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湘东论坛 >> 湘东界说 >> 阅读

湘东界说

2010-03-11 13:55:09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 浏览:355

湘东界说

陈立人

关于“湘东” 地域的说法大体有四种:一是湘江以东之湖南属地;二是按照我国传统的五行地域观念,指除湘北、湘南外的湘江以东之湖南属地;三是从历史沿革看,自三国时起,历史上的“湘东郡” (《晋书》:晋熙十三年,省湘州,置沙、衡、湘、零陵、陵、营阳入荆州,流民立山令。汉旧县郡有此,疑是所立)四是按现在行政区划习惯上指的株洲市(株洲市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天元区、株洲县、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

以上对湘东地域的界定,大体分为两个角度:自然地理和行政区划。按自然地理或行政区划界定湘东地域都各有理由和价值,但从研究湘东文化的角度来看,纯粹用古代的或现代的行政区划都不够确切;同样,纯粹以自然地理条件划分也失之偏颇。因为地域文化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区域的形成,经济区域是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而具备产业特色的地理区域。其形成是由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土壤、气候和资源等)和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科学技术等)两大因素决定的。当然,经济文化区域的划分,除重要的自然生态条件外,行政区划、人文因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空间上讲,地理上的完整性与自然——生态条件的一致性,使同一自然屏障范围内的文化易于交汇影响,加上民族活动对文化区域的变化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此地区社会文化与其毗邻地区会有显着的差异。从时间上讲,长期历史发展所导致的该地区内部经济联系的紧密与经济水平接近,也使该地区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学界以大河、大山等自然屏障来划分地区以及这一地区的文化,具有一种模糊的准确性,比用某一时代的行政设置来划分更加确切,也更加稳定。据此,则湘东包含之域,当为罗霄山西麓,湘江东岸地区,即以株洲地区为中心,包括括长株潭、衡阳市之衡东、衡南、安仁、耒阳常宁,岳阳之临湘、汨罗、平江。或可延伸至郴州市之桂东、汝城、资兴等本界说的理由如次:

一、该地区具备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般来说,自然区的划分,是根据岩石、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相对一致性所划分的区域。在其外部应有天然屏障将它与毗邻地区分隔开来。湘东西界为湘江,东界为罗霄山脉。罗霄山脉是万洋山、诸广山和武功山的统称,武功山主要由上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和印支-燕山期岩浆岩所组成,呈北东向隆起,万洋山和诸广山主要由燕山期岩体及古生代地层组成南北向隆起带。罗霄山又特指醴陵-攸县和茶陵-永新及萍乡、莲花一线,长约150多公里,宽达3045公里。位于中国湖南和江西的交界,是两省的自然界线,是湘江、赣江及北江部分水系的分水岭和发源地,也是保护湘东内地的天然屏障。

又湘东属同一水系。湘江东边,一有最南边的耒水,耒水发源于桂东屏水山(炎陵之南),流经桂东、汝城、资兴、郴县、永兴、耒阳、衡南、向西北汇入湘江;二有发源于桂东风流山(炎陵之北)之洣水,洣水汇斜濑水,罗浮江、云秋水、河漠水于双江口而成,经茶陵、攸县,在衡东入湘;三是耒、洣二水之间有永乐江、汇安仁、炎陵、茶陵、耒阳、衡山之水,左右穿插,西至衡山而汇入洣水。四是发源于江西萍乡赣西高山芦溪的渌江,在今株洲县城(渌口镇)西流入湘江;五是发源于罗霄山脉的大围山北麓,有大溪河和小溪河两个源流汇成的浏阳河,在长沙市的陈家屋场注入湘江;六是东源出江西省修水县境、西支出湖南平江县境内东北龙璋山的汨罗江,在平江县城西汇合以后,向西流到汨罗市磊石山注入洞庭湖。

