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才安
2013年版《攸县志》第635-636页,在攸县第五中学的条目中记载:“攸县第五中学的前身是攸县城关镇中学,创建于1968年。1972年开始招收学生。1981年城关镇中学迁至城关西阁原湘建二处,原校址更名为攸县第五中学。”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认为有失史实。本人祖居高枧,对攸县第五中学的办校演变沿革略知一二,现坦陈己见于下:
一、攸县之有五中,应始于1960年,并非创建于1968年。2012年12月出版的《高枧志》第220-221页称:“1956年,县内开始在条件较好的完全小学附设初中班,1958年分别设立官田、夏泉和高枧附中,1960年三所附中分别升为第三、第四、第五初级中学。高枧附中由此升格为县属五中,校址设高枧旸谷里丁岚岩西式宅院右半部(左半部为高枧公社机关所在地)。招生范围为高枧、市上坪、湖南坳3个公社……。1968年冬,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全县实行社办高中、队办初中的新体制。1969年3月县属五中停办,高枧五中办学10年,毕业14个初中班”。
二、当今编史者称,攸县五中的前身是城关镇中学,创办于1968年(详见2013年版《攸县志》第235—236页)。但据1991年1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攸县城关镇志》,在第271页附表1城关镇中、小学(1985年下学期至1990年下期情况一览表)中记载: 1985至1990年城关镇并无县属五中即攸县第五中学之称之文字表述,只有城关镇中学的校名。
攸县第五中学的前身乃高枧附中,并非城关镇中学。如果说攸县第五中学的前身是城关镇中学,创办于1968年,岂不把高枧附中1960年升格为攸县第五中学的历史被完全抹掉了不说,就攸县教育行政部门来说,也不可能在1968年同时出现两所五中,因高枧地区的县属五中1969年才停办。
同时值得质疑的是,在《攸县城关镇志》的第271页与第289页上,对五中的说法前后不一。
一说是1985-1990年以前无五中校名,只有“城关中学”之称。(详见《攸县城关镇志》第271页)。
二说是《攸县城关镇志》有关攸县城关镇办中学的历史变革是:1958年设立“城关镇民办中学”,校址在三丘田,后迁西阁庵,1965年该校改称“城关镇耕学中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又称“南泥湾中学”,校址在北街陈家台朱家祠堂内。1969年学校再次迁往石虎岭原城关镇完小, 改为城关镇中学……. 座落在高枧的县属五中创办于1960年,1969年 停办, 1981年9月,又由城关中学改称为攸县第五中学。按理说攸县五中的校龄,应从1960年开始算起才符合实情。
三说是关于1958年中学的设置情况。2013年11月出版的《攸县志》634至636页上对攸县第三、四、五中学”的条目中,分别记载了这三所中学的办学沿革和演变状况。除官田附中在修建酒埠江水库时搬迁到酒埠江东塘,一直称“攸县第三中学”外,“四中”“五中”均有变异。1958年原夏泉附中更名为“攸县第四中学”后,2001年8月,由四中、六中和农民中专合并为“新四中”。2004年4月原四中由鸭塘铺学区整体搬迁新址。2010年菜花坪镇办中学整体并入后仍称“四中”,校址设在县城南郊的菜花坪。但对攸县“第五中学”的记述却有明显割断历史的痕迹。该志在636页称:“攸县第五中学的前身是攸县城关镇中学,创办于1968年。”此处记载失实,值得认真磋商。2014年,以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命名的“震林中学”的前身,便是“攸县第五中学”,这是不争的事实。
从1958年至上世纪80年代,攸县县属中学有11所,除一、二、三、四、五中外,在笔者的记忆中还有菜花坪的“六中”,新市鸟水垅的“七中”,先后还涌现过“八中”“九中”“十中”,以及1972年由禄田公社初级中学改名的“攸县第十一中学”,此外,还有农民中专等学校。所有这些学校都有一段从创办到停办乃至调整合并的过程,这些在地史志中均应如实记载。
龟鉴往昔,自古所重,秉笔直书写史,缜密细考述事,给读者提供了解实情的依据,是写史者的神圣职责。愿今后在出版史志一类书籍中,能够看到更多的“鉴前事之兴衰,考当今之利弊”的史志问世,让来者知史鉴今。
(责任编辑:甘智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