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仙岭寻真
袁楚湘
座落在株洲县境东北处的婆仙岭,位于旧制的浏阳、醴陵、湘潭、善化(长沙)四县交界处,历来被称为“四邑名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相传,古时有七姑妇因受封建压抑而不服,决意冲破桎梏,到山中养身修道,久炼成仙,终成正果。为纪念七仙姑,后人尊此山名为“婆仙岭”。我家就住在婆仙岭下的柘岭,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到山上去“进香”,朝拜观音菩萨,说这可以“消灾除病”。我不知道其中妙处,只晓得爬山是件有趣的事。且不说山花的美丽芳香,也不说野果的酸甜可口,单是上山能看见许多菩萨,站在山顶还能望到流经株洲的湘江,江上白帆点点,我就感到有无穷的乐趣,所以每次总是乐意去。
我们沿着“之”字路盘旋而上,穿过云蒸雾绕的郁郁森林,上山四五里,便到了山腰。这里有两口井,泉水叮咚,水清见底。井周小道峰回路转,山花漫山遍野。传说“仙人”迁来此山时,山上没有水,和尚、尼姑吃水得下山去挑。天神便派人挑了两口井送来,走至半山腰,被下山挑水的和尚撞破了,因此,井就丢在这里,没能送到山上。这井水清甜甘洌,游人走到这儿,总爱品尝几口。
从这里再向上走三四里,穿过一片松树林,便到了山顶。这儿有一棵几个人合抱才能围住的大古松,开杈处夹着一座古钟。传说“仙人”到此之后,一天夜里,这座钟便从名山上古寺自己飞来。飞到此处,天亮了,没能进庙,便落在此树上,后人名曰“自来钟”。峰巅有座雄伟的庙宇,庙门上书“金轮古寺”,苍劲有力,正面壁上有各种姿态的人物浮雕。古寺始建于唐代,明清时香火极盛。走进神庙,便是王爷殿,迎面而立的是手举宝剑的王老爷,传说姜子牙封神时,他不服从分配,因此罚他守山。从王爷殿侧的圆形八方门进去,通过一个坪,就到了中厅关圣殿。殿的正中坐着的便是红脸关(云长)老爷。这是个有两人高的贴金塑像,他袒胸露臂,眼睛半睁半闭,旁边站着一员副将,手执青龙偃月刀。关老爷左边殿是地府阎王,右边殿是东海龙王,他们旁边站着的判官小鬼,虾兵蟹将,真是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关老爷对面是戏台,戏台两边有游廊,游廊末端有钟楼。听说这里每年要唱一两回大戏的,可惜我那时没有去看过。据说曾经有两位秀才上山,看到几个醉汉在路边划拳饮酒,一位秀才随口道:“古道猜拳人醉酒”,另一位秀才一时语塞,怎么也想不出下联来,直到走到这里,听到钟声,才拍手叫道:“有了!琼楼驻足客敲钟。”
后厅是观音殿。厅中正面有观世音菩萨,她两手合在胸前,盘腿坐在莲花上,面容亲切慈祥。她的面前摆着一只三足铁鼎大香炉,一年四季青烟缭绕,香火不断。她的两旁,分列着十八罗汉和二十四位诸天菩萨。这十八罗汉,有的三头六臂,个个虎背熊腰,据说他们原本是一伙“强盗”,后来收心做了好人,修成了正果。究竟他们是什么样的“强盗”,后来又成了什么样的好人,我当然不得而知。只是那些菩萨的神态和动作,叫我至今难以忘怀。
与观世音对坐的是弥陀菩萨,他们中间隔着一个天井。这种别具匠心的安排,传说还隐含着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弥陀曾向观世音求婚,观世音执意修行。她提出一个条件:他们之间隔个天井,只要弥陀能追上,他俩就成亲;若追不上,弥陀也得修行。观世音围着天井跑,弥陀围着天井追,然而总是隔个天井,总是追不上。于是,弥陀也就诚心诚意修行了。后来,人们赞扬说:“观音与弥陀对坐,修行各自修行。”那时我并不懂,现在想起来,这些故事也许是佛门为树立楷模,教育和尚、尼姑及其信徒而编出来的吧!
这次我再游婆仙岭的时候,寺毁烟灭,原先的一切都没有了。老人告诉我,一九五八年,这里被“五风”刮掉了!尽管现在这里又建起了新的庙宇,塔势恢宏,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游人如织,可我仍然感到有一种隐隐作痛的遗憾。旧时的婆仙岭尽管披上了某些迷信的色彩,但它对佛教文化的传承,却是功不可没;那华美精巧的建筑艺术,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名胜古迹被毁,无法复修,我只能在记忆中寻找婆仙岭真迹了。
(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