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平生 王薛刚
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茶陵一中所在地,古称狮子口,位于国家森林公园云阳山麓,这是一方千年学府之地。
明嘉靖四年(1525)版的《茶陵州志》记述了茶陵历代办学史,其中载有大学士李东阳写的《学校记》。其开篇就说:“茶陵在宋元为州,州有学,毁于兵燹”,“考诸图籍,知宋元旧学在城西南二里,其地曰狮子口”。狮子口之学宫于元末兵灾中被烧毁后,移学于城南关。《明志》说:“丁巳(1479),知州董豫来,作士之意比二子为勤”。也就是董豫任知州比前二任知州更为重视学子的科举取仕。董上任后就观察了设学处,认为“山撼其胸,水啮其宫,是谓封索”(“封索”系风水用语,即指城南关之地很不吉利)。于是召集一批“耆老”询问:“兹地在宋元为文献之邦,人才甲湖南,何今泪泪也?”意为茶陵在宋元两代是贤人辈出之地,人才在湖南第一,为什么到今天久久无闻呢?耆老们告知,学宫首先在狮子口,“故谚有狮子啣书万卷之语”。董豫知道后,亲自去狮子口并请巫觋占了卜,然后划拨土地,搬迁居民,复建了学宫。李东阳赞扬董公这次复建的学宫:“顾旧学堂殿皆狭隘,移其故材,拓而新之。规制闳敬,轮奂辉丽,也于昔”。
明弘治十六年(1503)春,林廷玉任茶陵知州,为“敦厚地方民风士习”,倡建洣江书院,作为“州立”,征用狮子口学宫罗氏一族民土地,于次年(1504)9月动工兴建,历时7个月峻工。书院“前建大门,中建乡贤祠多三间,乡贤祠左右为规矩、准绳二门,最后建堂屋五巨楹,为师儒讲习场所;前后两旁建主敬、行恕、修德、凝道四排斋,共二十间,为士子藏修之所。周围缭以高垣。门外为八字墙二诸,皆精工制作,坚而洁。题写匾牌为:洣江书院,以其枕洣江之湄。”林延玉为了让士子弘扬茶陵“士勤于学”的风尚、撰写了《洣江书院记》、《吸秀亭记》、《东轩赋》、《西轩赋》和“四斋铭”(座佑铭)。其中《洣江书院记》,介绍了建那些房舍的用意,告诫学子要践行儒道。认为读书人要为自己求学,但首先要学会做人。林不仅倡建了书院,立言教育士子,而且兼任过山长和主讲。
至清乾隆年间,洣江书院因年久失修,移地过城内南关,乾隆十九年(1754)又将狮子口明伦堂和学正署改为书院,以后在嘉庆至咸丰年间,又经过多次改造和重修,使书院不仅规模更大、环境更优美,而且增捐了学田,“以裕山长束脩金”(院长的报酬)和学子“膏火金”(古代书院供给学生的津贴,含灯油费用)。
洣江书院的山长、师儒以茶陵名儒为主,也去长沙等地聘请教师。教授方式、方法上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教师多用论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子思维。名儒们很敬业,如清同治版州志记述刘梦凰好学,“五更犹诵读不辍”。有一天深夜,知州戴保豫至书院想拜访他,见斋舍扃门紧闭,便绕窗前一看,只见刘端坐烛光下批改徒生课艺,深受感动,不忍打扰而乘轿回衙。洣江书院历代培养造就了多少人才虽无法考证,但已知茶陵有127位进士,而出身其中必有不少。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二版)》统计古代全国状元有494位,湖南7位中茶陵占2位,其中萧锦忠状元就曾就读和主讲洣江书院。
清末,清政府施行“废科举,兴学堂”等新政。于是洣江书院改办为茶陵州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国民政府公布《壬子学制》,茶陵又将学堂改为“小学校”。民国十年,茶陵议会决定分区办学,其中设在洣江书院的“小学校”改为茶陵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堂,从而逐渐与近代教育接执。
民国早期,茶陵新式教育发展很快,全县有初级小学127所,高级小学6所。但高小毕业后,学生要远去长沙等地就学,使多数贫家子弟无缘。
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民党第28军军长刘建绪率部驻茶陵。他认为沙濑(在洣江乡)刘姓宗族其先人发祥是茶陵,故倡义兴学,要求茶陵政府办一所简师;后又将其辖区茶陵、酃县、攸县、安仁四县的简师合并,联办“茶、攸、安、酃联立简易乡村师范”,以洣江书院为校舍,经费四县平均负担。此时茶陵已分乡镇设学,县城首善镇高小设于刘家祠。
“联师”招生,由各县教育局初考,加倍录取后再来校复试,淘汰一半,外省外县另录10名,每年秋季约有300-400人云集茶陵参考。首任“联师”校长首先由刘建绪兼,但因军务忙、实只挂个名;另要军部上校参谋彭晋云主事,后任副校长,实际负责。由于办学有方,次年省政府又任命彭为茶陵县长。后刘率部离县,彭就以县长身份兼校长了。教师聘请四县名师。校训为:“好学、力行、知耻”,校纪严格,学生需统一着装,积极参加各项竞赛,尤其是“讲演赛”,以提高口才水平。“联师”鼎盛时期正值抗日,学校教唱抗战歌曲最多,也比赛抗日漫画、街头剧,每到寒暑假学生即回乡积极宣传抗日。1937年学校出现了“横展社”等进步团体,后来不少学生奔赴延安,如,共和国少将李改(下东乡小车村人)就是从“联师”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以后将自己全部藏书捐给县图书馆。后来“联师”并入省立二中,从而结束其办学使命。“联师”在洣江书院办学七载,共12个班毕业,为4县输送了近600名小学教师。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湖南实行分10区抗战,也分10区设学,其中十个完全中学之一的省立二中于1941年迁洣江书院。省立二中时期的校舍仍以洣江书院为主体,外加征用的罗氏、刘氏、龙氏三座宗祠。学校的总体规模因战争而变化不大。校园、校舍和教学、生活设施大为改观并成为一所现代化学校是在茶陵一中时期。
茶陵狮子口,古人认定是士人习文和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这方成才宝地将会有更多英才从此走出,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责任编辑:骆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