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红色记忆 >> 龙伯坚与毛泽东的交谊 >> 阅读

龙伯坚与毛泽东的交谊

2014-02-14 10:03:25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2493

文/陈安国


龙伯坚(1899―1983)名毓莹,字伯坚,攸县槚山人,出生世家,但他不染纨绔习气,从小用功读书,力求上进。“文字高华,才思芬芳”,这是章士钊和谭延闿对他的赞扬。龙伯坚曾就读于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先读预科两年,后读本科五年。1919年“五四”运动开展后,龙伯坚在湘雅主编学生刊物《新湖南》,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周刊,有机会一起开会,由此相识,彼此有书信来往。
龙伯坚在《回忆新湖南》《我和毛泽东在长沙办报》《我所知道的毛主席青年时代革命活动点滴》等文章中回忆说:“当时毛泽东任湖南学生联合会文牍股干事,主编该会刊物《湘江评论》。由毛泽东提议:每一周派代表一人来组织湖南学生周报联合会。《湘江评论》的代表是毛泽东,《新湖南》的代表是龙伯坚,《岳麓周刊》的代表是曹典琦(后名曹伯韩),《甲工周刊》的代表是符狄梁,《明德周刊》的代表是唐耀章,《女界钟》的代表是向警予。周报联合会议定不设会长,只设总干事一人,负责联络各周报,召集主持开会及保管记录等事项,大家推举龙伯坚为总干事。会址设在长沙储英园楚怡小学内,每次开会都在大厅会议室,每次开会,毛泽东都来了,后来《湘江评论》和《新湖南》相继被封闭,其他各周报也陆续停刊,学生周报联合会就无形地不存在了。
龙伯坚当时对毛泽东的办事毅力、才干和文笔非常佩服,毛泽东那时写稿用的是红格子纸,就是当时长沙一般学校里学生用的作文本纸。毛泽东写稿,字写得十分工整,一点也不潦草。更令人佩服的是,写稿时,毛泽东能够一边写一边和人谈话,文思毫不受到扰乱。在那样的环境中,一下子写上数千字,这对毛泽东来说,似乎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新湖南》周刊第一、二两期是由龙伯坚主编的,内容主题是反帝反封建。第二期出版后,适逢毛泽东的《湘江评论》被军阀张敬尧查封。毛泽东当时写了很多文章,还没有发表,这时龙伯坚所在的湘雅学校放了暑假,学生绝大多数来自江苏、浙江、广东、湖北,他们都纷纷回家去了,只留下龙伯坚他们几个本地人在校。龙伯坚感到乏人帮助,刊物出版有些困难,于是就去邀请毛泽东来帮忙,毛泽东高兴地同意了。
当时,龙伯坚和湘雅同学李振翩、张维一道去走访毛泽东。张维曾任湖南学生联合会主席,他与龙伯坚早已认识毛泽东,而李振翩与毛泽东还是第一次见面。关于龙伯坚与毛泽东等四人会见的情况,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赵浩生走访李振翩之后,曾作了如下描绘:“一天,龙伯坚好像突然发现救星似的放下笔,叫喊起来:‘去走访毛润之!……这次会见对他们来说是终生难忘的。他们三人约定在图书馆见面。说是报纸阅览室,实际上是一间破烂不堪的屋子。里面放着一张长桌,几张板凳。进入屋内时,看见毛泽东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在阅读报纸。当他们一踏进这间屋子,毛泽东放下报纸,微笑地站起来迎接他们。那天,毛泽东穿着一件很干净的中国长袍。他瘦削而魁梧,长发、宽额角,一双温和而富有理智的眼睛,神态和蔼,具有吸引人的力量。”此文原载于美国报纸,后在日本《世界周报》1977年10月18日发表,后来又由日文译成中文。