发源于罗霄山的条条小河和道道山谷,成树枝状水文网,其间水旱之灾不重。山林茂密,交界之地有穿山峡谷,山谷平坦,是山区农业的良好耕地,也是山区之间的重要信道。先民之起始阶段,这里有洞穴和林木以居住;有土地以种禾稼;有山林可供狩猎。和平时,可通过湘江及其支流,通过山谷等众多信道,与域外进行广泛的交流,乃至进行属地的扩展。这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天府之域。湘东之地形、土壤、气候和资源大体一致,属“雁行式华夏向山地”,素有“平行山谷”之称。其山水形势,对于先民的自卫和生存均有利。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战国秦汉时期,区域内的先民居住点和人口聚居的城邑,都是沿着罗霄西麓和湘江东岸诸水排列的。《禹贡锥指》云:“荆之东界准约略言之,盖自麻城、黄冈逾江而南为武昌县;又西南为通山、咸寜、崇阳、通城;又南为浏阳、醴陵、攸县、茶陵;又东南为兴寜、桂东、桂阳;又西南为宜章,皆分界处也。”《禹贡锥指》云:“又南为浏阳、醴陵、攸县、茶陵;又东南为兴寜、桂东、桂阳”等等,则东罗霄、西湘江、北汨罗、南屏水山,庶几为湘东之域。

二、该地区居民具备相对接近的生存方式

相对完整独到的自然地理要素,决定了该地区相对一致的生产、生活方式,即生产、民居、饮食、 婚丧、礼俗、民间信仰等。湘东地区是山区、小河谷和小平原交叉,有利于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其耕种业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薯类(马铃薯、土豆、洋芋、甘薯、红薯、白薯、木薯)、豆类、油料、棉花、麻类、烟草、蔬菜、水果、茶、中药材;其畜牧业是猪、牛、羊、鸡、鸭、鹅家畜家禽的孵化和饲养;其渔业为内陆水域养殖和捕捞活动;其林业以杉、桑、梓、樟、竹的保护、种植和开采。湘东的农、林、牧、渔业能够基本满足本地自然经济时代的消费需要并外销。

湘东民居构架采用"三间四架"的形式。房屋的空间高大通敝,便于通风驱湿、青瓦白粉墙具有造型均衡简洁,色调素净明雅的特点。古代以夯土为墙或田泥作土砖砌墙,后以柴火清砖煤窑红砖。湘东饮食风味不同于湖区和湘西,以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品种繁多,油重色浓,讲求实惠,注重鲜香、酸辣、软嫩,尤以煨菜和腊菜着称。

该地域的礼俗、民间信仰也有不同于外者。例如收谷时女人不能坐稻桶歇力,大家收割时不能用镰刀敲稻桶以免惊动五谷神,去深山劳动,忌唱山歌、吹口哨,呼同伴姓名等等。尤其是对包括炎帝神农氏的崇拜,更明显地看带有农业文明色彩。史载代以前有帝陵,代奉祀以昌。宋代罗泌《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宋干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诏命建庙陵前,肖像而祀,随之遣官诣陵致祭,并三岁一举,率以为常开宝四年诏置守陵七户此后,元、明、清各代祭祀活动从未间断,明代达15次,清代达38次。衡湘之间,其民至今犹念柱(即炎帝柱),凡一境数里,共奉一柱,以春祈秋报焉,谓树者柱也。所在有神农祠、先农坛。”炎帝陵县古名酃县。湘东地区敬奉雷神、闻雷辍耕、“戊月忌动土”的习俗决不仅仅是个宗教信仰问题。在神话、传说和信史融汇的观念形态中,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意味。据《—雷电与神龙崇拜的文字记录》(《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考究,酃之偏旁“霝”同雷、电、震、霆为同一个词族,“耒” 是炎帝创制的工具,其读音同“雷”“霝”。这不是巧合,是积淀了源远流长农耕文化意味的精神形式。地名物名同时反映了先民对雷电由自然崇拜到龙之神灵崇拜的认识过程,是古人对雷电自然现象的文字记录,也是我国龙崇拜源于雷电崇拜的一个典型例证。20065,炎帝陵祭典顺利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炎帝陵祭典已成为一个涵盖音乐、舞蹈、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文化载体。

3、该地区具备比较稳定的行政区划历史

行政区划是统治者为加强地方统治所划分的区域范围。有时为发展经济、巩固统治,可以考虑自然地理要素;有时则为了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力,有意违反自然地理原则。这在中国历史上事例很多,如汉代的长沙国,元代的陕西、湖广、江西行省划分,明代的南京划分等等。

