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德胜
国家4A级旅游景区酒仙湖坐落攸县东部山区。酒仙湖是大自然的恩赐与人类创造完美结合的产物。她从一条江(酒埠江)到一座水库(酒埠江水库),再成为一个美丽的风景胜地(酒仙湖),经历了一个破茧成蝶的成长历程。
酒仙湖的传说很美,真实的酒仙湖却是与那些出大力、流大汗甚至牺牲生命的创业者,与那些废寝忘食的策划与设计者联系在一起。其中一位与酒仙湖相关联的人物——曾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的谭震林。
攸县地处长江中下游,纬度较低,暑热期长。入夏以后,气温高,雨量少。以前,由于经常出现的大旱灾,导致大面积水田失收,人们生活比较贫穷,少数地区群众饮水都困难。
时在北京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谭震林主管全国农业工作,为实现毛泽东亲自主持制订、经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即12年农业生产发展远景规划,而日夜操劳。为了全面掌握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他经常深入农村调研,也把家乡作为了解农村的一个窗口。攸县的旱情令他十分担忧,由此特别关心家乡的农田水利建设。1957年3月,他在给时任县委书记温兰田的信中写道:“要保证农业生产稳定起来,就必须解决抗旱能力问题。目前只能抗旱30天左右,应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提高到50天、70天、100天,使全县所有的(怕)旱地都得到足够的灌溉用水。”
1957年4月,谭老亲率工作组来到家乡攸县进行民主办社试点,他走村串户,挨家访问,和农民促膝谈心,倾听农民的呼声和要求。到基层一蹲就是40多天,亲手抓了上云桥乡5个高级社的整社全过程,同时收集到许多有关农业与农民的一手资料。回到北京后,万忙之中一直惦记着家乡。家乡的旱情,百姓的渴望,总在他的头脑里盘旋着,让他焦虑,问题不解决,他始终放心不下。他接连给县委领导写信。“挖塘、修山塘,在山沟间修水库、闸山沟,在小河里修土水坝、筑陂,把水蓄起来,作到大旱不旱,大水不淹”。“从攸县县报上看到你们提出今冬明春用三百万的人工(工日)兴修农业水利工程,达到小旱无灾,大旱免灾,这个决心很好,必须坚持贯彻。”同时在信中不厌其烦地介绍一些外地兴修水利的作法。
在谭老的敦促关怀下,攸县的水利建设突飞猛进,仅1957年至1958年春,修了中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21座。
与此同时,应攸县县委请求,湖南省水利局几次到攸县察看旱情,规划水利建设,初定在普子口建设“引攸济沙”(引攸水济沙河)工程。这一方案立即得到谭老的支持,他向湖南省委领导人建议,将这一工程项目列入湖南省水利建设计划。当水利局对普子口引水工程进行考察论证时,发现在普子口筑滚水坝不能满足数十万农田的灌溉,提出在酒埠江筑坝建一座大型水库的设想,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攸县主要粮食产区的水利灌溉,还可以解决醴陵县(现为醴陵市)西南乡的水田灌溉,同时可以发电、调洪、通航、养鱼。县领导顾虑到在酒埠江建水库,需要占用耕地、山林1万多亩,移户千余户6600多人,加之,正红火的工业区官田镇将被淹没,犹豫不定,难下决心。为此,县委急切地召开会议,进行认真研究,权衡利弊,认为兴建酒埠江水库是攸县人民的大计,事不容缓,立马层层上报计划和方案。1958年5月20日,在国务院总理会议室由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湘、鄂、赣三省水利工作会上,经过讨论得到批准。
在水库工程正式动工之前,谭老亲自审查工程设计,决策工程的大政方针。1959年5月中旬,当大坝筑到40米高度时,大坝与山坡接头处渗水,大坝右侧山体上有裂缝滑坡迹象,两处隐患对大坝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恰好在这关键时刻,已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谭老回到攸县,他到水库工地视察,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指示国务院农口有关部门,调拨一千多吨高效水泥,用于山体裂缝和山坡连接渗水处的水泥灌浆,并相应增拨经费,解决了工程的燃眉之急,使水库建设顺利进行。在工地,谭老与民工一起劳动。
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谭老经常过问,关心工程进展情况。由于全凭肩挑手挖,土方工程进展缓慢,谭老及时提出,要在工地改革运输工具,改革取土方式,改革夯压方式。于是,工地上掀起了工具改革的热潮,大大地提高了劳动工效,加快了工程进度。他还多方设法帮助解决了工程所需的各种型号的钢材以及装机容量9000瓦发电机组等紧缺材料和设备。在谭老的支持和鼓舞下,原计划三年完成的工程,攸县和醴陵县人民日夜奋战,提前一年半峻工。一道168米高程的大坝横空出世,一座蓄水面积为610平方公里、蓄水总量3亿立方米的水库出现在湘东地理的版图上。
在改革开放中,攸县人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精心妆扮,最终打造出一个集旅游、商贸、企业等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文化旅游区,成为攸县土地最美丽的一个去处。
(责任编辑: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