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文物典籍 >> 鹫峰朱家祠堂 >> 阅读

鹫峰朱家祠堂

2013-07-04 09:46:37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334
                                  文/叶常青


炎陵县下村乡鹫峰村的朱家祠堂,虽然没有气势雄伟的外观,但是有近200年的历史,而且比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古代的民俗文化。
朱家祠堂,坐东朝西,为土木砖瓦结构的单体建筑,占地200多平方米,建于道光壬午年间(1822年)。祠堂前坪,竖立着两对旗杆石,分别长0.3米、宽0.2米、高1.8米至2米,上面分别刻有“国学生朱咸章立”“道光十一年辛卯岁仲秋月彀旦”和“国学生朱祖祥立”等字样。在古代,旗杆石常见于宅第、祠堂前,是古代耕读传家传统文化思想的历史见证物,也是旧时一道奇特的文化景观。从功能来看,旗杆石是用来记录古代读书人科举功名的,主要目的是用以光宗耀祖、激励后人。当时朱氏家族文运的昌盛,以及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从中也可见一斑。
祠堂虽为单体结构,但八根大柱、一扇大门、两扇侧门,将整个祠堂分为左右对称的三个部分。踏上条石砌成的檐阶,来到大门前,可见一对“门当”与四对“户对”。“门当”为祠堂大门前左右相对而置的一对扁形石墩。每只高约80厘米,厚12厘米,雕刻有精美的狮子和白云图案。门楣两侧的梁柱上有精制木雕4对,“户对”采用镂雕手法,雕刻粗犷而威严,多为动物花鸟图案。“门当”与“户对”,不仅是镇宅的装饰之物,蕴含着古代建筑和谐的美学原理,而且其数量和所雕刻的图案,也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走进祠堂,20根大柱将整个室内分为四进、两厅,中间为天井,四周皆为条石砌成。站在天井前,抬头看,斗拱两侧的柱子上分别镂空雕刻的成对的麒麟、凤凰、灵芝草,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再往里走,藻井的彩绘,格外引人注目。藻井为正方形,由里及外图案呈八卦状布局,第一层为“龙凤呈祥”图,第二、三层为明暗“八仙”图,第四层为“蝙蝠”图,寓意家族幸福吉祥。祠堂主厅上方悬挂有一块清代道光皇帝所赐的“圣旨旌表”牌匾。“圣旨旌表”牌匾是古代统治者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种方式。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对所谓义夫、节妇、孝子、贤人、隐逸以及累世同居等大加推崇,往往由地方官申报朝廷,获准后则赐以匾额,或由官府为造石坊,以彰显其名声气节。当年朱氏宗族为什么获得这一块“圣旨旌表”值得进一步考证。“圣旨旌表”两侧各有四个大字:左为“神恩广布”,右为“厚积流光”,体现了后人对先祖功绩、德行的缅怀和赞美。
走出祠堂,在外墙的两侧,还可以看到字迹依然清晰的红军标语,如“恢复和扩大酃县苏区”“进行土地革命”,署名为“酃县警卫营”。红军标语的遗存,为古老的祠堂增添了厚重的红色文化。在祠堂的后面,有一片以柞树、楠竹、银杏为主的蓊蓊郁郁的风水林。风水林与整个祠堂建筑浑然一体,无论远看,还是近观,建筑美与生态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据当地朱氏后人介绍,鹫峰村有一个传说,因村落地形特殊,导致风水不佳,难以出人才。朱咸章考上国学生后,于是请风水师择址修筑了这个祠堂,保佑后代人才辈出。
据下村的一位退休教师介绍,下村一带原为茫茫的原始森林,无人居住,多虎豹出没。明末清初,朱姓从广东首迁酃县(今炎陵县)水口,其中一支于康熙末年,迁入下村。水口朱家祠建于1880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可以说,从水口朱家祠到下村朱家祠,就是一部炎陵朱姓的迁徙史,也是炎陵客家人的一部民俗史。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8-01-29 22:22:08
2010-03-30 16:15:14
2014-08-10 10:28:20
2017-07-13 10:28:06
2010-03-30 16:08:37
2017-07-11 19:41:59
2017-07-11 17:34:16
2017-07-11 17:33:06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