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揽胜觅踪 >> 伏 波 岭 >> 阅读

伏 波 岭

2018-07-23 10:44:16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188


                               文/杨 徽   
  这是一处濒临渌江巍然耸立的石崖。绿色的青苔、褐色的藤蔓胡乱地爬在石崖上,使本来是灰色的石崖透出悲凉和沧桑。崖壁上长满了高矮疏密不一的灌木,零星地开着几朵黄色、白色或红色的花。崖上有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樟树,微风吹拂,树枝摇曳着,树叶颤栗着,发出沙沙的声音。阳光透过枝叶,把斑驳且晃动的光影印在石崖上。清澈的江水悠然地流淌,闪烁着粼粼的波光。头戴草帽的渔夫不紧不慢地摇动船桨,轻快的渔船在水面上游荡。自东往西的渌江,绕过石崖的羁绊,把满江的水转向西南方向。
  江水可以转向,而历史无法掉头。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一个声音穿越两千年的漫漫岁月,震动我的耳膜。我不由得抬起头,发现一个身材魁梧、目光炯炯、身穿铠甲、腰佩宝剑的将军,静静地站在草坪中央的石座上。我突然想起,脚下这个地方的名字,就来自这个人。东汉时他受命于光武帝,率楼船2 000艘,领兵2万南征交趾,平定交趾女子征侧及其弟征贰的叛乱。他所过之处,均“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他南征往返途经渌口,历时三载,均屯兵于这个石崖上。石崖的地势比旁边都高而成为岭,后人感其勋德,便将此崖叫做伏波岭。
  他就是东汉时赫赫有名的伏波将军马援。
  “臣尚能被甲上马。”在武陵五溪“蛮”抢掠郡县,刘尚、李嵩、马成等将军前去征讨均无战绩的情况下,62岁高龄的马援主动请缨。光武帝恐其年事已高,不允。他“据鞍顾眄,以示可用”,率4万兵马前去征讨。后不堪暑热,最终病死。马援为国尽忠的精神、马革裹尸的气慨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
  渌口人为纪念马援,唐代时在伏波岭修建了伏波庙,其后屡有兴废。清咸丰11年(1861年)重修,1944年9月在日军飞机轰炸渌口时被毁,1970年重修。该庙坐北朝南,为青封火山墙式建筑,红墙青瓦,画阁雕栏,古朴典雅。庙分上下两进,中有天井,雕梁画栋,左右两侧各有厢房三间,右后侧有膳堂,供僧人食宿之用。前殿奉有关帝像,后殿为伏波将军塑像,金铠金甲,右手举鞭,两目圆睁,栩栩如生。从鼎盛的香火可以看出,无数代善良淳朴的渌口人,都把马援当做了家庭平安的庇佑者、地方安宁的守护神。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毛泽东在解放后谈到马援时,吟出了这么两句诗。1927年2月3日,来渌口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毛泽东,就在伏波庙里召集农运骨干开会。在毛泽东的鼓舞下,伏波岭很快成为渌口周边地区的农运中心。昏暗的灯光把伏波庙照得通亮,低沉的声音把决心表得山响。伏波将军默默地站在那里,也许,他那时已经预测到,那豆点的灯火,将会变成驱散黑暗的光芒;那低微的誓言,将会变成摧枯拉朽的力量。
  当晚毛泽东就住在庙里。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黑夜,他双手枕着头,躺在临时开的地铺的草席上,借着闪烁的油灯微弱的光亮,侧着身子,半眯着眼睛,出神地望着威武的伏波将军像。如果有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度和情怀,点点星火,也可以燎原!马援给了他信心和力量。
  伏波庙,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历史在伏波岭交集,历史人物在伏波岭相遇。
  我来到伏波岭,吹着凉爽的风,看着涌动的波,凝视历史的烟云,怀揣未来的梦想。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0-04-18 21:55:08
2019-10-30 10:21:03
2019-10-30 10:19:28
2016-09-08 22:13:17
2016-09-08 22:12:49
2016-09-08 22:12:05
2016-09-08 22:11:29
2016-09-08 22:10:42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