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忠诚
1930年10月,红七军执行中共中央“攻打柳州、桂林,在广东小北江建立根据地”的命令,除留韦拔群率少数部队在当地进行游击战外,主力部队离开右江革命根据地远征。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下,沿途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损失惨重。部队由1万多人锐减到3000余人。为了避免造成更大损失,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等几位高级将领审时度势,果断决定东进江西,与朱毛红军会合。
1931年2月初,红七军在武水河过江东进,当大部队顺利通过,而五十八团大部分以及军直属队600多人被敌人堵截在河西岸,他们在军长张云逸的带领下,历经千辛万苦,辗转来到湘赣苏区的酃县。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红七军在这里协助当地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组织宣传活动,帮助壮大地方武装力量,并开展对敌斗争,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武水河渡江遇阻
梅花村血战之后,七军冒着寒风细雨,急行军两天两夜,到达乐昌与韶关之间的长来渡口,计划在此东渡。武江河一百多米宽,水流湍急,根本不能徒涉过江,而渡口只有两条小木船。此时,前后的敌人在围追堵截,如果不能尽快过江,那么面临的就是背水一战的险境。
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经过认真研究,决定由邓小平、李明瑞率五十五团先行过江,占领河对岸的有利地形,以防万一。张云逸则带五十八团和军直属队殿后,在渡口担任警戒。
两条木船在武水河中穿梭,渡河开始进行得十分顺利。下午三时许,五十五团已经到达河对岸,五十八团亦开始渡河。突然,河东岸响起了猛烈的枪炮声,河中心的小船遭到炮弹的袭击,在河中央荡来荡去。原来,粤敌郭润华得知红七军在长来渡口渡江,立即带一团兵力从韶关乘汽车赶到,迅速封锁江面。已经过江的五十五团全力反击,以掩护后面的部队继续过江,但是敌人的炮火十分密集,过江不得不中止。
傍晚时分,敌人的增援部队从乐昌、韶关纷纷赶到,他们从三个方向企图包围红七军。背水一战、弹药消耗过大,战斗越来越对红军不利,为了避免全军覆没,五十五团不得不撤退转移。张云逸见渡江无望,命令未过江的五十五团余部以及军直属队600余人离开渡口,向乳源县的瑶寨山区转移。
经整编,五十八团为二个营六个连。2月8日,在坪石化装偷渡武水河,从宜章进入湖南。
黄挪潭盛情迎宾
此时已是年关,立春虽然过去了好些天,但是湘南地区的气温还异常寒冷,南岭山脉将南北分为两个世界,气候迥然不同,指战员们身上的衣服还是广西出征时穿的单衣,一个个冻得直打哆嗦。湘敌闻之红七军进入湖南,便以三个师的兵力从几个方向扑来。张云逸只好率部绕道经资兴、桂东进入酃县苏区。
农历的正月初,酃县黄挪潭苏区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老百姓沉浸在春节的欢乐之中。红七军越过高高的梨树洲,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听说是红军部队来了,老百姓自发到村头迎接。酃县地处湘赣边界,是当时湘赣省苏区的西南边陲,境内有一大块红色的区域,全县成立了4个区、34个乡苏维埃政权。黄挪潭,则是全县最早成立苏维埃政权的地方。
红七军在上洞的廖家祠以及周围驻扎,黄挪潭区委和苏维埃政府立即组织人手杀猪宰羊、杀鸡杀鸭,设宴招待远道而来的红军官兵。老百姓还从家里拿来了过年的馓子、花生、红薯片,从四面八方送到宿营地。看到这一幕,几个月辗转奔波的战士们感到一股浓浓的暖意扑面而来。张云逸军长兴奋地对官兵们说:“同志们!我们来到了苏区,我们见到太阳了啊!只要艰苦奋斗,肯定有光明的一天!”
