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立新
湖南省茶陵县秩堂乡合户村廷琪祖祠内(素称“中和堂”)有一块青石质地的岳飞墨庄题字石刻。石刻正中阴刻行楷“墨莊”二字,字高40厘米左右,字迹清晰完整,笔画中多处带有明显的干笔痕迹,“墨莊”两边有阴刻行书题款,上款是“绍兴丙辰良月”,下款是“征西将军岳飛書”;后面附有两枚图章,一枚是楷书“臣岳飛印”,一枚是篆书“保晋”。题字后还有文华殿吏部尚书朱轼写的跋,跋文有破损,文字如下:
粤北宋有刘几颜,其书至,写有‘墨庄’二字( )后 忠穆王讨杨幺,道经茶陵茶乡陈姓处,闻书声琅( ),心仪久之。至新( ),驸马刘景晖饷帅三日。盖景晖与几( )支也,忠穆王亲书‘墨庄’二字遗题。陈、刘二姓子孙勒诸家庙坊额,流传世代,悬之室( ),敛魔且人争宝重。 武穆之勤王忠也,饷帅者仪也,以诗书世其业者又忠义所感发也。陈刘二姓也,守墨印刷遍行忠与义之( )可磨灭也。如斯人。 文华殿吏部尚书朱轼( )
关于这方石刻的来历和题写时间,《茶陵州志》及秩堂乡,尤其是彭家祠、田湖村胡家坊一带的民间传说记载如下:
1、《茶陵州志》的记载。 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岳飞奉命由江西入湖南追剿曹成。岳飞进入湖南,首先到达了今茶陵县秩堂乡境内的麦灶(一说麦庄,就是现在的合户村)。当时已是夜晚,岳家军就地安营扎寨,准备第二天再启程。在巡营时,岳飞遇到了一个晚归的当地私塾先生。私塾先生被请进营帐,在交谈之中知道眼前这位将军就是岳飞,顿生仰慕之情,主动要求给岳家军带路。岳家军在这位私塾先生带引下,连夜急行军,经今秩堂、高陇、火田南下至茶陵城。岳飞为了感谢私塾先生的盛情,于是,在灯下提笔书写“墨庄”二字相赠。
2、民间传说。这有两种不同的版本:
第一种版本是这样的:绍兴六年(1136年,丙辰年),岳飞追剿曹成,途径麦灶,在这里宿营。当天晚上,岳飞走村串户了解风土人情。夜深人静,当他来到私塾时,只见私塾里书声琅琅,不禁十分高兴。私塾先生发现岳飞之后,请岳飞到家里做客。私塾先生满腹诗书,岳飞文武双全,主客双方谈得十分尽兴。这情景让岳飞深感此地文风浓厚。有感于此,岳飞在私塾先生的恳请下,挥笔写下了“墨庄”二字,以作纪念。
第二种版本是这样的:当年,岳家军由永新石楼翻越毛竹坳进入合户。当时的合户叫“麦灶”,包括合户及田湖村的湖家坊,也就是号称“十里陈”的主体部分。这个地区与江西永新的石楼、梅花比邻。梅花的梅花洞有一群强盗,他们的女首领叫梅花。岳家军进驻秩堂以后,辎重遭到了这伙强盗的偷袭。岳飞十分恼火,决定剿平这伙强盗,于是,在今秩堂彭家祠附近一个山头安营扎寨。这场剿匪战的主战场在湖家坊与梅花交界的山区,岳飞的前沿指挥所在一个叫更鼓寨的山头。据说,女强盗梅花的本领十分了得,以致岳飞屡战不克。也许,梅花太得意忘形了,有一次,她的裹脚布松了,无法再战,她竟然把枪就地一插,跃上枪尖,翘起腿扎裹脚布。这情景让岳飞看在眼里,只见他突然出击,一枪就结束了梅花的性命。据说,岳飞的马飞奔而来,在地上留下了一行行深深的马蹄印,在梅花战死的地方更是踏地入泉,引来了一股山泉。当地百姓认为这是岳飞的马留下的印迹,后来就把这个山泉所在地叫做“马脚迹”。
秩堂彭家祠有一个叫“铁营盘”的小山头,传说这就是当年岳飞安营扎寨的地方。又传说,在此期间,岳飞与彭氏家族一个叫彭可安的读书人往来密切。可是,当岳飞剿平梅花回营的时候,彭可安却与世长辞了。岳飞十分惋惜,挥笔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以示哀悼。这首诗至今收藏在彭氏族谱中。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岳飞墨庄题字以石刻(包括摩崖石刻)、匾额(木质、石质的均有)、条幅的形式留存着,留存时间约880年,遍及湖南、江西、浙江、陕西、山西、安徽、江苏、河南、云南、四川、海南及上海等12个省市,至少有19处之多。茶陵合户墨庄石刻题字、题款、名号章及跋文具备,在这19处题字之中有相当的代表性。但是,考察这方石刻,我认为它有明显的“五不合”现象:
⑴衔与史不合。石刻下款“征西将军岳飞书”,名字与职衔并提,符合宋人题赠的习惯,但是,我们在《宋史》《系年要录》《鄂王行实编年》《金佗倅编》等文献中,找不到岳飞曾经担任过“征西将军”这样的记载。
清代王昶对墨庄石刻做过考证,他在他的《金石萃编》提出了这样疑问:“題字末行书:绍兴丙辰良月,即绍兴六年(1136年)。时当国家忧难之秋而从容书此,恐亦未确。又是时忠武奉命宣抚河东、节制河北路,碑題征西将军,系衔与史不合,姑存以备考。”
⑵事与史不合。石刻上款“绍兴丙辰良月”揭示“墨庄”题字的题写时间是绍兴六年(1236年),而石刻上的跋文则揭示“墨庄”题字的题写时间是绍兴五年(1235年)。综合《宋史》《系年要录》《鄂王行实编年》《金佗倅编》等文献的记载,我们找不到岳飞在这两年途径茶陵的线索。石刻上的跋文又揭示,合户“墨庄”石刻的题写时间与江西省永新县龙田乡龙田村刘氏宗祠内的“墨庄”石刻(也就是跋文中提到的岳飞给刘景晖题写的墨庄题字)的题写时间是一致的,而明万历版的《永新县志》则明确记载,龙田“墨庄”石刻的题写时间是绍兴三年(1233年)。
⑶名号章与礼制不合。石刻下款的名号章“臣岳飞印”与封建社会的礼制不相符:岳飞也许有“臣岳飞印”这样的名号章,但只能加盖在上奏宋高宗的表奏上,而现在,岳飞是给平民题赠墨宝,断然不能加盖“臣岳飞印”这样的名号章。从题款的形制来看,“保晋”也应该是一枚名号章,但是,“保晋”是否是岳飞的字,或者号呢?或者只是一枚闲章呢?我们至今还找不到这方面的资料。
