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揽胜觅踪 >> 美哉湘山 >> 阅读

美哉湘山

2015-04-05 10:38:55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481
文/张雄飞



炎陵县城西,有一山,名曰湘山。
相传,此山原是洞庭湖龙王太子的身驱变化而成,因龙王太子嗜好赏戏,每至月圆之夜,其化身之山均会赴湘潭看戏,天亮则返回原址,这便是“龙王太子夜赴湘潭看戏”的美丽传说。由于与湘潭有不解之缘,故后人用湘潭的湘字给此山命名湘山。
在山区莽莽崇山中,论高度湘山比不过境内的笔架峰、金紫仙、酃峰的海拔;在星罗棋布的山区旅游景点中,论名气湘山比不过炎帝陵、神农谷在外界的知名度。但我却十分钟情于她,多少次冲动想为她写下一点什么,不仅因为她满身裹着神话色彩,而且在于其风光之美令人陶醉,其人文之美令人景仰。
湘山的风光,最美是其自然孕育形成。沿106国道,从炎陵县九龙西城区进入主城区一路来看,湘山是“一峰兀立,二水夹流”,实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杰作。河漠水和草坪河沿山的两岸夹击着汇聚到前方不远处的洣江河上,一路涛涛往茶陵县城方向奔涌而去,生生不息滋养着河下游的人民。如果将河漠水和草坪河比作一个弹弓的支架两端,洣水比作弹弓的握柄,那么湘山就包藏在弓内,时刻准备着蓄势整装待发。正因这种独特的自然山势,当地人把湘山所在誉为炎陵的“龙头”,奉为吉祥和腾飞的象征。
湘山上的那座沧桑古塔也令人难以释怀的。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有古塔的地方就有故事。在物力维艰之古时,举力在大山深处精雕细刻建筑一座宝塔,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一座山自从有了一座塔就增添了它的古朴与厚重。因此,每当登山遇塔,我都会驻足欣赏,认真倾听,倾听那随塔呼之欲出的悠悠文化脉动。不应否认,湘山古塔的脉动很久远也很神奇。据说,龙王太子神游湘潭看戏的秘密被发现后,当地百姓担心这方神圣的风水宝地走失,于是乎修宝塔以镇守。古塔初名“永怀塔”,寓意为永远怀念龙王太子带来的福地和福气。而据考证,古塔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 (1617),清代康熙、雍正、道光、咸丰四朝都先后进行重修。可能是人们习惯使然,山名湘山,于是塔也便呼为湘山塔了。古塔位于山之巅,为楼阁式空心砖塔,塔身中空,六角,七级,铸铁葫芦顶,连基座及宝顶共有九层,高约13米,底边边长2米,圆形底座。从山底仰望,甚是俊俏挺秀。登上塔顶便可俯瞰炎陵山城全貌。先人们还用“八仙过海”等浮雕和“月携塔影天河去,我载琴声鹿原来”的门联,点缀出古塔的文化底色。
再者是覆盖在湘山的漫山遍野的树木,撑天迷人。在湘山的山坡上,500年和300年以上的古树多达20余株,国家级保护植物也有多种。这些古树苍老而不颓败,遒劲而不懦弱,虽饱经风霜,却依然呈葱葱之势,煞是迷人。单说那百年古松,枯败的细叶飘洒后,绿色的叶子又挂满树梢。古木撑天,和着其他青葱树木的支撑,远观湘山,四季如黛。令往返山城的人们,常年触摸着绿的盎然和勃发,春的生机和魅力。
美在湘山,还有那庙阁承载的人性之美。山上有一座年代久远的的五子庙,据传在明代就已建成,内供神农天子、钟馗才子、孟姜女子、铁头太子和罗浮孝子等五菩萨。我想,先民们之所以将这“五子”援木肖像立庙而祀,在于“五子”大多与(酃县)炎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神农天子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其陵寝在炎陵县城西20余里处的鹿原陂。淳朴的炎陵人民理当将其列为“五子”之首。钟馗才子呢?本系终南山人。传说,钟馗生相丑陋,虽才华横溢,中得状元,却被皇帝撵出了皇宫。一天来到衡州府,府尹与钟是同科举人,知晓钟馗因貌丑而失状元,心中不平。于是起了怜才之心,就保荐他在酃县(酃县有一段历史时期隶属衡州府管辖)当知县。钟馗在酃县任上广施仁政,深受百姓拥戴。孟姜女子是忠贞刚烈的巾帼英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流芳千古。孟姓后裔引以为荣。传说,当年孟姓从外地迁徙到酃县定居,便在住地修建“女子庙”奉侍有加。铁头太子也是和炎陵颇具渊源,其陵墓就在今天的炎陵县大院农场。据说,其父在今大院农场组织山民习武,反元起义自立为王。其因“铁头硬功”十分了得,人称 “铁头太子”。铁头太子劫富济贫,杀恶除霸,并规定三天一小练,七日一大练。故练武之地称小练、大练(今称小院、大院)。不久,朝廷出兵征剿,铁头太子因寡不敌众阵亡,明军割其头颅去朝庭复命。其部下将无头尸体运回大院,准备择地厚葬。次日,众人发现装敛其棺被蚂蚁用土掩埋了大半,以为是山神作美,于是决定就地安葬。为了使其全尸,打了一个铁头,续在尸身上,成了名副其实的“铁头太子”。而罗浮孝子则指的是“剜肉烹汤奉母” 孝名美扬的青年罗骏。
