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作家与作品 >> 汉字繁简之我见 ——谒读易平《繁简之辩》 >> 阅读

汉字繁简之我见 ——谒读易平《繁简之辩》

2018-01-29 22:27:15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253
 
                              侯清麟                

  我是1955年农历2月生人。
  读小学时接触过一些繁体汉字,记得语文老师讲中国的方块字是由仓颉创造的,太多是从象形图案演变而来的。他结合“日月水火”几个字的蜕变过程进行讲解的情形,在我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不久遇“文革”,没得书读了,为了生计,当上了牛倌,但不知为什么,喜欢读书的感觉却依然。那时的山区农村那有书,只能借或“偷”缺页少码甚至残缺不堪的书籍,在微弱的煤油灯下津津有味地阅读。那些书上的文字都是未进行简化的繁体字,我这高小才读一年者,本来就认识不了多少字,看这些文字只能是囫囵而下。至于那些太深奥且又没有标点符号的书籍,比如《东周列国志》,两页也看不完!
  放了几年牛后,一个偶然机会争取去读了中学。这时的报纸和教科书,该简化的字已全部到位,加之那时的语文教材几乎没有文言文了。如此这般,从此一见繁体字的文章和“之乎者也”就发怵。如今花甲后第二春了,真觉得这是我人生难以割去的痛!
  好在除放牛的那几年外,将练毛笔字的习惯保持下来了,这也让我恶补了些繁体字,还知道简化字有许多来自书法草书如“学”“门”等,当然也有不少字没弄清其简化的根据。说句实话,我是喜欢书法繁体字的构字方式的。
  近日读《文笔》易平先生题为《繁简之辩》的文章,觉得易先生大多观点我是赞成的,但对当今否定繁体字的存在,对现在已面目全非的汉字还有人呼吁要继续简化的观点,我是持反对意见的。
  我赞成有条件地全方位恢复繁体字。
  尽管易平老师总结他人的观点说,多年前因简化字使许多人脱盲了,且为义务教育作出了许多贡献,但我知道,脱盲者可还是在繁体字时代呢,至于义务教育并不需要简化字也是可以做到的。这几十年的出版物已如山积,汉字电脑打印软件的出现,更是让简体字恢复到繁体字成为一件影响广成本高非常难的事。但我认为,这点成本相对于汉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和还将无止境的历史长河而言,不过是沧海一粟。现在连大学都相对普及了,且被简化的繁体字本身也不是很多,只要稍加推动,恢复起来不是很难的事。从国家民族来看,现在世界华人众多,孔子学院遍地,外国人学汉语的趋势方兴未艾,非常有利于促进华人对汉文化的认同感。
  中化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它,将汉文化一脉传承了下来,即使历经秦朝焚书和历史上两个少数民族统治,有一段时间汉文化脉络遭到割裂,但因汉人骨子里对象形文字崇拜,中华文化得以延续。传统社会读书人少,且书写工具主要是毛笔,书写效率低,几千年都没有简化汉字。而现在什么都快节奏,书写的工具多且便捷,不会写字者少到可忽略不计,大可不必因写一部分繁体字影响所谓效率。将数千年的汉字文化割裂或切断已发展得非常艺术的汉字,将其弄得画虎不成反类犬,如此评估和与未来的影响相比,要做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
  简化字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先不说某此简化字对中文的表述很难如法语那么准确,就比如书法,二王、颜柳、苏黄米蔡、赵孟頫、董其昌直到近代的许多书法家,都以繁体字为基础,即使草体,也非常规范。而今天的书法作品,繁简相杂,不伦不类,即使许多大家所书,也很难有王羲之、怀素那样水平的作品,更不要说流传了。若干年后回头看,这是亵读书法文化造成的硬伤!当然有人会讲,书法有篆、籀、金、甲骨文、隶书等,但它们并没有改变汉字结构,而是遗传和发展了汉字文化,且是楷书、行书的祖宗。再之,今天举国恢复中小学书法课,就是对汉字文化和对繁体字的认同。
  恢复繁体字可以解决一些简化后的汉字与史实相悖的问题。比如汉朝有个佞臣叫邓通,他的发迹就与他的姓有关。他曾是为汉文帝刘恒撑游船的小头目 ,因为汉文帝某日坐游船后偶尔梦见一个衣服后背有个洞的船工将其顶上了天。汉文帝醒来后对船工一个个排查,结果发现邓通与那个船工的形象很接近。再加之邓通姓邓,邓字左边繁体是登天的“登”字,所以汉文帝很快提拔了邓登,让他当上了大官。后来是因为邓登能力实在太低,才被汉景帝……倘若是现在的简体字“邓”,恐也就没有邓通这一历史人物了。简化字的流行,可能使得将来研究古籍和考古者认不出繁体字;研究古籍和做考古工作,还得先学繁体字,这样也是得不偿失的。
  我是坚决反对汉字“继续简化”者。
  如上所述,已有不少改繁为简的字对汉字文化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倘若继续简化,真会使具有丰富内涵的汉字文化变得后果不堪设想。特别是当前网络文化迅猛发展,很有可能使汉字从这一途径走进网络语、口语与文言文相杂相混的死胡同 ,让汉语言文化变得不伦不类,甚至让语文老师都没办法当了。
  修补“繁简共存”,应该由汉文字改革委员会结合当前实际去研究完善。应该适当恢复一些繁体字,尤其应该把当时简化时无根无据的少数字改回去,让中华汉字在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不至于成为历史长河中的“肠梗阻”。
  再者,必须杜绝网络语言中张冠李戴的汉字出现。比如前不久,我的学生在微信中发了一张图片并说:“由木由运动员的赶脚?”我看了老半天,后来还是她的图片,我才猜出是“有没有运动员的感觉?”还有一些新生网络语,什么“MM(妹妹)、GG(哥哥)”,如不常上网者真不知是什么意思。倘若这些网络语言在新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不经任何批准就乱用,久而久之,我们这些很愿意读纸质书的人无疑会成为另类,还如何发展和继承汉字文化呢?
  当然,汉字到底是繁还是简,不是一两个人的呼吁就能决定的,但我认为国家层面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应根据时代变化,不断研究调整文字政策,引导汉字文化始终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如是,则不亚于仓颉造字的功德!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7-07-11 17:31:16
2017-07-11 17:29:32
2016-09-08 22:23:58
2016-09-08 22:22:49
2016-09-08 22:22:19
2013-11-23 20:12:20
2013-11-23 20:11:10
2016-11-15 16:46:58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