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神农文化 >> 茶陵是神农文化发祥地之一 >> 阅读

茶陵是神农文化发祥地之一

2012-04-27 08:39:15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1097

茶陵  是神农文化发祥地之一

                                         /王薛刚

             


“茶陵,是神农文化发祥地之一”,是1994年茶陵县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编印《神农与茶陵》一书时,由时任株洲市市长的王汀明同志为该书作《序》时提出来的。该书主要以“炎帝遗踪”组成,除引证史典记述“炎帝神农在茶陵”外,有24个“传说探源”和4个“民俗拾零”。王市长这一命题是科学的,这些传说有一定的考古依据。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华夏文明是从黄河流域兴起再传播到周边地区的。现在发现在大体相同的时间内有很多文明中心,如长江上游的宝燉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等。从整体上来看,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是单元的、直线的,而是多元多线条的。在距今5000-4000年的炎黄尧舜禹时代,各地文化之间相互冲突、融合,中原地区发展起来,特别是夏朝建立后,慢慢形成了以夏商周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系统,中华文明走向一体。因此中华文明是按照多元一体的轨迹发展起来的。

茶陵考古发掘较迟,发掘的研究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1993年的县志也仅作出原始记载,学校历史教学又只教教科书,大家对神农及其后裔在茶陵传播农耕文化的传说一无所知。对茶陵传统文化的研究是阳卫国同志任县委书记期间,成立了“株洲市茶陵历史与文化研究会”后才有所进展,如今已出版“茶陵历史与文化丛书”十余种。

茶陵远古或先秦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文物普查,这一期间,先后发掘考证的有大溪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这些文化自成系统,归属于长江流域原始文化系列。

据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长江流域各地原始文化也有一定的差异,下游有河姆渡文化、青莲岗文化和良渚文化,中游主要是屈家岭文化,上游主要是大溪文化,这些文化之间都有较密切的联系”。所谓“大溪文化”是因1958年在四川巫山县大溪镇首先发现而得名,分布在长江三峡一带,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星罗棋布,随处皆是,正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反映”。茶陵大溪文化的发现还否定了考古学界某时段“大溪文化不过江(长江)”的论断。

茶陵独岭坳大溪文化遗址位于枣市乡与界首镇交界的独岭坳。经19861996年的发掘、考证,为距今70006500年的文化遗址。有房屋5座、墓葬34个、灰坑15个,祭祀坑3个,以及大量的陶、石、骨、木器和动植物遗存,是一处保存较好的史前聚落。特别是人工裁培水稻(已炭化的谷)的发现,有力地证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阶段,远古人类在此已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野生稻已被驯化为人工裁培的水稻。后来这里古文明的发展进入龙山文化时代的耜耕农业,才是神农氏及其后裔在茶陵播种农耕文化的传说时代。龙山文化时代与炎黄时代距今约为4000年左右,考证的时间与传说时间相吻合。

龙山文化遗址在茶陵已发现3处:分别在腰陂东南村窑背组、洣江乡的五垄坪龙骨山和诸目村春华岭。龙山文化为新石器晚期人类遗址,有石斧、石簇及红、褐陶、夹泥陶等。所谓“龙山文化”是因1928年在山东历城(今章丘)龙山镇子崖首先发现而得名,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省。“新石器时代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耜耕技术推广、猪羊大量饲养……后来,中原的仰韶文化发展为河南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继之而起的河南偃师二里头类型的年代,相当于历史上的夏代。这些遗址无论在地层、分布,还是文化特征方面,都与商周文化有直接继承关系”。龙山文化表明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父系氏族公社晚期,私有制已产生,社会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已经出现,原始社会趋向瓦解。各级学校的历史教科书关于炎黄尧舜禹的传说都安排与父系氏族公社晚期文化同时叙述,以印证传说。

