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文所见炎帝形象及其现代意义
韩理洲,魏宏利,张 鹏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有关他的传说,历来说法不一。总的看来,他在历史上经过了从传说中的上古人物到一个文化符号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炎帝形象不断地被加入各种文化因素,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这一形象深厚的文化意蕴,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作用。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与品质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其中的某些因素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发展复兴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唐代诗文中描述的炎帝形象,一窥这种精神的特质以及其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一、唐代诗文中的炎帝形象
唐人对于炎帝的认知,集中地保存在唐初编纂的类书《艺文类聚》中。在该书《帝王》部“神农氏”条,列举了如下内容:
《易》曰:“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周书》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耜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蓏实。”
《春秋命历序》曰:“有神人,名石年,苍色大眉,戴玉理。”
《吕氏春秋》曰:“神农教曰:士有当年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夫亲耕妻新绩。”
《贾谊书》曰:“神农以为走禽难以久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察实咸苦之味,教民食谷。”
《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都陈,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箕文谏而杀之。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
三国曹魏陈王曹植《神农赞》曰:“少典之胤,火德承木。造为耒耜,导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
以上大致可以看出唐代前炎帝形象的基本内容。在唐代诗文中,炎帝的形象又被加入了一些新的因素。具体来说,唐人在前代基础之上所描绘的炎帝形象,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一)以炎帝作为古代贤王的代表,以其时代作为治世的典范
在传统儒家看来,传说中的上古时代,是人类社会最高尚、最合理的时代,是后代一切社会的理想典范。这种历史观,是和儒家“法先王”的政治观密切联系的。所以,在对于上古历史的描述中,炎帝成为“德治”的重要代表人物。
“故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自生人已来,君德之最神圣者,天下尊之美之,亦已至矣。”“斯皆德称乎位者为之,若伏羲、神农者也,若轩辕、颛顼者也,若尧、舜、禹、汤者也。”在儒家看来,只有道德极其高尚的人,才能成为贤能的君王,才能够名实相兼,德位相称。炎帝正是这样一位德能相兼的圣王。这一形象,在儒家的历史系统中占有崇高的地位。
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于炎帝的称颈,就代表了对一种理想政治的追求和渴望。“大道混混,或险夷兮,殷实荒德,莫业于主,人神疑兮,帝用克商。大运斯兮,天下争利。而独奔义,贞名垂兮。神农虞夏氏已没,曷所归兮?斫石千秋,闻风规兮。”这种以神农虞夏为所归的观念,正是儒家历史政治观的集中体现。炎帝的形象,在这里就是儒家德治精神的具体化。
(二)以炎帝为圣人,其通过发明创造,为广大民众带来了很大的利益
在儒家的历史观念中,除了以“法先王”为目的尊古的历史观念之外,英雄史观,也是其历史观念的重要内容。儒家的学者通过对上古以来流传的英雄神话的改造,指出历史上出现的一系列“圣人”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他们的个人作为,促进了历史的发展。“燧人氏”和“有巢氏”的例子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作为一代圣王的炎帝,同时也是一位集众多发明创造于一身的“圣人”。
1、炎帝发明了各种农具,成为农业的发明者。前引《艺文类聚》中,所列《易》的内容,明确指出炎帝“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基于这样的认识,炎帝或神农氏往往成为农业的代名词。他重视农业这一历史事件则被反复强调。如:
浑仪草昧,象物纷拏。或甲而乙,或萌而芽。万殊成类,百宝攸嘉。故后稷播其种,神农尝其华。
帝犹怀神农之务穑,想伯禹之疆理,一之曰于是躬耕,二之曰于是举趾。秉金耦而禺若,驾铁骊而礼矣,将致美于粢盛,遂尽力于耘耔。望农祥之晨正,知土膏之脉起。所宝惟谷,故大饮以劳晨;所贵惟人,故躬耕以悦使。
神农旧务,尝废于他年;后稷余风,复兴于此日。嘉夫戏或是戏,为胜不为。审殷阜之由此,知艰难之在斯。自昔庸君,多味三时之务;惟兹少主,能分五地之宜。故得教化下敷,皇猷上建。人忘荷锸之苦,俗靡带牛之愿。因知翦桐叶以命封,未若耕斯田而天下劝。
这些文章反复表明:神农氏发明了农业,农业因此为圣人之教,所以后世帝王必须重视农业,亲自从事农业劳动。作者从“法先王”的政治高度,来论述农业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更以当时帝王藉田与神农氏发明稼穑之事与相类比,用以强调帝王必须实施重视农业、爱护生民的政治方针。
