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屈继元
一
1910年冬,醴陵东乡枧头洲失鲤浦肖家老屋一个贫苦佃农的家里,四岁的润伢子坐在地上玩泥巴。润伢子原名申熙,字旭初。他身材瘦小,脸上因长期营养不良而导致的菜青色。饿极了,他就把家里所有坛坛罐罐都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一点吃的。
国事日下,生活艰难。家里大人都是佃农,祖父母已死在沿街乞讨的路上。父亲蔡志廉也是佃农。1911年五岁的润伢子与家人搬回到醴陵东乡花麦冲汤家湾,租了几间草屋和几石山田定居下来。花麦冲风景很优美,距离县城大约25公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一家虽然艰苦,但凭着一股子力气拼死拼活地做,总还能过得下去。润伢子兄妹8人,他是家中长子,下有三个弟弟和四个妹妹。润伢子7岁那年,家里勒紧裤腰带把他送进私塾念书。润伢子很懂事,经常放学后帮家里打猪草,做农活,带弟妹们玩耍。润伢子成绩也很好,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父亲很欣慰。
生活磨难造就了蔡申熙坚强的性格。小学毕业后,家里实在无法供应他继续念书,父亲叹气对他说:“谁叫你生在我们这样的穷人家呀?”万般无奈下,只得叫蔡申熙到道士汤正生家里学手艺,用来谋生和糊口。可未曾想到,那个满口经文的汤道士是个狠毒角色,小申熙在这里经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稍不如意就遭受打骂,还不给饭吃。那一次他偷偷逃了出来,一个人逃到大山里,饿了吃野果,渴了喝山泉。直到第三天,族人在山上发现他时已是奄奄一息。乡人都说这孩子福大命大,将来必有出息。蔡申熙后来和人说起童年时期那段痛苦的经历,感慨地说自己是“有父母,无童年”。
二
那段被苦水浸泡的童年可以说是造就和历练了蔡申熙,让他养成艰苦朴素,坚忍图成的刚强品格。
1920年冬天,在父亲的护送下,16岁的蔡申熙又回到了学堂,进入县立中学读书,父亲帮他放下行李,离开前只是用期许的目光看着他。蔡申熙暗暗发誓,一定好好读书,积极上进,不辜负亲人的厚望。
县立中学的前身就是渌江书院,这里不仅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作为醴陵的最高学府,这里校风严谨,不仅传播文化知识,还传播进步思想和新思维。蔡申熙是班上第一个带头剪掉头上那根小辫子的人。他很珍惜在校的幸福时光,每天清晨,站在宿舍的围栏处凭栏眺望,但见远方一轮朝阳喷薄而出心潮澎湃。中学毕业后,蔡申熙长成一个英俊勇武的青年。他婉谢了乡绅贤达的说媒,推辞掉名流千金的示爱,因为他不想过早陷入娶妻生子平庸生活的沼泽中。他的人生注定要轰轰烈烈。
三
1932年10月9日,红二十五军军部河口之战,战争很激烈,蔡申熙将军腹部中弹,疼痛难忍。他捂住伤口,咬紧牙关,躺在担架上坚持指挥战斗。为了不拖累部队,他毅然命令警卫员:“小喻,快,给我一枪!”蔡申熙壮烈牺牲,年仅26岁。部队清理蔡申熙将军的遗物时发现他只有一条换洗的内裤,那件衬衣背部破了一个大洞。还有一支黑色自来水笔,那是念中学时父亲买给他的,早就断水写不了字,他一直舍不得丢弃。
而就在距离战场几百米开外的那个农家院落小耳房里,憨厚老实的房东大叔还在焦急地等待,锅子里的鸽子汤已经热了好几回,他在纳闷:“蔡军长怎么还不回来?这汤凉了就不好喝了!”据村里的老人回忆道:蔡申熙当年在黄才畈就住在红二十五军的军部里,军部原先是一个大架屋,架屋四周有几间小耳房,蔡军长就住在一进门的耳房内。房东当时喂了很大一群鸽子,因为战事吃紧,士兵们很久没有吃到一顿饱饭了。蔡军长心疼士兵,就在他牺牲当天,曾向房东大叔打听,这鸽子卖不卖。大叔说可以卖,蔡申熙当时就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些银稞子准备买鸽子,可就在这时,交通队的同志前来报告说前方吃紧,蔡军长二话没说,骑着战马就上了阵地。房东大叔把两只最大的鸽子炖了,准备给军长尝尝鲜。不曾想到蔡军长就在这一仗中负了重伤,直到牺牲也没能吃上那顿晚餐。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这是后人在传记里对蔡申熙烈士的概括,寥寥几笔,像是一个画家笔下的人物速写。其实,这后面有太多悲壮的故事。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说的:“蔡申熙同志是红十五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牺牲,是红四方面军的重大损失。”
(责任编辑:卫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