此后,毛泽东天天来湘雅学校,就在龙伯坚住的宿舍里写文章、编稿。毛泽东天天和龙伯坚见面,几乎无话不谈。有时,龙伯坚邀请毛泽东到家里聊天。毛泽东爱好中国诗词、历史,知识渊博,龙伯坚的国文功底也很扎实,两人很谈得来。
毛泽东接手《新湖南》后,将报头“新湖南”三个楷体字改为宋体字,并对报刊内容进行革新。毛泽东在革新宣言中写道:“本报第七号以后的宗旨是:一、批评社会。二、改造思想。三、介绍学术。四、讨论问题。第七号以后的本报,同人尽其力之所能,本着这四个宗旨去做,成败利钝,自然非我们所顾。因为我们的信条是:什么都可以牺牲,唯宗旨绝对不能牺牲。”此后,《新湖南》继承了《湘江评论》的战斗传统,抨击军阀张敬尧的暴政。不久,《新湖南》也被张敬尧查封,毛泽东就离开长沙到北京去了。
1923年,龙伯坚从湘雅毕业,在长沙仁术医院工作。有一天晚上,他正在值班,外面下着倾盆大雨。突然,传达上楼说:“有一个穿短打的人要会你。”下楼一看,原来是毛泽东。只见他头戴斗笠,脚穿草鞋,卷起裤脚。龙伯坚说:“你怎么搞得这个样子?”立即请他上楼。毛泽东说,他现在遭受当局迫害,行踪不能公开,而杨开慧生了重病,要请龙伯坚到他家去看病。龙伯坚当即跟毛泽东出门,走过韭菜园(地名),沿着一条弯弯曲曲、杂草丛生的小路走到毛泽东家。一看,杨开慧得的是乳腺炎,病情较重,需立即住院。第二天,龙伯坚为之办好了住院手续,杨开慧即住进了仁术医院。毛泽东每天来照顾杨开慧,中午就在龙伯坚的办公室吃中饭、睡午觉,直到杨开慧病愈出院。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毛泽东在延安,龙伯坚当时任西北行营卫生专员,在西安,他们通过八路军办事处曾多次与毛泽东通信。毛泽东送给龙伯坚一本他的著作《论持久战》,书上题了龙伯坚的名字和毛泽东自己的签名。这时,毛泽东还填了一首词送给龙伯坚。后来又寄了几本小册子(毛泽东的著作)、信、诗给龙伯坚(其中一本书中还夹有毛泽东为八路军写的标语口号的草稿,可能是忘记拿出来了)。毛泽东又来信邀请龙伯坚到延安去参观。龙伯坚接到毛泽东的信后很高兴,准备请假去延安一趟。当时龙伯坚的好友,时任西北行营高参的方叔章问他:“你这一去还打算回来吗?”龙伯坚说:“当然回来。”方叔章说:“你做好准备,你从延安回来,身后就会跟一大串特务。”龙伯坚平生最讨厌国民党的特务,听了此言,乃就此作罢。后来,龙伯坚回到老家攸县避日寇,坐的船在湖南冷水滩发生翻船事故,他随身所带的书籍行李,连同毛泽东写给他的信、诗词、著作都落水散失了。
抗战胜利后,龙伯坚第二次出任湖南省卫生处长,并暗中参加革命工作,掩护中共湖南省地下工作委员会。省工委书记周礼(后改名周里)化名唐光前,就住在龙伯坚家。1949年因国民党特务告密,龙伯坚被捕,直至解放前一天才出狱。解放后,龙伯坚继续担任湖南省卫生处长,并兼任省人民政府委员。时湖南省党报《新湖南报》创刊时,龙伯坚见报头四个字是毛泽东题写的,就致信问毛泽东,是否忆及五四时《新湖南》周刊而题写了此名?毛泽东回信说:
伯坚先生:
去年十一月十一日大示受到,读悉,吾兄参加革命,从事卫生工作,极为欣慰。新湖南报名是湖南同志们起的,与从前报名偶合,引起你的高兴,我亦与有荣幸。旧词无足取,不必重写。尚望努力工作,为民服务。
顺颂
大安
毛泽东
一九五0年三月十四日
此信中“旧词“指抗日战争中毛泽东送给龙伯坚,因翻船落水丢失的词,词的内容龙伯坚也记不得了,因此问毛泽东能否重写。