2、炎帝遍尝百草,用以治疗疾病,是古代医学的发明者。《史记·三皇本纪》中说:“(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在《淮南子》中也记载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为了发明医药,他一天要中七十次毒。在唐代诗文中,出现最多的便是以其为医药之神。如王勃在文章中说:“昔者万人疾疫,神农鞭草而救之;四维凋瘵,夏禹刊木以除之。岂非物外其性,则道功出;事愆其和,则任迹著?傍稽素篆,仰叩元扉。即时义而规大觉,因彝伦而伫真谛。”
唐初李峤在《藤》诗中,也提到神农氏尝百草的事:“吐叶依松磴,野苗长石台。神农尝药罢,质子寄书来。色映葡萄架,花分竹叶杯。金堤不见识,玉润几重开。”
由于炎帝有发明医药之功,所以流传下来了假借神农氏之名的《神农本草经》。这部书一般认为定型于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在唐代诗歌中,常常以“神农书”、“神农经”代指《神农百草经》,并把它作为医药、医术的代称。如韦应物《种药》:“好读神农书,多识药草名。持缣购山客,移莳罗众英。不改幽涧色,宛如此地生。汲井既蒙泽,插楥亦扶倾。”张籍的《卧疾》诗:“身病多思虑,亦读神农经。空堂留灯烛,四壁青荧荧。羁旅随人欢,贫贱还自轻。今来问良医,乃知病所生。”
在许多描写植物花卉的诗作中,这部书也被屡次提及,用以突出所吟之物的灵异非凡。如韩愈《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汉家旧种明光殿,炎帝还书本草经。岂似满朝承雨露,共看传赐出青冥”。又如柳宗元《种白羹荷》:“炎帝垂灵编,言此殊足珍。崎岖乃有得,托以全余身”。
3、炎帝发明了琴等乐器,开创了后世礼乐社教的传统。炎帝被看作是琴的发明者。《史记·三皇本纪》中即记载神农氏造“五弦琴”。西晋的傅玄在他的《琴赋序》中就写道:“神农氏造琴,所以协和天下人性,为至和之主。齐桓有鸣琴曰号钟,楚王有琴曰绕梁,司马相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在他的《长笛赋》中也描写了神农氏对音乐的贡献,不过与历来的记载大同小异。他在赋中写道:“昔庖牺作琴,神农造瑟,女娲制簧,暴辛为埙。”认为琴是庖牺氏所作,神农氏所造为瑟。《隋书》中就写得更为具体:“丝之所属四。一曰琴,神农制为五弦,周文王加二弦,为七者也。”
音乐在古代社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音乐的使用和社会等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些说法把神农氏发明琴瑟和儒家所提倡的礼乐制度联系在一起,认为乐器的发明和音乐的演奏起到了“协和天下”的教化意义。李商隐的诗中也说“薰琴调大舜,宝瑟和神农。慷慨资元老,周旋值狡童”。即以琴瑟与舜和神农相配,表现出其礼乐教化的观念。
(三)炎帝在唐代被认为是一些姓氏的始祖
据《元和姓纂》,与炎帝有关的姓氏共有以下几种:
封。姜姓,炎帝之后。封巨为黄帝师,胙土命氏。夏封父侯国君也,今封邱是也。
齐。炎帝姜姓之后。太公望子牙封营邱,为齐国,因氏焉。
乌。姜姓。炎帝之后为侯国,因氏焉。
纪。姜姓。炎帝之后。封纪,为齐所灭,以国为姓。
许。姜姓。炎帝四岳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为楚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
吕。炎帝姜姓之后,虞夏之际封吕,今南阳宛县西吕亭是也。至周失国,子孙氏焉。
宇文。出自辽东南单于之后。有普回,因猎得玉玺,以为天授鲜卑。俗呼天子为宇文,因号宇文氏。或云以远系炎帝,神农有尝草之功,俗呼草为俟汾,音转为宇文。
路。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路。春秋时路子婴儿是也。
谢。姜姓。炎帝之胤。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汝南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姓焉。
夙沙。《英贤传》:炎帝时侯国也,因氏焉。《左传》:齐宦者夙沙卫。
另外,在唐代墓志中,也提到一些与炎帝有关的姓氏来源,如权德舆《唐故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中散大夫使持节都督洪州诸军事、守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赠左散骑常侍崔公神道碑铭并序》:
博陵崔人讳某字某,仕至御史中丞洪州刺史江西都团练观察使。元和七年冬十一月某甲子,启手足于郡舍,享年五十五。……又明年,其孤促谟,篡其代德家法,命书愍册,请刻石系辞,且自本曰炎帝之后,秦夏里黄公廊,汉东莱侯伯基。
张说《唐故瀛州河间县丞崔君神道碑》亦云:
君讳漪,宇某,博陵安平人。在唐为姜姓,炎帝之孙也;在周为崔氏,齐侯之胤也。
以上说法继承了《左传》中“炎帝为火师,姜姓氏其后也”的传说,为后世的许多姓氏找到了共同的祖先,扩大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观念,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博陵崔氏为北朝至唐之大姓,其自称炎帝之后,从历史渊源上为其姓氏之高贵找到了依据。而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对宇文氏族源出处的描述。宇文氏本为鲜卑一支,但到了唐代,在其姓氏来源中,却被加入了汉族的传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经过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之后,唐代已经形成了大汉族的观念;从姓氏的起源上,已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形成了同宗同祖的共识。炎帝作为民族远祖之一的地位得到了整个华夏民族的认同。
(四)由于道教追求成仙与服药有一定关系,所以唐代诗文中,炎帝有时也作为神仙形象出现