⑷书体风格与记载不合。 上述“墨庄”题字均为行楷书体,与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中所记载的岳飞书法书体风格明显不符。
岳飞的孙子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中对岳飞书体风格作过介绍,他说:“先王夙景仰苏氏,笔法纵逸,大概祖其遗意”,“先王笔法源于苏(轼)”。一句话,岳飞习练苏体,字迹有明显的苏体风格。收集在《凤墅帖》续帖卷四中的《与通判学士书》等3种书法作品因此而被鉴定为岳飞的真迹。学者兼文物专家徐森玉先生根据岳珂的叙述,撰文明确指出“岳飞的笔迹是地道的苏东坡体”,而“其军营所发书简,必多由幕僚代笔”(见《文物》1961年第8期)。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轼的书体风格有过评价。他说:“其(苏轼)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意忘工拙,字特瘦劲”应该是苏体的两个主要风格特色。后世还有人对苏体字在字形笔画及布局方面的特点作了归纳,认为苏体字是“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联系字体风格特点来比对,我们不难发现苏体字与“墨庄”题字之间异多于同。
⑸文献记载与民间传说不合。关于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大家只要比对一下就可以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了。
岳飞号称“中兴四将”之一,但是,绍兴六年与韩世忠等并列为六大见节将军之前,岳飞的知名度并不高。绍兴十一年(1142年)农历十二月,岳飞含冤去世,一直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十一月,宋孝宗继位之后才予以平反。在此期间,在南宋官方,岳飞还是“罪犯”之身,他的奏章、诗词等曾一度惨遭禁毁,人们将他的题字镌刻成碑的可能性并不大,作为当朝驸马的刘景晖及其龙田刘氏家族更是不可能在这样的敏感时期做一件冒险的事情。将岳飞的“墨庄”题字镌刻成碑,至少是绍兴三十二年之后的事情,很可能是南宋以后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岳飞的“墨庄”题字真迹能否一直为合户陈氏家族及江西永新龙田刘氏家族珍藏,这是值得怀疑的事情。
从已知被考定为岳飞真迹的文物资料来看,岳飞的传世墨迹并不多,而传世的岳飞墨迹有不少经考证是托名之作。存世书法作品《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被认为是岳飞书的作品,但是,其中所述之事与史实不符、“紫岩张先生”的称谓与宋人的题赠习惯不符,因而被王昶考定为后人伪造。最为人所熟悉的所谓岳飞书法作品莫过于草书“还我河山”四字,但在杭州岳庙则被提示为“仿岳飞手书”,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考证后认为,这四个字出1919年童世亨的《中国形势一览图》增修十四版,其刊刻时间不早于20世纪。
在历史上,岳飞之所以会受人敬仰,一是因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及基于军事才能而建立的赫赫战功,二是因为他身为忠臣而惨遭迫害的悲情形象。比较起来,悲情形象的定位更是岳飞受人崇敬的主要原因。这就使岳飞在我国历史上有其特殊的形象意义:在危难时期,敢于反抗外族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领土统一而不惜以身相许的象征。明朝清两代的中晚期,作为天朝大国的明王朝和清王朝一直面临着无法抗拒,也无力抗拒的外族外国骚扰入侵的外部忧患。在外患不止而国家抗御不力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国内出现崇敬岳飞、渴慕像岳飞这样抵御外侮的名将的出现,曾经一度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在这样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民间膜拜岳飞、增建岳飞庙宇、翻刻岳飞墨迹的热潮也就应运而生。这是明清两代岳飞庙宇数量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民间凭着一腔热情,不计名利,托名岳飞而伪造岳飞墨迹,应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联系上述背景,结合合户墨庄石刻上的“五不合”现象来看岳飞的墨庄题字,我认为岳飞的墨庄题字也有其托名之作的可能性。至少,石刻上的题款、跋文是后人的手笔。这可能是合户墨庄石刻上的“五不合”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钟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