解放初期,有一次龙伯坚去北京参加全国各省卫生厅长会议。一天,卫生部长傅连璋来对龙伯坚说:“毛主席要接见你。”当即陪同龙伯坚坐车前往中南海。在车上,傅连璋对龙伯坚认识毛主席一事甚为奇怪,连连问他“是怎样认识的”。进了中南海,毛泽东在他的住处热情接待了龙伯坚,还向傅连璋介绍说:“这是我从前在湖南搞革命的老同志。”并请龙伯坚吃晚饭。龙伯坚后来回忆说,吃的都是茄子苦瓜、小鱼、辣椒之类的普通菜。饭后,毛泽东和龙伯坚畅谈了一个晚上,主要是回忆五四运动时期他们一道搞学生运动、办刊物的青春岁月。毛泽东记忆力很好,当年湘雅同学中的老熟人,他都叫得出名字,并一一加以询问。龙伯坚说到张维在上海,李振翩则不知去向。毛泽东说,据他了解,李振翩已去了台湾。李振翩后为美籍医生,曾回国访问,受到毛泽东接见,当时各大报纸对此事作过特别报道。毛泽东对龙伯坚这样一个出身于封建世家,留学美国,又在国民党时期做官多年的人,能参加革命工作,极为高兴。毛泽东向龙伯坚指出了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努力方向,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问题。他说:“西医很科学,犹如现代交通工具中的飞机、火箭;中医不够科学,犹如交通工具中的独轮车。现在的中国运输,既要飞机、火车,也还要独轮车。”毛泽东还说:“在旧社会,庙中抽签的药方也不错,它不会医死人的。再说旧社会劳动人民无钱看病,吃了这种方子,有时也碰中了,治好了病。你们医生可将这些药方拿来研究研究。”那晚毛泽东和龙伯坚谈话轻松愉快,房门口还站着一些小孩子。
1958年,龙伯坚被错划为右派,处理时,单位将他从一级教授降为四级,并调他去青海医学院教书。当时龙伯坚年老有病,担心不适应青海的气候和环境,就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毛泽东没有回信,但没过多久就派了中央统战部长徐冰至龙伯坚家中。徐冰说:“你的信毛主席收到了,主席派我来转达他的意见:青海你就不要去了,安心在北京继续研究你的《黄帝内经》吧!”从此,龙伯坚就一心一意在家中撰写《黄帝内经集解》一书。龙伯坚向单位交了一张短期病假证明后,就再也没有去上班,他的单位也没有来叫他上班,没问他要过病假证明,而每月工资照发。如此一直到龙伯坚84岁时去世,也没有办过退休手续。
文革期间,北京红卫兵挨家挨户抄家,龙伯坚的邻居都挨了打。轮到龙伯坚时,他说:“你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我早年也是追随毛主席革命的。”红卫兵质问:“你有什么证明?”龙伯坚即把50年代毛泽东写给他的那封信拿给红卫兵看。红卫兵立即肃然起敬,不但不打龙伯坚,还因听说龙伯坚的钱包被上一批红卫兵抄走了,就从衣袋内掏出10元钱给他买小菜。章士钊先生因早年和毛泽东的特殊关系,经常被毛泽东邀请至中南海他家中吃饭。有次他们谈到龙伯坚,毛泽东说:“龙伯坚是一个好人。”章士钊即将这句话告知龙伯坚。龙伯坚被化成右派以后,这还是一句难得听到的一句好话。
1976年毛泽东去世时,龙伯坚正在长沙避地震,闻此噩耗,甚为悲恸,感慨万千,当即写下了四首悼念毛泽东的诗,发表在《湖南日报》上:

六十年来迹已陈,
相从犹有旧时人。
能开弱国翻身例,
四海弥天拜后尘。

缔造艰难仗导师,
志坚瞩远有先知。
长征二万五千里,
血泪山河铸史诗。

壮怀伟语笔生花,
余事辞章亦大家。
文武能兼谁比得,
天公抖擞换中华。

惊雷霹雳震环球,
开国雄才史莫侔。
弱草轻尘原一瞬,
交游光宠亦名留。

(责任编辑:卫华)



相关文章
2013-11-23 20:19:30
2013-11-23 20:19:00
2017-07-11 17:36:37
2013-11-23 20:18:26
2013-11-23 20:15:29
2010-04-18 22:36:10
2019-10-30 10:17:13
2019-10-30 10:15:47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