道教一开始便与方术、医药结合在一起,治疗疾病为其早期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如东汉末年汉中地区的五斗米道。其后随着外丹术的发展,即通过服药达到长生不或成仙的目的,也使得道教与医学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炎帝作为医药始祖的身份,很容易为道教所利用。在唐代许多文人的眼中,医学与道教几乎是同一的。初唐王绩的《采药》诗即有这一倾向:“腰镰戊已月,负锸庚辛日。时时断嶂遮,往往孤峰出。行披葛仙经,坐检神农帙。”在诗中,他以葛洪的《抱朴子》与《神农本草》并称,即体现出医、道并行的观念。
李白的《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则说:“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楼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在李白眼里,炎帝已经完全成为追求长生的神仙形象了。
在一些文章中,炎帝还被作为古代成仙的圣王形象,被道教用来抬高自己的地位。如欧阳询的《大唐宗圣观记》:轩后之诣崆峒,神农之上石室,顺法行礼,异代同规。观主歧平定,精金格之书,究玉笈之文,知来藏管理方式,尽化穷神。豫鉴天休,赞宏景福。
这里将炎帝与黄帝登仙的传说联系在一起,通过上古先王成仙的经历,为道教神仙学说找到一些可以倚重的证据。
(五)以炎帝为司夏之神灵
《礼记·月令》中记载:“盂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在古代的五行终始观念中,炎帝被认为火德王,如前引《艺文类聚》所列曹植《神农赞》。火同夏季联系起来,炎帝常常作为司夏季的神明。
李子卿《兴唐寺圣容瑞光赋》中说:“炎帝司火,飞廉扇吹,九天下观,百神帝伺。声激射,气凭凌;殷尔而风雷怒,嚣然而云雾蒸。”这里,炎帝作为火神,与风神并称。
黎逢(一作张聿)的《夏首犹清和》诗中也说:“旱夏宜初景,和光起禁城。祝融将御节,炎帝启朱明。”朱明即夏季,在这里,炎帝和祝融一起被看作主夏的神灵。同样,韩愈的《苦寒》诗中,也有“炎帝持祝融,呵嘘不相炎”的句子,都是以炎帝为司夏之神。
二、炎帝精神及其现代价值和意义
通过前面的梳理和分析,在唐代诗文中的炎帝形象,是一个集合了先王、圣人、祖先、神仙、神灵含义,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统一体。他身上既体现了儒家重视社会伦理,强调德治的内圣外王的观念,被认为是圣人和圣王的统一,又体现了道教富贵不居,追求仙道的注重个体价值的因素。这一形象可以说是唐代儒道合流的社会思潮的具体体现。在今天提倡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华民族共同先祖的炎帝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概括起来讲有下面几点。
首先是心怀天下的大公精神。作为远古氏族的首领,炎帝具有朴素的大公意识。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白虎通义》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他提出的“日中而市”,也是为了“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而这种天下为公的精神在现代同样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在目前个人利益至上的商品经济背景下,炎帝的这种心怀天下的精神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其次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原创精神。现代社会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创新。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创新精神也就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可能。炎帝的创新精神无疑是非常突出的。其中农具的发明,早期市场的建立,五弦琴的发明无不体现出这种精神。今天的中国社会想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想要在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发扬这种精神。最后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这集中体现在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上。前引《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也许有些夸大,但神农尝遍百草,历经艰险,九死一生,敢于牺牲的精神是值得继承发扬的。事业成功是现代人的一种追求,但是面临激烈的竞争,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而能否最终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正是这种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而炎帝正是以亲身的实践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总之,炎帝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思想财富,值得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扬光大。
(本文转引自《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一书,作者韩理洲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魏宏利、张鹏为博士研究生;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