这“五子”菩萨的传说故事在山区百姓中,广为人们所熟知,许多人面对其每每许下虔诚的心愿,都伴随着自身的努力所实现。因而,“五子庙”自立庙以来,香客络绎不绝前来,致祭的香火更是十分鼎盛。将中华传统文化中颇具正能量的五个人物集中请到一个庙堂,让世人顶礼膜拜,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真是先人们站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边创下的一项思想壮举!然而,我想大胆推论的是,先民们之所以供奉这“五子菩萨”,更在于把这“五子”当做为人处事的楷模,是在铭记和传承着美好的人性光辉,告诫后辈子孙要做一个有着美好人性修养的人。
斗转星移,时间的步伐到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数以千记的知识青年从省内长沙、湘潭、醴陵等地来到炎陵,轰轰烈烈参与到“上山下乡”运动中,留下了他们“大有作为”的奋斗历程和“与民鱼水“的难忘生活。几十年后的1996年,为了铭刻知青岁月的丰碑,炎陵县决定启动一项“以鉴历史”工程——那就是建设一座“知青阁”,阁之所在地就选在湘山。这给厚重的湘山添上了新时期的人文色彩。阁是六角三层仿古楼阁,一、二层楼四壁雕刻1963年至1978年在炎陵县上山下乡的7000多名知青的名单,三楼挂有知青们当年的生活、劳动、学习照片,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知青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情景。这座承载着知青岁月的楼阁,向我们讲述着“与民血肉关系的”难忘知青生活。这正如“知青阁”赋所言:“人逾七千,个个胸怀壮志,时经三载,朝朝汗撒梯田,山野农夫,视知青如子侄;城中赤子,待父老若椿萱。别泪依依,共寄深情于永远;离心恋恋,相期后会应有年”。
此外,置身湘山的革命纪念场所中,绝对能让人身临其境的重温井冈山红军精神,接受一次精神洗礼。1980年9月,中共酃县县委、酃县人民政府在省民政厅的资助下,在风景秀丽的湘山南端之颠建起了酃县革命烈士陵园,占地3000平方米,耸立在园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高19.28米,碑的四周,松涛阵阵,万木峥荣。纪念碑与湘山古塔遥遥相对,雄伟而庄严。好似一个浓缩炎陵革命历史的精神宝藏,时刻等待着开启和挖掘精神宝藏之人。从炎陵一路闹革命走出的杰出代表曾任中宣部部长的张平化先生亲笔书写了题为《向革命烈士致敬》的七律一首:
梅山洣水出罗霄,
革命洪流逐浪高。
战火纷纷黑雾散,
金光普照红旗飘。
开基创业功堪颂,
接力长征路更遥。
寥寥数语就表达了炎陵人民接力续写革命荣光的豪迈。为续写这荣光,炎陵人民建了一座名人园。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炎陵县开展革命斗争,以及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出杰出贡献的炎陵籍人士而建。名人碑廊上记载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在炎陵指挥革命斗争的情况,毛泽东在炎陵革命活动的路线示意图,在炎陵战斗过的中国工农红军部队及其指挥员的名录,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炎陵大事记,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名录以及抗日阵亡将士名录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烈士名录。在名人园,最引人注目是园中塑造的名人塑像,他们是我党早期活动家何孟雄、缪伯英、廖纲绍,我军高级将领廖海光、张经武,知名人士何炳麟、郭春涛。
然而,更让人值得称赞的是,湘山名人园东北侧的一隅保留了红军战斗遗迹,上面陈列着铁炮、松树炮等,都是当时击溃尾追朱德部队的湘敌和攸茶反动民团使用的武器。站在这些现已成为珍贵历史文物之前,遥想主席当年,指挥的那场即将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战争是多么的惊天动地。在这场宛如史诗的战争中,数万炎陵人勇往直前抛头颅、洒热血。好在淳朴善良的革命老区人民,时刻铭记先辈的殷殷期待,不忘前事,以资后世,薪火相传。在1928年毛泽东指挥的接龙桥战斗遗址,当年的铁索桥位置重新修建了红军桥,这桥全长112米,经跨120米,桥宽2.12米。整座桥由木质底板、钢索和钢索围杆构成,一端连着湘山,一端连着城区,汤汤的草坪河水在其下淌流而过。你漫步在这桥上,聆听着山水的声响,耳际一边萦绕的是当年的井冈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枪击炮火声,一边响起的是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建设美丽幸福新炎陵的铿锵步履声。
这就是美丽的湘山,湘山的美丽。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1-02-06 11:04:16
2018-12-27 17:53:48
2018-12-27 17:52:35
2012-12-29 09:33:44
2018-12-27 17:51:38
2012-12-29 09:33:21
2012-12-29 09:32:31
2015-10-15 17:30:00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