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红色记忆 >> 革命战争时期的炎陵客家民歌 >> 阅读

革命战争时期的炎陵客家民歌

2010-09-06 15:21:33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 浏览:366

文/谭 云

     炎陵客家民歌是流传在炎陵客家地区的口头民间文学,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率领的工农红军在湘赣边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基本上就是建立在客家人居住的区域中。炎陵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期间有许多客家革命民歌在境内传唱,在革命战争中起到了积极的战斗作用。

客家人在解放前生活困苦,有一首《十二月长工歌》反映了这一现状:

正月长工实可怜哪,背个包袱写长年,上村写到下村转哪,唔晓哪个东道出得钱;二月背张田铲去铲田,丘丘禾篙向上天;三月担担粪桶做秧田,走到路上撒在地哪,口口声声扣工钱;四月担担秧子去莳田,唔晓哪丘界到田;五月步根棍子去耘田,总耘到田角边;六月手上拿张牛草镰,手上抓到黄蜂斗哪,脚下踩到乌梢鞭(蛇名);七月背张田铲去铲田,上垅铲到下垅转哪,那介田里打个崩;八月禾帐禾镰在眼前,撒了东道一担谷哪,口口声声扣工钱;九月一个扁篓在身边,上岭走到下岭转哪,如同叫花子讨铜钱;十月手爆味子脚爆尖(指手脚冻裂)。十一月身上烂衫两件,冷风浸到骨头里;十二月东道拿到算盘来算钱,三归打到九归转哪,唔曾赚到半个钱。天啊天,含着眼泪过斋年。

真是字字血泪,唱之酸楚,辛勤劳作了一年,却被土豪劣绅盘剥得身无分文,客家人悲凉困苦的生活跃然眼前。俗话说:无歌不传情,无情不成歌。客家人通过心声表白,揭露黑暗,认清现实。

吃尽了苦头的人最懂得甘甜,受尽了压迫的人最珍惜幸福。1926年在客家聚居地中村乡龙潭村,成立了炎陵县第一个乡农民协会,至1927年全县农协会员发展到4万多人。当时有客家歌谣号召贫苦的人起来闹革命:“穷人革命不要怕,好比田里老蛤蟆,会过几多石灰水,挨过几多硬犁耙。”在《十恨心》的民歌中,参加农会的受苦客家人终于看清了真相,他们唱道:“就恨土豪和劣绅,剥削几多工农子,压迫几多穷苦人。”并发出呐喊,“要认清,工人农民要革命,准备梭标和枪炮,大家暴动杀劣绅,杀尽劣绅才甘心。心要坚,大家团结在一边,土豪劣绅消灭尽,工家才有出头天,大家共享太平年。”客家人唱着《十恨歌》,拿着梭标纷纷起来打土豪劣绅,声势之大,前所未有,给了土豪劣绅以沉重的打击。

192710月,毛泽东于秋收起义后率部队来到炎陵,在客家聚居地水口、十都、石洲、策源、下村等地组织农民武装,发展党的组织。为了加强起义部队的纪律教育,部队的前敌委员会对部队提出了一些行军作战的纪律要求,即:“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部分内容。毛泽东带头严格执行红军纪律,给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地客家人将这部分内容编唱成《红军纪律歌》:

工农革命军,纪律最严明;爱护老百姓,保护小商人;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借物工送还,损坏要赔银;解手进厕所,洗澡避女人;宿营行军事,样样要记清。上门板,捆稻草,房子扫干净;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大家要实行。

这首《红军纪律歌》是我国最早的一首红军歌曲,是我国革命史和音乐史上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最早以客家方言在炎陵传唱,对宣传“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加强军队的纪律教育,使红军队伍形象深入人心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革命军队的到来,也让客家人民看到了希望,燃起了革命的激情和勇气。

炎陵客家民歌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不光直接诉说了民众的苦难,还宣传了革命道理,直接动员了劳苦大众投身于革命,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组织力,形成了参军、拥军、保卫根据地打人民战争的革命氛围。正如赣西南特委1930年给中央的综合报告说:“(酃县)苏区范围内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明白国际歌少先队歌,十骂反革命,十骂国民党,十骂蒋介石,红军歌等革命歌曲。”在扩大红军队伍的热潮中,客家民歌唱道:

革命力量要强盛,就要扩大铁红军,我们都是受苦人,大家踊跃去报名。为了扩大铁红军,红军要招好后生,加强红军战斗力,大家踊跃去参军。

还有介绍红军是工农阶级的队伍:“红军打仗为工农,杀尽一切害人虫,不怕死,不要钱,我们大家向前冲,不怕死,不要钱,为工农去打仗最呀最光荣。”在这些歌声的鼓舞下,妻送郎参军,母送子参军,争先恐后当红军的动人情景不断涌现,《送郎当红军》、《劝郎当红军》的歌谣也相继传唱。就连男女之间的情歌对唱也是句句不离当红军:“(男)山歌开口句句真,告诉老妹两事情,讨亲要讨贫家女,当兵就要当红军;(女)情哥勇敢当红军,愿与情哥就结婚,家中事情你莫念,只管向前杀敌人。”据统计,当时炎陵县人口不满10万,先后参加革命斗争的占了一半以上,为革命事业捐躯牺牲近3万人,其中近2万人是客家儿女。

炎陵客家民歌中还有瓦解敌军士气,开展攻心术的革命民歌,如《劝白军士兵》、《白军五条苦情》、《十二月当兵》等。它的历史作用还表现在鼓舞人们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上面。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工农红军吃的是南瓜野菜,红米饭,睡的是稻草、地板床,日夜行军打仗,还要从事民众工作,部分军队中产生了革命能否成功的怀疑思想。当时部队有专门担任政治思想宣传工作的宣传员,据《酃县党史》记载,从1930年起,在石洲县剧院开办酃县歌舞训练班,培养了20多名能歌善舞的宣传员,分配到军队、区、乡各单位担任宣传工作。他们以客家民歌形式编制了一些革命歌曲,如《最后胜利属于工农兵》、《湘边队之歌》等,这些歌曲也迅速在客家地区传唱开来。从此,部队的思想工作除了开会、谈心之外,教唱革命民歌也成为传递革命真理、树立革命信念的重要手段。

常言道:“唱戏一半假,民歌句句真”,炎陵客家民歌在革命战争时期既如一把钢刀,又象一盏明灯,伴随着炎陵客家人冲破黑暗,坚持斗争,迎来了解放的曙光。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7-07-13 10:40:50
2010-11-17 23:33:02
2010-11-17 23:32:16
2010-11-17 23:31:37
2017-07-11 19:43:41
2010-11-17 23:30:54
2012-02-02 14:08:42
2014-02-14 10:03:58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