一村耕。颇乱无私理,徒惊鄙俗情。使闻遭凿后,顽白尚峥嵘。”之后又赋《寄明月山僧》诗:“山称明月好,月出山偏明。要上诸峰去,无妨半夜行。白猿真雪色,幽鸟古琴声。吾子居来久,应忘我在城。”
明月山之水九曲回肠,从李家村漕里起有28华里,经朱亭港流入湘江。桐梓坪桥犹如关口,越往里走,茂林绿叠翠,鸟鸣山更幽,山峦起伏,众山抱一水,有一种神仙福地的感受。
民间曾有一种说法,乾隆七下江南,来过长冲。时值盛夏,太阳甚烈,乾隆行到明月山半山腰,口渴难忍,发现路边一口半月形井,泉水清澈,树木倒影,用手取水,清冽甘甜,连呼好一口龙泉,龙泉井由此得名。长冲鹿茸酒中对此就有介绍,还有邓家村的“尔康塘”地名,是否是乾隆三子尔康洗脚过的地方呢?
1965年县里在桐梓村仙娥嘴试点,人工造林200多亩获得成功。1977年全县在明月山下的牛背岭会战,开荒造林一万亩。1990年,县林业局利用世行贷款创办长绿林场,新造林面积达6000多亩。如今的太湖,山山岭岭,绿林尽染,走在30多华里的乡道上,双眼尽是绿意,心情也为之畅快。
太湖人民勤劳勇敢,上世纪80年代办起了养鹿场,长冲鹿茸酒厂成了株洲县的招牌产品。还有长冲顶里的李家村农民罗传湘,去年利用当地良好的水资源饲养鳄鱼,已繁育鳄鱼300多条,成为我市养殖鳄鱼第一人。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改变山村里的面貌,让明月山更美,让长冲水更清,让未来的日子更美好。
(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