以“湘东为名,设行政区始发于三国时期,吴末,分长沙郡东界,置湘东郡,领茶陵、新寜、攸、临蒸、重安、阴山5县。《元和郡县志》载茶陵、新寜、攸、临蒸、重安、阴山5县“晋以郡属湘州”。晋之湘州领长沙、桂阳、零陵、衡阳、营阳、湘东、邵陵、始兴诸郡。湘东郡依例领茶陵、新寜、攸、临蒸、重安、阴山5县。宋、齐、梁、陈仍如此。南北朝梁时,梁武帝以其子梁简文帝称皇太子时,封第七子萧绎(后来的梁元帝)为湘东王,这是梁武帝萧衍为了避免前代皇族间骨肉相残局面的重演,取消了宋、齐两代监视和限制皇族权力的典签制,给皇族以实权,出任方镇。萧绎是史册中唯一以湘东名王的。并任荆州刺史(略同晋之湘州),所辖地域包括两湖,兼督附近诸州军事。隋罢湘东郡而设衡州,改湘东郡治所临蒸为衡阳县,以衡州领常寜、攸、茶陵、衡阳县。以上之地域,五代属潭州,宋属衡州,汉之湘东郡治设于酃(今衡阳市江东岸),在洣耒二水之尾(入湘处);宋设县于今之炎陵县,移废用的汉酃为名,则在洣耒二水源头,可证湘东郡地域的稳定性。湘东郡,元天属临路,明属长沙府,民国属湘江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属衡阳专区;1952年改属湘潭专区(专区后来改称地区)。19837月,实行市管县的新体制,改属株洲市。原湘东郡之常寜和衡阳县今属衡阳市。

综上所述,湘东作为行政区划的历史是比较稳定的。这里要附带指出的是,株洲县、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1983年改隶属于株洲市,是国家为推进该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大举措,这样行政区划更加贴近湘东的自然地理条件,其意义不可低估。

4该地区的族群和方言具有同源性

族群和方言是地域文化之标识。湖南自称楚,其实楚主要是一个地域的称呼,事实上,直到战国时期,湖南作为楚国的附庸,仍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湖南人口基本上移民而来。随着北人南迁,加上元明清的屠杀,除聚集在湘西的少数民族除外,其居民之族群分布:一是岳阳、常德、益阳湘北一带,其居民口音、生活习惯甚至民风、性格同湖北,似为湖北江汉平原的延伸。二是永州、郴州、湘南一带,和广东福建江西的客家人同属一宗。这也可以从语言和生活习惯上找出很多相同点。三是保包括长株潭、衡阳的湘东一带及邵阳、娄底、怀化,大部分是江西移民。

两宋以来,移民基本上来自江西中、北部,很少发现来自江西南部的。从有关的一些谱牒、史志、文物和地名来看,江西移民量以明末清初为最。由于江西的大量移民,这些地区程度不等地受到了赣语的侵蚀。湘南土话、粤北土话和湘语中都有一些赣语的特点。江西人穿过罗霄山脉入居湖南,以湘东最早最集中。湘东一带竟因此成为赣方言区。湖南的赣方言分布在临湘、醴陵、安仁、永兴、资兴、耒阳、常宁,平江、浏阳、攸县、茶陵、隆回、洞口、绥宁等市县,正是历史上江西的大量移民定居于湘东的佐证。湘东之为赣方言区,除了江西移民较为集中于此外,历史上,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以及行政区的迭合也是重要的原因。族群和方言的特色,也是界定一个地域的佐证,更是湘东区域文化圈存在的依据。

 对于特定区域和区域文化的界说,本来就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本文界定今长株潭全部,衡阳市、岳阳市、郴州市之局部为湘东地区,愿意,也只算是引玉之砖。

(作者系湖南工业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3-07-04 09:41:22
2013-07-04 09:40:28
2010-04-18 21:33:07
2018-12-27 17:33:40
2010-11-17 23:27:07
2016-01-10 10:38:02
2010-11-17 23:26:22
2010-11-17 23:24:57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