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桂平
虽是盛夏,来到龙潭乡,仿佛置身于神仙洞府,感受的是一片难得的阴凉。
龙潭乡位于株洲县东南端,与攸县、衡东搭界。辖11个行政村,8583人。土地总面积73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山区乡。
有成语“龙潭虎穴”,说的是水的深、山的奇。龙潭以山地为主,山地土层深厚,有原始次森林1.6万亩,人工林海7万亩,竹林1万亩,山林连接,蔚为壮观,全乡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境内群峰峻秀,山高谷狭,谷壑幽美,幽深静远,泉水清澈,溪水长流。同时,植被原始,林木茂盛,绿树常青,空气极为清新,是优良的天然“大氧吧”。如诗如画的山水,仙境般的自然风光,仿佛走进“人间仙境”。
因山林保护较好,这里野生动物品种繁多,栖息着30多种野兽、40多种飞禽。常见的有野猪、竹鸡、黄麂、香獐、鼹鼠、果子狸等等。乡内生态丰富,乡民由此发展了蕨菜加工、藤茶种植等特色产业,还有远近闻名的黑山羊、火焙鱼、腊肉、粉蒸肉、蜂蜜等土特产,以及野猪肉、麂子肉等山珍野味。
进入龙潭境内,首先映入眼睑的是龙潭水库。它修建于大跃进年代,地处龙潭紫云村、太花村和铜鼓村境内,蜿蜓迤逦15里,水域面积2千多亩,总容量760多万立方米。周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风景如画,是旅游、休闲、避暑、垂钓、娱乐的理想之地。
在龙潭水库上游的龙潭集镇300米处,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龙潭桥”,原是由几米长的大青石板搭建而成,现已被钢筋水泥桥替代。桥上方有一个深不可测的古潭,据说有龙于潭内戏水。相传1500多年前,当地遭遇大旱,大地龟裂,农民数月虔诚求雨,将敬果放入连通江海的石洞,感动了沉睡在深潭中的青龙,青龙深夜从潭中直冲上天,顿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大地众生得救,龙潭的地名由此而来。新燕村木鱼岭下的龙骨洞中还留有龙肋骨的印痕,印证了神龙曾在此生息。
龙潭有竹林达万亩,竹林成为乡民生财致富的主要资源。我们普通见到的是圆竹,高大直立、竹节拔上,而在东南的水源村,却生长着一种方形的小竹子,方竹是此地的佳品,移栽出去要么不能成活要么变成圆形。传说舜帝在湘的妃子,闻知舜帝南巡路经蓬源山,便追随而来,为防止迷路,在此插上筷子以为路标,得湘妃灵性的筷子后来长成了今天的方形竹子,且仅在此地小范围生长。
在龙潭南面边陲的乐云村,有一座山叫蓬源山,又名蓬源峰、蓬莱仙,一峰临三县(衡东、株洲和攸县),海拔659米。开车上山近一个小时,山路曲折陡峭,山峦绵延,林木翠绿,风光秀美。清晨云雾缭绕时,犹如蓬莱仙境。这里村民多分居在山腰上,可能是“与世隔绝”吧,居民显得格外纯朴。这里有大阁石灰溶洞,里面有石桌、石椅等,据说深有几百米仍未开发,传说为仙人练丹之处。这里山顶上有一古庙,名叫蓬源仙庙,终年香火不断,供奉着蓬源老爷,有说是玉皇大帝的外甥,又说是古代此地的一位朝中重臣。这里风景十分之好,比之西边衡山并不逊色。
在龙潭太花村的边缘有凤凰山,它与衡东交界,海拔599.5米,它处在蓬源山的北面,两峰对峙,突兀其中,周围山峦起伏,山高林密,怪石林立。站在凤凰山东门一望,蓬源山下各岭朝来,犹如莲花朵朵开,居高俯下,魂牵梦萦。西门一望,山顶石山相连,一线石路伸向远边。南门一望,竹山相拥,高低错落,翠绿无比。凤凰老爷座落在五小岭中的庙中,犹如五朵莲花含蕊吐放,庙前清泉潺潺,永不干竭。每年六月初六,凤凰山游人如织,登山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小时候,走进龙潭的舅舅家,最喜爱吃的是板粟、冬笋、野猪肉,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今走进龙潭,看到的是宽敞油亮的马路、青翠可爱的竹木,还有勤劳朴实的乡民,他们奔走在致富的道路上,营造着龙潭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