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忠诚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词是毛泽东所写的《西江月•井冈山》,表现的是黄洋界保卫战。
在井冈山的斗争历史上,黄洋界保卫战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斗。井冈山军民共同奋战,利用黄洋界的险要地形,居高临下,用土枪土炮,用少量的子弹,打退了敌人疯狂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保卫了红色政权。许多人只了解当年参战的是红四军三十一团的官兵,尚不知酃县赤卫队和宁冈县赤卫队约600名赤卫队员亦曾参加了这次战斗。
1928年8月中旬,毛泽东得知朱德、陈毅带领的二十八、二十九团在湖南郴州失利后,决定率领三十一团三营前往湘南迎还红军大队,留守井冈山的仅有三十二团和三十一团一个营。
此时,敌人认为时机成熟。湘赣敌人通电合谋调兵遣将,组织4个团的兵力从湖南酃县以及江西宁冈两个方向扑来,会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得到消息后,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等,急忙从永新先行到达井冈山,同湘赣边界特委在大井召集了山上红军机关、医院负责人的联席会议,讨论粉碎敌人进攻的对策。会议决定调三十一团一营一、三连,宁冈县赤卫队和酃县赤卫队各3个中队(6个中队约600人)把守黄洋界哨口, 对付已逼近黄洋界的湘赣敌军。三十二团二营负责把守八面山、双马石、桐木岭、朱砂冲等四个哨口, 一营则在山下对敌进行骚扰工作。同时还成立了黄洋界保卫战临时指挥部,指挥部由何挺颖(三十一团党代表)、朱云卿(三十一团团长)、龙超清(宁冈县委书记)、李却非(酃县县委书记)、袁文才(三十二团团长)等人组成。
接到命令的酃县赤卫队会同宁冈县赤卫队迅速从茅坪向黄洋界进发。
酃县赤卫队是1928年3月间毛泽东领兵策应湘南起义路过酃县中村时成立的,成立之初有130余人。毛泽东考虑赤卫队既无枪支弹药,又无作战经验,缺乏战斗力,于是命其随工农革命军行动到湘南,4月底返回井冈山。其后,酃县一部分地方武装随朱德、陈毅所率的湘南农军上井冈山,酃县赤卫队不断得以补充,并于5月间在井冈山改名为酃县赤卫大队,分3个中队,赤卫队员扩大到200余名,枪支增加到180多支,战斗力显著提升。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酃县赤卫队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酃县境内,大部分时间活动在宁冈县的大陇、茅坪和遂川县的下井、荆竹山等地,他们协助主力红军修工事、运粮食、建医院、守哨口。
联席会议结束后,接着又召开了军民动员大会,三十一团党代表何挺颖在动员会上作了动员报告,他指出:现在湖南、江西两个省的敌人联合进攻我们,有4个团,还有靖卫团,来势很凶,他们要扼杀井冈山这块红色的政权。但是我们也有广大的人民群众,有抵抗进攻的天险,大家只要团结一致,沉着应战,勇敢杀敌,顽强战斗,就一定能打退敌人的进攻。参会人员个个摩拳擦掌,全体军民的士气高昂,连红军医院的住院病号都要求上战场,大家表示要誓死捍卫井冈山、坚决消灭入侵之敌。
三十一团一营接到命令后,除留下张宗逊为连长的二连在永新牵制敌人外,一、三连在营长陈毅安的带领下,背着三天的粮食,从永新县出发,日夜兼程,于29日下午赶回井冈山。
这时,三十二团一营和宁冈部分地方武装在黄洋界下不断骚扰敌人,赤卫队、暴动队赶制松树炮、土地雷等。军民一起插竹钉、抬石头、木头,挖壕沟。一个晚上,哨口工事全部加固修筑完毕。从哨口通往大陇方向的小路上,以及通往茅坪的小路上,分别筑有五道工事;第一道是竹钉阵,分别在两条小路旁的草丛里布下了几里路长的竹钉防线;第二道是竹篱笆障碍;第三道是滚木雷石;第四道是五尺多深的壕沟;第五道是用石头筑成的射击掩体,掩体前沿的草丛里也插满了竹钉,使敌人很难接近。全体军民众志成城,严阵以待,准备痛击入侵之敌。
8月30日上午8点钟左右,先期到达山下的湘敌便开始进攻。何挺颖担任保卫战的总指挥,他将三十一团的主力红军部署在黄洋界的中间位置,赤卫队员安排在两侧山头。由于当时的子弹十分稀少,得等敌人接近工事时才开枪射击,红军几乎是凭借山险,利用木头和石块,一个上午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冲锋。
下午4点钟左右,敌人的进攻又开始了。红军战士将在茨坪修理的一门迫击炮搬上了望哨,乘敌人准备进攻时,向敌人开火。当时,这门炮只有三发炮弹,前两发都因受潮没有打响,第三发终于在敌人中间开了花。炮响之后,各个山头吹响了军号,隐蔽在各山头的赤卫队员、暴动队员纷纷向敌人开火,煤油筒里的鞭炮也响起来,男女老少一齐呐喊,山头红旗招展,此时敌人已筋疲力尽,听到到处是枪炮声和喊杀声,以为是红军主力回来了,于是败下阵去。
就在黄洋界战斗进行时,毛泽东已经在桂东与朱德会合,决定将部队带回井冈山,当回到遂川县大汾镇时,朱德写信给酃县赤卫队队长何国诚,令他率赤卫大队打通大汾通往石门岭的要道。于是,赤卫队员们雄赳赳地开赴新的战场。
(责任编辑: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