黄挪潭区还组织慰劳队、歌舞队来慰劳部队。他们给部队表演歌舞,还送铺板、稻草和米菜,为战士们洗补衣服、赶做鞋袜,让战士们吃饱、睡好、穿暖。苏区人民的盛情,感动了红七军的每一个人,他们犹如流浪的孩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感到分外温暖。
在黄挪潭休整几日之后,酃县县委书记张平化邀请红七军搬到当时县委、县苏维埃所在地——石洲板下楼。
驱顽敌众志成城
就在红七军搬离黄挪潭的次日,号称“湘南王”的汝城县挨户团团总胡凤璋,带领1000多人的队伍尾随红七军开进了黄挪潭。苏区的老百姓纷纷离开家园,正在黄挪潭红军医院住院疗伤的周里立即写信将情况报告了红七军。张云逸军长得知这一情报后,当晚就召集战士进行战斗动员,他对大家说:“这一块红色的土地是毛泽东、朱德同志开创的,现在,敌人来进犯根据地,我们得狠狠地把他们赶出去!我们知道,敌人的人数比我们多,但是我们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人民对我们这样好,我们一定要把这次战打好”!指战员们听说敌人进攻苏区,一个个义愤填膺,决心以实际行动感谢苏区人民的盛情。县赤卫大队也主动请缨,要求配合红七军作战。
黄挪潭区是一条狭长的山谷,从瓷器窑进山一直到上洞村共20多华里,两边群峰耸立。村舍依次建在山脚或谷底的开阔地。3月2日凌晨,部队悄悄地出发了,他们翻过将军山,到达婆婆仙,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经牛角垅、下凉桥,正面迎接敌人;一路沿秧田垅、坪埂到下坪松江口,迂回包围。县赤卫队的战士们则直插瓷器窑,堵死通往梨树洲和水口浆村的退路。群众也纷纷参战,有的带路,有的抬担架,有的烧茶送饭。目睹这一情景,战士们的情绪分外高涨。
当胡凤璋的部队开到下坪时,立即遭到红七军的痛击,丝毫没有准备的敌军落荒而逃,后退至松江口时,又遭到打击。胡部溃不成军,四处逃散。在瓷器窑,再次遭到赤卫大队的伏击。此役歼敌200余名,缴获枪支110支。
播火种情系苏区
下坪战斗的胜利,鼓舞了参战的军民,也迫使湘敌三个师停留在资兴、桂东一带,不敢贸然进犯苏区。
张云逸军长从酃县县委了解到,周边乡村有几个挨户团常常骚扰苏区,他决定端掉这些黑窝,拔掉这些钉子。在休整一段时期后,部队离开板下楼,经黄挪潭,出水口圩打挨户团第三队,挨匪慑于七军的威力,早吓得逃之夭夭了。随后,七军转移到泥湖、石洲。后又突进到十都,在十都圩,打垮了县挨户团第一队。
部队所到之处,战士们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和主张,动员老百姓起来革命、参加红军。事隔80多年,红军标语博物馆在收集当年的红军标语之时,还揭取了多条红七军书写的标语。
酃县赤卫队是1928年毛泽东亲自组建的一支地方武装,虽然经过多次战斗的历练,但是武器装备严重不足,大队60多人,人多枪少,还有些坏枪。红七军从下坪战斗缴获的枪支中拨给60支步枪以及大批子弹,并留下何德胜、梁文光、陈玉行、王毕等几位军政干部,使赤卫队如鱼得水。
之后,县委任命何德胜为县赤卫队的大队长,梁文光为政委。在红七军离开酃县后的不到一年时间里,赤卫大队迅速发展,先后改编为警卫连、警卫营、湘赣红军独立第九营,拥有200余人,180多条枪,成为威震一方的革命武装。1932年2月,何德胜、梁文光同志在九峰坳战斗中英勇献身,如今,他们的忠骨还埋在苏区的青山之中,成为红七军情系苏区人民的见证。
会友军突出重围
3月上旬,湘赣省委从敌人的报纸上看到,红七军已经进入酃县境内,命团政委王震率湘赣红军湘东南独立师第三团星夜兼程前往酃县迎接。
3月20日,红七军在十都圩打垮挨户团后,返回沔渡宿营,派出一个到长江村打土豪,刚刚进村,就看见吴家屋背的山脚下走来一队人马。排长立即命令部队快速上山,占领山头。原来,王震率领的湘赣红军从茶陵沿沔渡河而上,经瑞口进入酃县境内。经联络,方知对方就是要寻找的红七军。双方部队在张天坳会合在一起,开赴沔渡宿营。次日开赴洞里、石桥一带。
湘敌得知红七军与湘东南独立师在酃县会合,紧急调集新三十一师两个团、第十九师一个团以及酃县、茶陵两个县的挨户团在湖口、瑞口一带布防,企图阻止这红军部队的北返。独立师与红七军以神速迂回到浣溪西渡洣水,摆出进攻茶陵的姿势,敌军只好调动防堵部队回援茶陵,乘此空隙,红军又东渡洣水,开往茶陵尧水。回援之敌发现上当,急忙分路追赶。其中一路也追至尧水不远的严塘了,红七军和湘东南独立师决定选择有利地形,消灭该股敌人。
3月24日,两路红军部队在张云逸、王震的指挥下,在将军山附近摆开战场。红七军一个连在当地赤卫队的带领下,从将军山的丛林中隐僻前进,在敌人侧后发起冲锋,突入敌人阵地。另派两个连沿马王山东路迂回包抄,一举把将军山之敌消灭。湘东南独立师则在鷦鹤岭一带击溃了前进之敌。是役,歼灭了敌第十九师一个团,毙敌300余名,并俘获团长陈汉维及官兵一百多。
战斗结束后,独立师和红七军回到莲花县城。4月上旬,经两个多月的艰苦转战,红七军在乐昌长来渡被分割的五十五团与五十八团,终于在永新天河会合。
(责任编辑: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