《神农与茶陵》一书,收集整理的24个民间传说除4个关于神农教民医药外,其他都与耜耕农业联系在一起,4个“民俗拾零”全都关系耜耕农业。所谓“传说探源”的“探源”与史典记载一脉相承。“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白虎通•号》);“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易系辞》)。耒耜是有木柄的翻土工具,最初的耒耜是木质,解放前西藏门巴族和珞巴族还使用这种农具。后来装上有石或骨质的耜冠,变成复合工具就进步了。耒耜的使用方法分两个动作;先是以手扶耜柄,足踏柄下侧的横木、推耜入土。《诗经•豳•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毛传》:“于耜,修耒耜也”,“民不举足而耕地”。“举足”就是指用脚踏耜柄上横木刺入土的动作。然后向后扳压耜柄,利用杠杆原理,把土翻过来。传说故事中的制陶,正如《太平御览》引《用书》:“神农耕而作陶”。陶的发明和制作,是耜耕农业发展后,粮食作物成为主食,需要有炊具与食具,茶陵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正是这一农业进步的反映。人们考证茶陵县名,多引用唐代陆羽的《茶经》,其实,更早的《茶陵图经》始编于南北朝,“图经”即地图加上文字说明的一种方志体裁。隋唐统一,朝庭令地方修志上报。唐建中元年(780),令各州郡三年编造一次,后改为五年一次。陆羽是从茶陵人编造的《茶陵图经》中知道神农崩于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神农“还亲尝百草,发明医药,最后因中毒烂肠而死”。宋《路史•后记》:“炎帝崩于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炎帝于茶陵,“是宋太祖首先访到的古陵之一”,后才设户守陵。故现存的《茶陵州志》记:“按史炎帝崩于长沙之茶乡。宋析茶陵地置酃县令,炎陵属酃”,所以茶陵仍是炎帝故里。

神农在茶陵的传说,还包括他的后裔在茶陵的传说。龙山文化晚期中华文明已走向一体,即进入夏商周时代。夏仅为传说中的一个朝代,其统治中心在河南西部和山西一带,至商代才东到大海、西达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至长江流域。大学士张治修《茶陵州志》:“周,成王封熊绎于荆蛮,居丹阳。长沙曰熊湘属地。春秋,楚地;战国,楚地”,这个时候已是周朝的天下。神农后裔多在商周时代了,在茶陵创造了商周文化。商周文化遗址在茶陵已发掘和考证的达15处之多。其中马江乡5处、腰陂镇2处、界首镇3处、湖口镇2处、枣市、尧水乡和虎踞镇各1处。面积最大的为界首镇火星村八组坟边岭遗址,约一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0.20.4

综上所述,远古茶陵文化从大溪文化到龙山文化,再到商周文化的发展轨迹,充分说明茶陵是中华文明源头中“多元”中的一“元”。从茶陵周边已知的考古遗址来看,株洲县磨山、醴陵市八步桥乡下黄土坝、石峰区的仙瘐岭镇烟墩冲,也有大溪文化,炎帝县城东乡草坪村已发现龙山文化遗址,而磨山遗址的晚期文化经考证已发展到龙山文化时代。至于这些文化与茶陵文化的关系,笔者不敢妄言,但我们可以想像到,在中华文明形成期间,可能以茶陵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哺育区。有些学者根据考古新发现认为中国稻作农业文化是由多个哺育区向周边扩散的,中学教科书以河姆渡为典型代表。茶陵湖里湿地至今生存着一种野禾,在世界上仅两个品种,其中一个在非洲。这些想像有待于考古的进一步发掘和专家的论证。古之茶陵“是略弹丸南服”的确是个神秘的地方。

注释

①②③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简明中国历史图册》(1),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

④⑤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版。

⑥⑦《茶陵州志》,明嘉靖四年(1525)版,为茶陵目前仅存的方志。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0-03-30 16:26:18
2010-03-30 16:25:34
2010-03-30 16:24:54
2010-03-30 16:24:12
2016-11-15 16:36:11
2016-11-15 16:33:11
2019-05-30 10:06:22
2010-02-03 11:45:19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